中文摘要

     《黃帝內經》是中國老祖宗傳下來的醫書,並說養生之道在「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現代人因為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飲食不正常、有些人可能還要照顧家人、小孩,因此心煩、勞累、導致緊張、焦慮、失眠、缺乏某些營養素、作息不正常。長時間下來,就算是健康的人也會生病、導致有慢性病發生,影響一生。

   因此,本研究以整合醫學為體,量子花波療法與分子營養療法為用,獨創全方位的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給予一般民眾改善情緒、補充營養素,並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觀察體質改善情形。經研究,以花波對情緒及人格特質調整有顯著幫助,營養素對身體缺乏相對養分營養之細胞也有顯著幫助,二者合一應用在個案,配合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的正常化,有明顯幫助。

   研究過程,也遇到已病之人、欲不醫而靠自己的方法自癒,卻觀念不對、方法錯誤、又不聽從醫囑,因此檢測到其體質每況愈下,雖為醫療保健從業人員,也愛莫能助。

   建立正確觀念、導正不良習慣、避免慢性病形成,是身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師所期望,也才能治未病、以養生學平衡免疫系統,達到健康促進之目的。   

關鍵字:花波、營養、慢性病、中醫學、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English Abstract

   “The Yellow Emperor’s Internal Classic” is a medical book handed down by the ancestors of China, and it says that the way to keep good health is “a regular diet, a regular daily life, not overworked, so it can be in shape and spirit.” Modern people are upset, tired, nervous, anxious, insomnia, lack of certain nutrients, and abnormal work and rest due to long working hours, high pressure, and abnormal diet. Some people may have to take care of family members and children.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even healthy people will get sick, leading to chronic diseases and affecting their lives.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uses integrated medicine as the body, quantum flower essence therapy and molecular nutrition therapy to create a full range of quantum molecular integrated therapy. The general public is given to improve their mood, supplement nutrients, and observ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physical fitness through the intelligent body-test sensor of Chinese medicine. After research, flower essenc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djustment of mood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nd nutrients also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ells lacking relative nutrients in the body.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s applied to the individual case, and it is obviously helpful to cooperate with the normalization of daily life and eating habits.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I met some people who were already sick and didn’t listen to the doctor’s words, and wanted to use their own methods to heal themselves. But the concept is wrong, the method is wrong, and he doesn’t listen to the doctor. Therefore, it is detected that his physique is getting worse and worse, so that th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practitioners can’t help.

Establishing correct concepts, correcting bad habits, and avoiding the formation of chronic diseases are what natural medicine, integrated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health managers expect to avoid getting sick, balance the immune system with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ealth promotion.

Key Words: Flower Fssence, Nutrition, Chronic Diseases, Chinese Medicine, Quantum Molecular Integration Therapy 

誌 謝

     從小就立志要讀書完成博士學位,當一位對社會用的人。因為家境並非很好,只能選擇從軍,運用國家資源讀書,將所學貢獻國家、服務人民。離開軍中之後,曾在學校服務及教學,才發現從事教職,擔任師者、服務學生,是自己所長,而且滿懷熱忱。感恩與顧仲儒、陳耀文一同學習量子花波療法而認識恩師許心華博士、陳興漢博士,並將花波結合以往所學之健康管理專業,用心服務身體無病卻感覺自己生病之個案,一路陪伴亞健康朋友走向健康之路。因為做了才知道自己在自然醫學、整合醫學的專業,可說是微不足道,並燃起重拾課本就讀博士學位之心。

   首先,感謝妻子李孟夙的支持,讓自己無後顧之憂展開求學、追夢之路。也感謝二位孩子張宜盈、張宜蓁體諒父親因為讀書,無法帶她們去旅行、陪伴讀書,但二位孩子卻乖巧地擔任助手協助爸爸整理文獻資料、協助媽媽整理家務。今日完成博士學位、美夢成真,內心感恩之情,將用一生以報。

   在此,感謝恩師許心華博士、陳興漢博士、謝天渝博士指導,讓淵豪博士論文能夠按照進度如期完成。回想起拎著中醫智能體感儀,四處義診、巡迴講座、服務人群的日子,並與恩師研討如何開立花波、使用有助個案之營養療法;感謝陳興漢醫師協助個案就診、提供相關醫療協助就醫。過程中看著多數個案好轉,非常開心喜悅,並將部分具有特殊性之個案納入觀察、研究,獲得成果、完成學位。

   最後,感謝高宗桂教授、梁子安教授、吳子宏教授、陳良沛教授在課業上的教導,淵豪獲益良多。更感恩威廉斯校長提供淵豪如此優質的百年老牌大學及優良師資,更難能可貴的是威廉校長和許總監願意栽培年輕的淵豪更上一層樓,鼓勵淵豪勇往直前邁向國際學術教育之路,期待淵豪未來能夠貢獻所學專業,用心指導更多傑出的研究生為母校爭光。

   感謝一起學習的同班同學顧慕珮、楊佳珍兩位女博士,加油!再一次對所有關心、幫助過我的李清泉講師、甘立業講師、DAVID、DANNY以及薛仲玲、謝佩雯、林品謙等三位準博士、還有對未列名的親友們表示最真誠的謝意!感恩有您的支持與鼓勵,才有今日完成博士學位的淵豪。

內容目錄 隱藏

第一章 緒論

      全球最偉大的發明家之一湯瑪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曾經說過:「未來的醫師將不再以提供藥物為主,而是帶領患者關心身體構造的保健、注重飲食、以及疾病的發生原因與預防。」

原文如下—

   The doctor of the future will give no medicine, but will instruct his patient in the care of the human frame, in diet and in the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By Thomas Alva Edison, 1847-1931)1

    在十九世紀時,醫學還是以治療疾病為主流時,愛迪生已經看見以關心身體構造的保健、注重飲食等方式,作為預防疾病的發生原因,並預見「自然醫學」才是未來主流。   

    筆者從事身心健康管理多年也發覺,面對一位慢性病患者,一個慢性病症狀的形成,絕對是長期性、日積月累的生活習性不佳、飲食習慣不良、錯誤健康觀念、不好的情緒累績導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讓自己更想在「預防勝於治療」、「健康促進」、「自然醫學」、「整合醫學」這個研究領域上努力、著墨。並以中國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的一段話自勉之:「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2。期望從事自然醫學醫師職業的自己,可以在民眾身體健康之時就提供正確的「疾病預防、重視養生、促進健康」之道。並透過研究讓民眾了解預防疾病的觀念與實踐之重要性。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根據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2019年公布之國人死因統計結果顯示3—「台灣民眾當年死亡人數計17萬5,424人,而前十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5,933人,占總死亡人數77.5%,惡性腫瘤(簡稱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占所有死亡人數28.6%),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居國人主要死因之前五名,而癌症依然高居第一(已蟬聯38年之久),且多集中於55歲以上之族群,占85%。此外,十大癌症死亡率仍以肺癌最高。」十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癌(5)口腔癌(6)前列腺(攝護腺)癌(7)胰臟癌(8)胃癌(9)食道癌(10)卵巢癌,前六大主要癌症之順位與2018年相同。

圖1 :台灣2019年國人十大死因。(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衛生服利部)

另外,依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縮寫為WHO) 2019年公布4—「全球5540萬死亡病例中,10大死因占了55%。其中最主要的死因(依死亡總數)和四項主題相關: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下呼吸道感染、氣管癌、支氣管癌、肺癌)、阿茲海默症(包含其他痴呆症)、泌尿系統疾病(糖尿病及腎臟病)。死亡原因可分為三類:非傳染性(慢性)和傳染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以及產婦、圍產期等狀況)、傷害。

圖2:2019年全球10大死亡原因(資料來源:世界衛生组織官網)

    從上面統計數據分析得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 NCD,簡稱「慢性病」)5已是全球及台灣主要導致死亡的重要因素,主要引起的因素與「不良的生活習慣、飲食方式、高低起伏變化無常的情緒」等不佳習性密切相關引起所致,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癌症)、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如同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台灣衛福部長期追蹤慢性病患者研究證實,慢性病的發生與「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因素」等有關。慢性病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遷延性、無自癒和極少治癒、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醫療資源過度負擔等問題。6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縮寫為FAO,簡稱糧農組織)2003年聯合全球專家學者發表一份關於《膳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的報告書7,內容主要說明慢性病已帶給全球負擔、疾病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沉重壓力,因此在綜合防治上不可忽略與膳食、營養有關的預防作為。並給肥胖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牙齒疾病、骨骼疏鬆症等慢性病的預防與健康管理戰略方向建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非遺傳及非先天性的慢性疾病,其疾病成因都是日積月累長時間的各種不良習慣導致。因此,如何讓現代人重視慢性病預防,並有效推動了解慢性病成因、改善,是自然醫學研究之重要一環,也是本研究的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研究的問題

問題一 :台灣十大疾病死因主要發生原因探討(以慢性疾病為主)

    台灣2019年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3,主要為惡性腫瘤(癌症)、其次為心臟疾病與肺炎。而癌症當中,十大癌症死亡率以肺癌是第一名,肝癌、大腸癌次之。值得了解、關注的是,癌症發生率集中在55歲以上中老年人族群,占85%。

    從性別分析,男性十大死因的排名是:(1)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事故傷害、(6)糖尿病、(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慢性肝病及肝硬化、(9)高血壓性疾病、(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女性十大死因排名為:(1)癌症、(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高血壓性疾病、(7)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8)事故傷害、(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10) 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癡呆症。

    其中,男性十大死因的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不在女性十大死因之中。女性十大死因的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癡呆症不在男性十大死因之中,可能跟台灣男性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必續長時間工作、熬夜加班、飲酒應酬有關。但值得探討的是,如果分析男、女性癌症十大死因,肝和肝內膽管癌都排名在第二位。而血管性及未明示之癡呆症卻在女性十大死因中之第十名,且逐年升高,也得得研究。

    綜合上述台灣衛福部公開資訊,再比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之全球十大死因4,各種不同類型之慢性病已是死亡原因主要因素,其原因已有不同機構、組織研究,唯研究成果及相關建議為何無法讓慢性病發生及致死率降低,殊值深入探討及研究。因此,本研究將以一位自然醫學研究者角度,結合已知之現有各類研究及相關結論為基礎,再研究及探討台灣十大疾病死因主要發生原因。

問題二 :台灣致死率高的慢性疾病之預防作為(以花波、營養素為主)

    因疾病後的治療成本比預防保健高出太多。以台灣為例,每年均會針對全民健康保險收入與支出做年度總檢討,並提出翌年預算額度。以2020年台灣健保會2021年度全民健保總額度為例,因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及醫療支出成本上升等因素,預估2020年底健保收支短絀約676億元台幣,健保準備金翌年估計將不足法定規定的水平,隔年健保費可能會因此而上漲,對全民健康保險會而言,2021年度健保總額在面臨艱鉅財務壓力下,還須兼顧民眾未來的醫療需求,實在是一大挑戰。8

     再分析台灣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資料,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就醫人數約36.4萬人,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第二名是糖尿病(就醫人數145.9萬人,費用約291億元)、第三名是齒齦炎及牙周疾病(就醫人數877.8萬人,約花費171億元)。其他疾病依序為齲齒、高血壓、到院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

    以上面台灣排名第一的慢性腎臟病為例,全民健保費用支出高居不下的原因,跟高齡化社會的人類壽命延長、腎臟功能退化,及身體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病控制不當等因素都息息相關,也因此增加腎臟功能負擔。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在2007年針對三高慢性病患者的統計調查就發現,本國20歲以上成年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另外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簡稱三高)的民眾在5年之內罹患腎臟病的機率分別是非三高患者機率的170%、240%及160%。10

因此,根據上述統計研究結論可以得知三高是造成慢性腎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保護腎臟,台灣政府正式呼籲已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民眾要採行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讓腎臟負擔降低。

 根據國際腎臟醫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會公告,請全球將注意腎臟病防治的重要性納入全民重視,並於2006年開始推動,共同訂定每年3月第二個星期四為世界腎臟日為主題,作為「促進世界各地每個人的腎臟健康」(Kidney Health for Everyone Everywhere) 11,強調腎臟病的預防與管理,包括三高及慢性病、腎臟病健康篩檢的早期發現與介入,鼓勵民眾控制三高,以及採行健康生活如戒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才是照顧腎臟最適當的方法。

因此,為了有效預防慢性病發生,應該建立一般民眾有早期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早期治療的觀念,甚至無病也要養生觀念及實踐的正確概念。以台灣為例,因為癌症已經長達38年蟬聯民眾十大死因第一名,為落實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防治政策,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自2010年起全面推廣四大癌症篩檢服務,包含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及子宮頸癌。目前全國醫療院所每年提供約510萬人次的篩檢服務量,共發現4萬9千名癌前變病及1萬2千名癌症個案。另外政府為維護中老年人健康在全民健康保險計畫中提供40歲以上未滿65歲民眾每3年1次,55歲以上原住民、罹患小兒麻痺且年在35歲以上者及65歲以上民眾可每年1次成人健康檢查。內容包括身體檢查、血液生化檢查、腎功能檢查及健康諮詢等項目。12期望民眾為自己的健康付諸行動,從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多攝取蔬果、適量的運動,主動定期做健康檢查開始。

    在疾病發生前,可有效預防之觀念,已是政府從上而下推動的政策,因此就自然醫學、整合醫學研究範疇與實踐,應該要走入民間、以推動全民健康新思維行,使預防保健及養生的觀念普及於一般民眾,並推動自然醫學醫師制度以結合最簡單、最經濟、最實惠、對社會最有益的實際執行作法,降低疾病發生後所耗損之醫療資源與成本,是本文要研究的議題。並依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與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在2003年發表的《膳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的報告書5,也說明慢性病除了已經帶給全球的經濟負擔,並提出在綜合防治上不可忽略與膳食、營養有關的預防作為。也是本項研究問題欲研究及討論部分,並期望研究結論能提供民眾預防保健、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或延緩慢性病發生時間,減少國家醫療資源支出及浪費。

問題三 :以中醫智能體感應測試一般人身體現況,能否早期發現身體異常狀況、並以花波、營養素調理身體,研究實際改善情形(以二個主要個案做研究對象)

    綜合前面二項研究問題,就自然醫學研究者,如何運用一台攜帶方便、準確率、再現性高、足以作為體質感應測試後,準確分析之儀器,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選定賴正國博士於2016年研發中醫智能體感儀,應用全球領先的電磁波感應技術與中國中醫界權威王琦教授的九大體質分類為根據13,14,研發具有中醫科學基礎的儀器,並受到大陸中醫藥管理局的肯定,於中國地區推廣。另外,讓中醫智能體感儀更加普遍化,適合更多健康產業專家使用,本儀器除了原有中醫體質外,尚有六經體質、臟腑體貭、經絡體質、八大系統的體感測試,並加入許心華博士、謝天渝博士研發之脈輪體質,並有相關研究論文發表。15

  因此本研究將運用中醫智能體感應儀了解一般民眾透過儀器感應得知之身體現況,分析受測者身體狀況,依照實際體質感應現況,花波、營養素需求,給予適當量子花波、分子營養素,並每1-3個月監測一次,了解受測者身體變化、體質調整情形,以研究花波及營養素對受測者實際體質改善效果,及提出研究結論及建議。

第三節 名詞定義

3-1慢性病(Chronic condition)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為慢性病之定義16:慢性屬於病程長且通常情况下發展緩慢的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而慢性病是迄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台灣亦同),占所有死亡統計人數的63%,在2008年死於慢性病的全球人數約3600萬,其中有29%的人不足 60歲,女性占了半數。

    根據台灣衛福部每年公布的十大死因資料,其中針對慢性病患者、死亡率、統計,及研究分析,慢性病總類有癌症、內分泌及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骨骼肌肉系統及結締組織之疾病、皮膚及皮下組織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等。根據維基百科對慢性病的定義可以歸納出一個明確的指標:17

  一、是身體的狀況或疾病,徵狀至少持續三個月以上。

  二、是持續的、或發病時間較長,隨時間累積而發展的疾病。

  三、慢性病不會自行痊癒,需要患者有積極作為才能改善。

  四、大多數的慢性病都屬於非感染性,且容易引起併發症。

  五、病徵非常多樣、多種性、可同時存在,無明確單一病因。

3-2 花波(Flower Essence)

    花波(Flower Essence)是在1919~1930年由英國的艾德華.巴曲醫師(Dr Edward Bach)所發明的一種新的、使用花朵波動頻率,透過花朵浸泡於水中、並於晨間經過陽光曝曬約4個小時而成的花水。巴曲醫師認為花朵中蘊含著某種能量,透過露珠的轉換進入人體之後,可以平衡人們各種負面的情緒,也可用來治療疾病的潛在的情緒因素,是一種情緒治療、調整負面情緒的一種天然妙藥。18 

    巴曲醫師研發的花波一共有38種,除一種是使用英國山野的泉水外,其餘皆使用植物的花來當作材料。製造方法有日曬法、煮沸法,製造後,再信息水分裝在深色大瓶中,以1:1等量的白蘭地製成母酊劑。因為花波不是藥物,對身體不會產生化學作用而影響健康,花波的成分是花瓣、純水、和少量被稀釋的白蘭地(作為保存劑),絕對安全無副作用。在巴曲醫師的花波情緒療法基礎理論中,水只是載體,能把花朵的信息儲存在水中。19

3-3 花波療法(Flower Essence therapy)

根據《本草綱目》,水部(李時珍,1578) 20,花草露水是於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間收取,氣味甘、平、無毒。並用於治療各種不同徵狀。如白花露可止消渴、百花露能令皮膚健好、柏葉露及菖蒲露用於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韭葉露可治白癲瘋。直至清朝也有當代名醫汪昂(1694)將花露記載整理於其撰寫之中醫藥典《本草備藥》金石水土部,「露水潤肺甘平、止消渴,宜煎潤肺之藥。秋露造酒最清冽,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霜殺物,露滋物,性隨時異也。露能解暑,故白露降則處暑矣。瘧必由於暑,故治瘧藥,露一宿服)」21。由此可知中國很早以前就發現花露水具有醫療保健功效。

 花波療法(Flower Essence therapy) 是歐洲的傳統療法,也是中國花露療法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改善生物體的情緒。自巴曲醫師於1930年撰寫《自我康復》(Heal Thyself)18開始,認為疾病是靈魂與心智互相對抗後產生的結果,除非採取精神與心理的相互調解,否則無法完全根治,因此才有情緒導致疾病的相關研究,並證實情緒也是導致慢性病發生的因素之一,如果無法解決情緒根源,前述的慢性病也難以僅靠物質的傳統療法根治。巴曲醫師鑒於了解這樣問題,並於1934年完成第一批花波調製,用於處理日常生活中釋放(舒緩)壓力、提升自我察覺力(覺知力)、平衡能量場(穩定內心)的一種情緒療法。

 許心華博士更將花波作為中文學術名稱,一般坊間中文名稱為花精療法(英文也是Flower Essence therapy),容易與花的精油混淆,因此用花波(Flower Essence)解釋這是來自花朵的波動頻率更為適切,且直接明瞭。另外花波在歐洲也稱為花藥(Flower Remedy),以花波療法定義:藉由花朵的波動頻率調節生物體的波動頻率而達到平衡情緒效果。22

3-4 營養素(nutrient)

營養素(nutrient),依據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定義23:Nutrition

也稱為營養成分、養分、營養,指食物中包含的熱量及其他有利的健康成分。而營養學是解釋食物中營養素和其他物質與生物體的維持,生長,繁殖,健康與疾病相互作用的科學。以及多數動物攝入食物以獲得足夠的營養素;攝取食物後,經過消化、吸收、代謝,利用食物中身體需要分子物質以維持生命活動。

    營養素可分為需求量較大的宏量營養素和需求量較小的微量營養素。其中宏量營養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主要為人體提供能量,以焦耳(jouls)或者卡路里(calories)來衡量。每克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提供4千卡能量,每克脂肪提供9千卡能量。並提供卡路里和生長,免疫功能和全身修復的基石,有助於執行這些和其他正常的日常功能。纖維素和水不提供能量,但在機體的生理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4

    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礦物質,而維生素又可細分為脂溶性維生素與水溶性維生素兩大類。脂溶性維生素包括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維生素B1(硫胺素)、B2(核黃素)、B3(煙酸)、B5(泛酸)、B6(吡哆素)、B7(生物素)、B9(葉酸)、B12(鈷安素)、膽鹼)及維生素C。礦物質分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共有20多種。常量元素是指人體內含量較多(大於0.01%體重),每日膳食需要量都在100mg以上者,稱為常量元素,有鈣、磷、鉀、鈉、硫、氯、鎂等。常量元素是人體組成的必需元素,幾乎遍及身體各個部位,發揮著多種多樣的作用24。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一、構成機體組織的重要組分,如骨骼和牙齒中的鈣、磷、鎂,蛋白質中的硫、磷等。

  二、在細胞內外液中與蛋白質一起調節細胞膜的通透性、控制水分流動、維持正常滲透壓和酸鹽平衡。

  三、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如鉀、鈉、鈣、鎂等離子。

  四、構成酶的成分或激活酶的活性,如氯離子激活唾液澱粉酶,鎂離子激活磷酸轉移酶等。

  五、參與血液凝固過程,如鈣離子。

    從常量元素的生理功能我們可以看出,不論小到細胞內外液,還是大到機體組織,還是運輸營養的血液中,維持神經和肌肉的興奮性,以及構成酶和激活酶的成分中都離不開常量元素,可見這個常量元素對我們身體正常運行的重要性。

    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小於體重的0.01%,每人每天膳食需要量為微克至毫克的礦物質。人體中某些化學元素存在數量極少,甚至僅有痕量,但是人體內的生理活性物質,是人體有機結構中的必需成分,且必須通過食物攝入,當從飲食中攝入的量減少到某一低限值時,即將導致某一種或某些重要生理功能的損傷,稱之為必需微量元素。25第一類為人體的必需微量元素有:碘、鐵、鋅、硒、銅、鉬、鉻、鈷8種;第二類為人體可能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錳、矽、鎳、硼、釩5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有:

  一、酶和維生素必需的活性因子。

  二、構成某些激素或參與激素的作用,如甲狀腺含碘,胰島素含鋅,鉻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重要組成部分,銅參與腎上腺類固醇的生成等。

  三、參與基因的調控和核酸代謝,核酸代謝需要鉻、錳、銅、鋅等微量元素。

  四、特殊的生理功能,含鐵的血紅蛋白可攜帶和運送氧到各組織,鋅脂蛋白的發現證實了鋅的結構功能。

3-5 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根據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年《健康促進工作手冊》說明,要維持民眾健康,必須從多方面、多元化著手,並說明人體健康促進與身心靈息息相關26。要維持身心靈健康,從國內外各領域專家學者研究報告、綜合結論分析的知須觀察人體身理、心理、心靈系統,可根據太空科學雜誌報導內容整理區分如下:

一、物質系統(分子轉移,如食物、藥物)。

二、能量系統(電磁傳導,如針灸、運動)。

三、信息系統(量子共振,如禱告、冥想、花波)

美國時報暢銷書《Never Be Sick Again: Health Is a Choice, Learn How to Choose It》提到:如果身理系統出現症狀「不管生的是一般的感冒,還是像憂鬱症一樣的精神疾病,或是有生命危險的癌症,所有的病症都是身體細胞出了故障所引起的。」27

所以『細胞是決定人體健康的基本要素』。

細胞最小元素是碳、氫、氧、氮等四大原子元素,不同原子組成分子再構成生命,生命需要養分才能生存。科學家觀察分子,分子間有一作用力隨著溫度變化不斷的發生斷鍵與鍵結,人體在正常情況下,細胞是安定的。當人因為內、外在因素影響了細胞,細胞就會開始產生躁動、焦慮、不安。其中、內在因素包含來自於情緒、感覺、感受、思維、思緒、行為、意識、壓力等;外在因素包含來自生活、社會、環境中的一切人事物等。而兩者之間是會相互影響、產生關聯,發生問題。

從前述文獻研究得知,讓細胞安定、不躁動,是健康的根本,根本穩固了,再以營養素滋養細胞,達到量子、分子合一的方式讓細胞健康,也是本研究目的。

《論語·學而》篇有段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其意涵是「君子致力於事物的根本,根本建立了,大道也就有了」。「道」可以理解為治國做人的原則。行醫之道亦是如此,治標先至本,生病醫病是標,在未病之前先預防才是本,故自然醫學是身體健康之本。再以中國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的一段話:「古人善為醫者,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6做說明,上醫醫未病之病其實最難,因為一般人多為主觀主體,未病之前即使已有徵兆,仍不自覺,而因為前述內外、在因素導致細胞開始躁動,雖未病卻已種下病根,如要穩定細胞產生不安頻率,花波就是最好的介質,巴曲醫師研發38種花波及急救花波就是穩定細胞不安波動頻率最佳處方。

《Never Be Sick Again: Health Is a Choice, Learn How to Choose It》也有提到使細胞健康的要素包含:空氣、適當的休息與運動、穩定的情緒、充足且均衡的營養、排除毒素等。

由上述文獻我們可以獲得一個總合小結:要使人體身心靈健康最重要的因素在「細胞健康」,細胞健康之道在於維護細胞頻率安穩、維持細胞有足夠養分以維持活性、修復、再生,因此用量子醫學、營養學方法合一,這也是本研究將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作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一部分之目的。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研究主要以一位自然醫學研究者,面對不同個案就量子花波療法、分子營養療法及二者合一之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為主之研究案,並運用中醫智能體感儀作為追蹤研究工作,以了解個案在接受研究期間之體質、身心靈健康促進情形。因此針對二個案採取個案研究法與質性研究之結合,透過精密設計的身心靈諮詢表記載觀察及問診的內容,同時應用巴曲情緒檢測表分析個案的當下情緒和人格特質之專屬花波,進行長短期追蹤個案研究,改善個案的情緒困擾,並以中醫智能體感儀了解個案體質狀況給予當下體質所需之分子營養素輔以整體身心靈健康之促進。

4-1 個案研究

個案研究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它是運用技巧對特殊問題能有確切深入認識,以確定問題所在,進而找出解決方法。針對的是其特殊事體之分析,非同時對眾多個體進行研究。所研究的單位可能是一個人、一家庭、一機關、一團體、一社區、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個案研究一詞來自醫學及心理學的研究,原來的意義是指對個別病例做詳盡的檢查,以認明其病理與發展過程。這種方法的主要假設是對一病例做深入詳盡的分析,將有助於一般病理的了解。在圖書館學或資訊科學中的個案研究,是指在某圖書館或資訊中心,對其發生的特殊問題進行研究,提出解決之道。個案研究的成功與否,大多賴於調查者的虛心,感受力、洞察力和整合力。他所使用的技術包括仔細的搜集各種記錄,無結構的訪問,或參與觀察。28

個案研究的優點包括29:(1)為研究質的、精密的、深度的一種分析方法,以原始資料為著手,並運用調查表、會談的方式,了解被調查者各方面之狀況。(2)因資料幅度大,資料層次深,故能提出有效而又具體的處理辦法。

而其缺點則有:(1)是非科學性的研究。因資料兼有直接資料與間接資料,倘研究者忽視研究設計及慎用資料的原則,而過於相信自己結論,難免會有偏差。(2)研究雖有深度,但搜集資料耗費太多時間。(3)選樣不易,資料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如誤以某偶發問題而做概括的結論,則難免以偏概全之弊。

個案研究與統計研究之爭,在社會學史上為時甚久。但目前大家都已同意兩種方法在研究過程中均有合法的地位。個案研究提供統計上所需的變數與假設的資料,而統計分析所發現的重要關係可經個案研究獲得確認。兩種研究相輔相成,關係密切。本研究主要以一位自然醫學研究者,面對不同個案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及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來研究一位自然醫學從業人員運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在了解個案體質後、給予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建議或實際改善方案後,個案之身心靈健康促進情形,以達養生、保健、治療之道。中國當代名醫陸廣莘先生云:「上醫治未病之病,謂之養生;中醫治欲病之病,謂之保健;下醫治已病之病,謂之醫療。」用後現代醫學的說法,『上醫』屬於養生學,『中醫』屬於保健學,或者叫預防醫學,『下醫』才是今天理解的醫學。這也是吾人今習自然醫學之主因。

4-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又名新型電磁感應式經絡檢測儀。前身是1982年由鍾傑醫師依據傳統經絡醫學的現代化觀點理論,發明了華人第一台經絡檢測設備『秦值儀』。30而後其門生賴正國博士等人承襲鍾傑醫師的理論技術,在三十餘年中歷經多次的技術更新,並沿用傅爾醫師的電阻檢測方法持續研究及測試。直至2011年,將原有的電阻檢測技術改良為生物電磁能量的感應,技術上獲得了重大的突破。並大幅提升了檢測數據的穩定性與準確性(又成為再現性),更因為沒有輸入電流到人體、且不需使用生理食鹽水當做介質,因此可以對經絡進行連續檢測,實現了中醫「實時監測」的理想,可實現類似現代醫學中的心電圖與腦波圖一般的功效,即時反應經絡在治療過程中的變化。此一創新的技術於2014年分別獲得了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發明專利,亦獲得中國中醫藥管理局測評室肯定,讓中醫標準化的研究具有實證的基礎,運用於自然醫學研究領域,迄今已有多篇論文研究運用此儀器獲得很好成果,亦為本研究作為研究工具之主因。

智能內在能量探索機

圖3 中醫智能體感儀 實體照片 (筆者研究工具)

第五節  本研究之重要性與社會期待

    主要結合現代化、科技化之中醫智能體感儀以了解現代人的身體狀況。一般正常人,即使在健康狀態,仍會受到內在因素(包含來自於情緒、感覺、感受、思維、思緒、行為、意識、壓力等)、外在因素(包含來自生活、社會、環境中的一切人事物等糾擾)影響,而產生量子糾纏、導致細胞頻率的波動,讓自己身體開始有好或不好的影響,致使身體身心靈健康狀況受到干擾,而產生疾病。31

    目前已有諸多醫學研究已證實,情緒影響身心靈健康,跟很多疾病的發生有直接或間接關係,尤其是容易動怒、情緒陰晴不定、容易負面思考的人等,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引起胃潰瘍、高血壓、腦中風、心肌梗塞、癌症、皮膚疾病、酗酒、失眠、歇斯底里症等慢性疾病。因為,當人一旦情緒波動,此不良情緒變化便會經由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與荷爾蒙傳導至各神經細胞,影響身體各組織、器官,進而影響免疫功能。長期下來,人體免疫力會逐漸衰退,細胞就會產生躁動、溫度、發炎、進而產生疾病。因此,經常生氣或情緒不定的人,很容易導致疾病發生。32

    現代人因為生活緊張、工作忙碌,除了休息時間少、飲食不正常、營養不均衡,導致某些營養素攝取不足,若是長期性缺乏某些營養素,可能會有下列影響:如沒有活力、發育不良、水腫、對疾病抵抗力弱、易疲倦、貧血、皮膚粗糙、骨骼與牙齒發育不全、骨質疏鬆症、手足抽搐、解毒能力降低、體內新陳代謝力減低、夜盲症、乾眼症、神經痛、肌肉疼痛、麻痺、血管性心臟病、便秘、嘴角潰爛、口角炎、皮膚發疹、壞血症、抵抗力減低、傷口不易復原、牙齦及皮膚易出血、癩皮病、疲倦厭食、舌炎、腸炎等。3334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了解任何時間之受測者,自己當下之身體狀況,藉由自然醫學醫師、國際花波健康諮詢師(講師)或其他專業人員之判讀,給受測者最佳的健康管理及促進的建議事項。另屬於亞健康狀況之受測者,了解其不健康的主要因素,是因為前述之內外在環境因素導致、還是長期營養素不足所致,結合花波、營養素等量子分子營養療法,提出實際改善方案,並追蹤觀察看看受測者的改善狀況、身體實際變化,透過研究分析,了解改善幅度,並提出研究結論與建議。

    另很多亞州國家(如台灣、中國大陸)對自然醫學、自然療法並未納入正規醫療,自然醫學醫師亦未納入國家管理規範,致使坊間許許多多藉由自然療法之非正統、無國際認證之理療者,在過於主觀之自我判斷下,給予病患診治,致使真正需就醫之患者延誤就醫,而讓民眾誤以為這就是自然醫學,非科學、無理論及研究基礎,有如庸醫,而背負莫須有之罪名。而真正之「自然醫學」乃是藉由現代化、科學化、物理化,以無毒、無侵入性、無副作用之方式,實施診察與療法,達到健康促進之目的。因此,筆者希望透過現代化、科學化的實證中醫智能體感儀,無毒、無侵入性、無副作用之花波、營養素,合一成為量子分子營養療法作為研究,得到有效性的研究結論,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自然醫學乃是科學之學科,而有足夠之信任。亦希望在未來有更多習醫之人,將自然醫學納入必修、必學科目,或由國家及其核准之教育單位「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華自然醫學專業教學體系,結合歐美的自然醫學,在亞洲先從有系統的教育開始,逐步完成立法、考試、認證。或許,此專業培育,讓中華自然醫學有更完善的學術依據及合法地位與自主」35。以符合社會之期待,並以中華民國之父  孫中山之《建國方略》之—心理建設第八章有志竟成作為本章小結:

    「夫事有順乎天理,應乎人情,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為先知先覺者所決志行之,則斷無不成者也」。

期望自然醫學、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亦能在諸多後輩學者研究下,成為—現代化、科學化之主流科學。

第二章  花波療法與營養療法

 

第一節  花波療法

1-1巴曲醫師與花波36

 愛德華.巴曲(Edward Bach)出生於西元1886 年9 月24 日的英國伯明罕(Birmingham)郊區的莫斯里(Moseley)小鎮,在家中排行老大,從小立志當醫師。從16 歲開始就在父親的銅鑄工廠工讀,還擔任過旅遊業的推銷員,長子個性及磨練讓他了解人性。巴曲熱愛大自然,夢想發明能治癒疾病的自然藥方,也希望成為和耶穌一樣—透過觸摸就能治病,因為有這樣的夢想,才會有今日的巴曲花波問世。

圖4 愛德華.巴曲(Edward Bach)醫師畫像  資料來源:許心華博士提供

    1906 年的巴曲在二十歲的年紀,為實踐研讀醫學的夢想,開始就讀伯明罕大學醫學院,並於1912年畢業,完成醫學訓練後,正式成為一位合格醫師,並取得皇家學院內科醫師(L.R.C.P.)、皇家學院外科醫師(M.R.C.S.)、英國外科醫師(B.S.)、醫學士(M.B.)、公共衛生博士(D.P.H)等資格及學歷。

    巴曲醫師就讀醫學院時,便主張理想的治療必須是無痛且溫和的。因此,畢業後致力於免疫學研究,發現用腸道細菌開發的注射疫苗可以緩和慢性病,這疫苗在1918 年全球發生的流行性感冒盛行之際,救治許多患者而轟動一時。

    巴曲醫師認為病人心智狀態與疾病治療過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不斷鑽研疾病的原因與自然處方。但巴曲醫師因過度勞累,身體狀況並不好,醫學院畢業之後待在倫敦執業,1917 年被診斷出惡性腫瘤並手術治療。直至1919 ~ 1922 年,倫敦同類療法學院聘任巴曲醫師為病理與細菌學者,他針對不同類型慢性病,製作七種巴曲配方(Seven Bach nosodes),針對七大類性情的人研發出對應的七種腸道細菌疫苗以治療慢性病。此乃運用同類療法原理研發的口服疫苗。他發現,有類似性格的人,縱使病況不同,使用同樣處方也能產生良好效果。

    1928 年,巴曲醫師認為治療不應是醫療機構的責任,病人應該對自己的病情有更積極主動的作為。因為「生活方式」也是導致疾病的原因,好的生活方式可以讓疾病好轉,他堅信自然界中充滿療癒的植物,這些植物絕對是病人自我治療的妙藥。於是巴曲開始尋找植物的藥方來取代七種巴曲配方。1929 年,他前往威爾斯,此地對他一生影響甚鉅,巴曲的前三種花波─鳳仙花、构酸醬、鐵線蓮就是在威爾斯發現的。1930 年,他離開倫敦專心研發花波,因為他對植物細微的振動與內在生命能量有獨特敏銳度,最後終於完成自己理想的花波治療系統。當年並撰寫了生平的第一本書《自我治療》(Heal Thyself),巴曲醫師認為疾病是「靈魂」與「心智」爭戰後產生的結果,除非採取「精神」或「心理」上的治療,否則無法根除。

    1931 ~ 1933 年間,他運用日晒法完成12 種療癒花波,並持續研究人格類型理論。1933 年1 月,對那些感到無助的病人研發了四種花波─荊豆、橡樹、石南、岩泉水,後來又增加三種──野燕麥、橄欖、葡萄。直至1934 年一共完成了19 種花波。之後,巴曲醫師在牛津郡沙特維(Sotwell)租下一棟「維農山」(Mount Vernon)小屋,此地也成為了巴曲花波研究中心。

    1935 年,巴曲醫師發現櫻桃李,他擷取花苞、小樹枝放在平鍋中煮沸,該年以煮沸法完成第二批花波共19 種。1936 年夏天,撰寫《12 種原始花波和其他花波》(The Twelve Healers and Other Remedies)。1936 年9 月24 日巴曲生日那天開始發表一系列「治療藥草」的演講,並向世人宣告38 種巴曲花波(除了水蕨、葡萄、橄欖以外的植物都自然生長在不列顛群島上)。已經具備完整的治療系統,無須再增加,也無須再改變這些處方。同時向英國皇家醫學院發文,「巴曲花波不是醫療專業人員的專利,非醫療專業人員亦可自行開立花波配方。」他認為治療身心靈的問題,猶如剝洋蔥一樣,表層的問題藉由自我治療,由自己開立花波處理日常生活中所產生的情緒失調與個性偏差,進而接納自己的情緒,提升自我覺察力,釋放壓力,平衡能場,至於深層的問題必能如洋蔥內層般一一浮現,如有必要再尋求醫療專業人員的諮詢與治療。從此巴曲肯定了疾病與心理情緒有著莫大的關係;藉由花波的使用,幫助人類進入追尋健康的旅程;由愛惜生命,真正的對自己的身心靈健康負起責任,並獲致真正的喜悅與健康。

    巴曲醫師晚年曾發文給英國皇家醫學院,宣告花波療法不限於有執照的醫師。強調每個人都具有自癒能力,自己開立花波解決自己的問題,等自己的問題解決之後,可以協助具有同樣問題的人,如此的自癒癒人的理念是巴曲醫師的終極目標,也是巴曲花波療法的宗旨。37

    1936 年11 月27 日晚上巴曲醫師平靜的於睡夢中與世長辭,從此巴曲醫師被尊稱為「花波療法創始人」。

巴曲醫師肯定了疾病與心理情緒有著莫大的關係;藉由花波的使用,幫助人類進入追尋健康的旅程;由愛惜生命,真正的對自己的身心靈健康負起責任,並獲致真正的喜悅與健康。

1-2  三十八種花波療法與十二人格特質37

    巴曲醫師認為疾病的根源並不在於物質,而是在於生理層面之外。研發花波之目的並非取代既有醫療技術,而是希望指引、幫助正在生病受苦、受煩惱情緒、其他困擾所苦的患者,找到自己問題的源頭,並幫助他們對自己進行「自我療癒」。並希望花波可以普及到一般家庭、民眾手上、隨時隨地為自己、家人、朋友等身邊的人治療。所以除了將自己研發成果、研究內容、報告、配方、製作方法、公諸於世,免費提供給所有的人使用,讓大家無論生病與否,或是想讓自己更健康,都可以隨手可得花波使用。38

    《十二種治療花波及其他花波》最早是在1930年2月的《順勢療法世界雜誌》中發表,當時巴曲醫師使用的名稱是《一些新花波及其新用法》。當時,由醫師轉成順勢療法治療師的愛德華-巴曲,在雜誌上發表了五種植物花波,其中的三種—鳳仙花、溝酸漿、鐵

線蓮—是巴曲花波治療體系的起始點。這些花波用順勢療法—方法—研磨、振盪—配製。我們目前所知道、使用的花波,是同年下半年開始逐漸發現,配製花波的日曬法也是在同一時期發現。直到1932年時,發現的花波數量已達到十二種。巴曲醫師就把這十二種花波整理收入到自己寫的一本小手冊中,書名為《解放自已》。39

 1933年春天,他繼續尋找更多花,也有時間進一步寫作與出版。其中兩篇文章為,《十二種好的花波》和《十二種治療花波》發表。後來《十二種治療花波》成為一本小手冊。27巴曲醫師決定以兩便士價格便宜賣給需要的人,使人人都能買得起,並受益這樣的植物草本花波,是一位真正落實自己理念的醫師。40

    十二種治療花波》自1932年發展迄1936年時間,當時巴曲醫師經過大量思考,完全刪掉了十二種治療花波和其他花波區別,而把最後研發出的三十八種花波分類到七大類目裡,最後由許心華博士再分依情緒特質重新歸類(依然為七大類)、並實際應用於臨床、研究、及教學中,並將38種花波頻率特質可改善的人格情緒特質應用於花波健康管理師培訓中,推廣於民間,讓更多人可以使用花波,是巴曲醫師理念的實踐者,筆者已是完成培訓之花波健康管理講師,開始實際應用花波療法與個案,整理如下:41

表一巴曲醫師 的7大類38種花波分類整理表

情緒類別38種花波花波頻率特質人格情緒特質美德效果
第一種情緒
海底輪
㊣物質、生存
○負沮喪、絕望
野生酸蘋果
Crab Apple
☆提升自我形象與自信心。
☆了解自我,且能做出正確判斷。
★對某些人事物常有不潔淨或不齒的感覺。
★十分在意自己身上或皮膚上的缺點。
★完美主義者,常為一點小事感到焦慮不安。
★有強迫性人格傾向,內心充滿自責、絕望。
★潔癖、自我形象低。
★害羞、討厭身體接觸。
純淨
榆樹
Elm
☆恢復精力。
☆意志堅定。
★沒事會找事做,覺得工作老做不完。
★因無控制力,而滿腔失落感、沮喪。
★責任感過重。
★對工作期望過高。
責任
落葉松
Larch
☆自信。
☆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凡事只要努力去做,便會有好結果。
★經常感到自信心不足,而放棄嘗試的機會。
★經常認為他人表現總是比自己好。
★對過往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於懷。
★等待失敗,缺乏對成功信心與意願。
★缺乏自信、不帶羨慕的自卑。
★不想挑戰,也不要成功。
★酗酒、吸毒。
★對過往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於懷。
★等待失敗,缺乏對成功信心與意願。
★缺乏自信、不帶羨慕的自卑。
★不想挑戰,也不要成功。
★酗酒、吸毒。
自尊
橡樹
Oak
☆明白適當的休息,對身心靈的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事。
☆面臨困境、絕不放棄。
★無畏無懼、勇往直前、努力不懈,不知休息的重要。
★只問成功與否,不在乎任何挑戰,導致精疲力竭。
★全心投入工作,其他事情均擺在次要地位,而影響生活品質。
★終日不停地工作,怕沒有工作,反而會不自在的成為工作狂。
★雖然因遭遇逆境而感到挫折,但仍然奮鬥不懈,就算生病或工作過勞,也不會放棄。
毅力
松樹
Pine
☆做事但求問心無愧。
☆勇於認錯,不會沈溺於自責中。
★對於自己的任何表現皆感到不如理想,待人處世常與社會脫節。
★經常自責認為別人的錯都是自己造成的。
★律己甚嚴,尤其當他認為達不到自我標準或既定目標時,會作自我強烈要求。
★嚴以律己、自責、愛道歉。
★罪惡感、自虐。
寬恕
甜栗
Sweet Chestnut
☆堅強性格給予支持力量。
☆內心感到痛苦時,仍然相信會出現奇蹟。
★深受絕望或沮喪的情緒所苦,而已經達到忍無可忍的地步。
★生活重擔,已超越自己的承受範圍。
★找不到情緒出口,而感覺絕望悲傷。
★忍耐到達極限、深度絕望。
★嚴重心理壓力、痛苦。
希望
聖星百合
Star of Bethlehem
☆減低對於痛苦的衝擊。
☆釋放悲痛與失落感。
★腦海中無法抹掉重大挫折或創傷。
★過去意外傷害或手術,對今日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並產生憂傷和痛苦的後遺症。
★重大打擊後,產生重大心靈創傷。
★驚嚇與恐懼之後,所產生的後遺症。
療癒
柳樹
Willow
☆對生命採取較樂觀與正面的態度。
☆以平常心看待世間事。
★覺得老天對自己太不公平。
★怨天尤人,經歷不平遭遇,內心充滿悲憤與憎恨。
★不願意面對現實,改變現狀。
★憎恨、自憐。
★對自己努力無法獲得回報,而別人卻能不勞而獲之事,感到憤恨難平。
正向
第二種情緒
臍輪
○正親密情感
○負恐懼害怕
白楊
Aspen
☆積極面對每天的事情。
☆勇敢面對困難。
☆相信未知事物。
☆平常心看待生死。
★莫名恐懼感。
★經常感到焦慮不安,不知道如何面對、解決。
★由於害怕感覺,而從睡夢中驚醒,並有不祥的預感。
★杞人憂天,或曾經歷過無名恐懼。
★過度迷信,而走火入魔。
★失眠、惡夢、恐慌、憂鬱、幻覺、幻聽。
信賴
櫻桃李
Cherry Plum
☆冷靜與理智。
☆雖有身心病痛,也不覺得苦。
★經常擔心身體或情緒突然出問題,造成破壞性的行為或精神疾病。
★經常擔心情緒失控,造成自己或他人傷害。
★過度緊繃。
★強迫性想做一些心中認為不見得是對的事。
★有暴力傾向。★有自殺傾向。
★害怕自己失去控制,而作出令人害怕事件的念頭。 ★過度迷戀偶像。
和解
溝酸醬
Mimulus
☆用平常心處理困難或害怕的事情。
☆勇於表達自己。
☆充滿信心勇氣。
★特定某些事物,使人感到害怕或害羞(已知的恐懼)。
★面對害羞或害怕的事物,變得更為緊張不安。
★面對黑暗或死亡的恐懼。
★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驚嚇。
★沒有勇氣說 NO。
★内心的想法很難對人訴說。
★無法肯定自己,甚至討厭自己。
融合
紅栗
Red Chestnut
☆平靜、清心。
☆臨危不亂,對現況的正確評估。
★由於對周遭的人熱心過度,而造成自己的重大壓力。
★過度擔心身邊親近的人之安危與福祉,經常想像不幸的事情會發生在這些人身上。
★看似關心身邊親近的人,實為依賴或掌控。
博愛
岩薔薇
Rock Rose
☆舒緩恐懼。
☆泰然面對危急狀況,或是意外事件。
★活在極端恐懼中,而苦不堪言。
★經常為惡夢所苦。
★無法從極度驚嚇中,學習到紓解方法。★特別嚴重的驚嚇。
★長期生活在極度恐懼之下,而缺乏安全感,危急或意外時,皆呈負面思想且易反應過度。
★急慌忙亂,完全不知所措,如中風、車禍、親友往生、公司倒閉。
★易怒、歇斯底里、憂鬱。
勇氣
第三種情緒
太陽輪
○正信任意志
○負懷疑猶豫
水蕨
Cerato
☆肯定自我,認同自己的決定。
☆增強自信及自我分析能力。
☆精準的直覺力。
★每當必須做判斷或決定時,經常感到信心不足。
★即使確定自己的需求時,仍然會尋求他人意見。
★當他人給予你意見時,常會改變你原先的決定,而使你更加猶豫不決。
★明明覺得不對勁,還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容易被影響與誤導,向外尋求決定。
★猶豫不決,不相信自己的直覺。
★喜歡模仿別人,但又搞得四不像。
★常常放馬後炮。
★耳根子軟。
智慧
龍膽
Gentian
☆意識到成功的意義。
☆相信面對困難是 人生的一部分,盡力去解決就會有成果。
☆重新點燃信心與希望。
★容易氣餒、思想悲觀、遇到挫折容易沮喪憂鬱。
★事情尚未發生就往壞處想。
★不能忍受一點困難,遇到挫折很難重新再站起來。
★創業時懷疑自己不會成功,生病時懷疑自己不會好。 ★缺乏恆心。
★容易失去勇氣,躊躇不前,垂頭喪氣。
★憂鬱症的第一處方。
理解
荊豆
Gorse
☆堅定信心、不易被人意見影響
☆不屈服於環境和個人問題。
☆縱使有身體或心理病痛,內心仍然充滿希望。
☆積極正面情緒面對死神。
★經常感到求助無門,內心充滿失落感。
★而對因難或轉機時,均會選擇放棄。
★極度的消極、無奈和絕望。
★雖然願意嘗試新方法,但內心已不再抱任何希望。
★感到絕望,自我放棄或自殺。 長期病患。
希望
鵝耳櫪
Hornbeam
☆積極面對生活上每一層面。
☆力量與支持。
☆面對艱難的任務,仍能肯定自己的能カ。
★早晨醒來時,有股不想上班念頭,或是「假日後」症候群。
★縱使感到疲倦,只要開始工作,倦怠感就自然消失。
★覺得厭倦、散漫、疲憊。
★覺得自己身心虛弱,無法承受生活的重擔。
★看似無法承受日常生活的事物,其實均能完成應負的使命。
活力
線球草
Scleranthus
☆具有果斷力。
☆任何時間均表現得四平八穩。
☆可緩和暈車、量船、量機、害喜的現象。
★經常在兩者之中做抉擇,而感到困擾不已。
★經常因猶豫不決而情緒起伏不定,兩極化性格。
★做選擇時,常會左右為難。
★做選擇後,又後悔。
★三心二意、優柔寡斷。
★憂鬱、暈眩、暈車、暈船、暈機、害喜(懷孕時)。表單的頂端
堅定
野燕麥
Wild Oat
☆找出人生目標並貫徹執行。
☆不受干擾,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情。
★滿腔抱負,因執行力差而一事無成。
★對現實不滿,而無法掌握時機。 嘗試許多工作,但覺得不盡理想,對未來沒有方向感。
★一直在找尋新的方法,但又難以下定決心,或做任何改變。
★意志力薄弱、得不到他人肯定,因而態度消極、情緒不穩。
★想成就一番事業,但是沒有明確的目標。
★不知所措、自暴自棄,具多重性格。
志向
第四種情緒
心輪
○正慈悲關懷
○負敏感、敏銳
龍牙草
Agrimony
☆永恆的和諧。★擔心或痛苦時,想遠離他人而獨處。
★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飽受折磨。
★遇到問題時,為了要避免與他人爭執,或增加他人負擔,而獨自挑起責任,獨自面對、解決問題。
★遭受困難或挫折時,會藉酒澆愁,或藉由其他藥品安撫情緒。
★將憂慮隱藏在無憂無慮的面具下,內心受苦卻表現出喜悅。
★喜歡以笑容、幽默笑話來掩飾問題。
★磨牙、咬指甲、拔頭髮、嗜食症。
★自殺的傾向。
和平
Agrimony☆永恆的和諧。
☆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
☆對外來的煩惱一笑置之。
★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飽受折磨。
矢車菊
Centaury
☆公平的對待任何人,顧及他人利益時,亦能兼顧自己的利益。
☆具有自我個性與自己主張。
★不由自主地想去幫助別人。
★當別人要求協助時,必會盡力而為使自己負擔過重。
★盡全力照顧他人,忽略了自己。
★膽小、容易被欺負。
★仁慈、安靜、溫柔。
★渴望服務他人、被過度壓榨。
★不好意思謝絕別人的請求,沒有智慧說 NO。
力量
冬青
Holly
☆心胸廣闊,親切謙卑。
☆以愛征服一切。
★缺乏真愛、常為小事發脾氣。
★猜忌、嫉妒、不信任他人,害怕遭人設計。
★不太能夠表達對他人關懷或情感。
★報復、憤怒、懷疑。
關懷
胡桃
Walnut
☆勇於接受改變。
☆提高判斷能力。 適應新環境。
★經常處於變動的狀態中,無安定感。
★因舊思維、舊習慣、舊環境的牽絆,易喪失信心與意志。
★難以接受新環境,如搬家、換工作、離家、離婚、初為人母、長牙期、青春期或更年期等。
★縱使不斷改變,仍然無法真正跳脫過去的陰影。 ★無法適應環境。
★面對人生主要變動關頭,需要別人的影響力來保護自己。
改變
第五種情緒
喉輪
○正溝通表達
○負佔有控制
批評多慮
山毛櫸
Beech
☆發現世上更多美好事物。
☆包容心。
☆欣賞別人的優點。
★以生氣來掩飾內心脆弱與不安。
★凡事都看不順眼,經常為他人一些小習慣或行為,而造成自己的困擾。
★難以容忍他人的行為模式,而批評、挑剔和怪罪他人。
★愛批評、愛挑剔、苛刻。
★完美主義者,缺乏容忍力,缺乏同理心。
包容
菊苣
Chicory
☆給他人自由的愛與關懷。
☆無私無我的關心別人。
★經常為周遭的人打理一些大大小小的事。
★渴望關愛過的人能夠回報。
★佔有慾強,自我中心又愛控制他人,應用各種理由逼迫他人,以自己的行為方式操作。
★強烈感覺自己被需要,並渴望家人與朋友都留在自己身邊。
★過度保護、自私。
★容易受傷、掉眼淚。
愛心
岩泉水
Rock Water
☆思想崇高,但不會堅持己見。
☆學習寬待與包容心。
★一股強烈的使命感環繞著自己。
★嚴謹遵守一些教條或與宗教有關的戒律,由於思想保守、僵化,生活了無生趣。
★以身作則,樹立可讓他人學習典範。
★對於政治、宗教、信仰等,抱持強烈的改革意念。
★因設定過高原則,並堅持這些原則,導致沒彈性。
★對自己過度嚴苛。
自由
馬鞭草
Vervain
☆待人不虛假,實事求是。
☆充滿智慧,了解自己的需求。
☆具有公平、正義之心。
★具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義氣,並為自己的理念極力說服他人。
★思想狹隘、僵化,根據自己的理想來改造世界。
★具有改變他人思想行為的狂熱。
★過度熱心、為原則奮戰,以強烈手段維持公平與正義。
★喜歡指揮他人,帶頭抗議。
★對不公不義之事,反應非常強烈。
★過度熱衷、對既定之原則與理念,仍然爭論不休。
寬容
Vervain☆充滿智慧,了解自己的需求。 ★思想狹隘、僵化,根據自己的理想來改造世界。
葡萄
Vine
☆以愛心與諒解的心情,去領導周圍的人。
☆反應快,且判斷正確。
☆幫助別人找到人生的目標。
★極度渴望周圍的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強勢獨裁,常為自己或他人做決定,並負起責任。
★能力強且具優越感,習慣性指揮別人,來完成自己的願望。 待人嚴苛且愛批評他人,不善溝通,只要求別人服從。
★喜歡操控他人,行事作風十分獨裁、霸道。
★非常強勢,且具主導性,掌控慾強。表單的頂端表單的底部
樸實
第六種情緒
眉心輪
○正洞察直覺
○負逃避、無感
消極、負面
栗苞
Chestnut Bud
☆從經驗中學習。
☆敏銳洞察力。
★重覆經歷曾使自己受傷害的事物。
★一遍又一遍地檢視已完成的事物。
★無法從失敗中學習到寶貴的經驗,老是犯同樣的錯誤。
★不懂察言觀色。★缺乏學習心。
★記憶力不好、忘東忘西、十分健忘。
★計劃一堆、執行力差,卻一事無成。
學習
鐵線蓮
Clematis
☆務實。
☆思想集中,頭腦清晰。
☆具有創造力,並能面對現實。

★時常心不在焉,注意力也無法集中。
★無法活在當下,藉做白日夢或睡覺來逃避現實。
★漫無邊際的空想,或漫無目的閒逛,而樂在其中。
★過動兒、老人痴呆。
親切
忍冬
Honeysuckle
☆珍惜當下。
☆面對現實。
★經常回味過去,並希望能重溫舊夢。
★經常回憶過去的傷痛。
★沉湎過去美好回憶,念舊。
★沉湎於過去的豐功偉業。
★常常提起過去的某件事。
★行為舉止不符合實際年齡。
踏實
芥子花
Mustard
☆心境開朗、平穩、 愉快。
☆以和平、喜悅的心,面對憂鬱。
★莫名其妙悲傷突如其來湧上心頭,如烏雲籠罩般感覺人生了無樂趣。
★起伏不定的沮喪。
★突然而來的憂鬱。
★想不起任何快樂的事。
開朗
橄欖
Olive
☆堅守信念,確保心境開朗祥和。
☆面對困難,必能克服之決心。
★身體或心理的創傷,稍微活動就覺得精神不濟。
★思想混亂,無論做任何事情均感到力不從心。
★長期身心過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無法完成任何事情。
★感到身心疲累,過度疲勞。
★總覺得事情做不完。
★脾、胃、腸功能不佳。
力量
白栗
White Chestnut
☆思想平衡、頭腦清晰、內心和諧。
☆幫助停止心理對話式漩渦,回復內心的平靜。
☆具有決策能力。
★揮之不去的念頭盤旋在腦海中,注意力無法集中。
★常常胡思亂想,難以入眠。
★強迫性人格,滿腦子憂慮,無法體驗人生的樂趣。
★經常被不悅思想困擾。
★成見與擔憂。
★頭痛、失眠、腦神經衰弱、精神官能症。
專注
野玫瑰
Wild Rose
☆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情。
☆以清楚的知覺,代替冷漠的態度。
☆快樂享受人生。
★對生命感到消極認命。
★聽天由命,過一天算一天。
★對生活感到枯燥乏味。
★懶情、被動、認命。
★看似接受一切,其實是放棄現況。
★重度憂鬱、默默忍受,不想說話。
★逆來順受、默默承擔不喜歡的人事。
奉獻
第七種情緒
頂輪
○正精神靈性
○負寂寞、孤寂
冷傲、執著
石楠
Heather
☆關懷所有的人。
☆樂於助人、傾聽別人的心聲。
★希望有人能傾聽自己的心事。
★對自己的問題總是小題大作。
★在談論一些話題時,不希望別人打斷他們的話。
★過度關心自己的問題,主要動機是想獲得他人的關心。
★整日喋喋不休討論自己的事情。
★忽視別人的存在,對別人的問題漠不關心。
★對自我過於關注,害怕獨處。
隨和
鳳仙花
Impatiens
☆冷靜、耐心、忍耐、放下執著。
☆理解力佳,能立即抓住主題,或立刻做出決定。
☆直覺力強、反應力快、辦事能力佳。
★無理由發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
★做事或說話都是急驚風,很難與人共事,缺乏團隊精神。
★動作、吃飯、說話速度很快。
★願單獨完成一件事,也不希望做事效率不彰的人礙手礙腳。
★思想及行動敏捷,對慢動作的人感到不耐煩。★過於緊張、沒耐心。
★神經過敏、皮膚不好、消化不良、急躁、失眠、多夢。
體諒
水堇
Water Violet
☆與人分享,是種快樂生活方式。
☆保持優雅自信,但不會讓人覺得傲慢。
☆凡事為人著想,發揮才華、服務人群、提拔後進。
★孤傲冷漠、無法與人親近、自戀狂。
★明哲保身,以免捲入是非之中。
★自視甚高、自我克制力強、喜歡獨來獨往。
★不會向別人訴苦,也不會與人爭論,更不喜歡接受別人的關懷。
★注重隱私、習於獨處,讓人覺得有距離感。
★肩頸痠痛、僵直性脊椎炎。
歡樂

整理自許心華等,《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

花波在實際生活應用已普及至全球,並有很多醫師納入情緒治療、將三十八種花波特質結合,發展成為十二人格花波,並運用人格分析量表、發展相對應的花波療法,許心華博士指出「我們內心都住著十二種人格」,並將十二人格花波與相對應人格、花波療法用於實際教學與研究,調製適合改善(平衡)人格特質的花波用於個案,整理如下表:37

表二巴曲醫師的12種花波和對應的人格及特質

十二種花波對應人格人格特質花波
鳳仙花
Impatiens
炸彈人★人格特質—動作迅速、講求效率,用餐吃飯、跟人說話、執行工作速度超快。
★做事講效率、很積極、有強烈企圖心,是使命必達的人。
★對於無能或者動作慢的人超級沒耐心、不耐煩,會覺得他們礙手礙腳,自己來做比較快。
★這樣的人—容易神經緊張、脾氣暴躁,容易感覺受害而產生抱怨,經常為小事大發脾氣且容易被激怒和情緒失控,所以情緒爆點很多。
鳳仙花
櫻桃李
柳樹
龍膽
Gentian
挖洞人★人格特質—是事情尚未發生就往壞處想、容易氣餒、遇到挫折容易沮喪、憂鬱、悲觀的人。
★這種人不能忍受一點挫折,無明確目標、難以重新再站起來。
★喜歡挖洞給自己跳、自我放棄、習慣留在黑暗中自嘆自憐。
★因長期自卑而嚴重缺乏自信,外表呈現畏畏縮縮,常道歉。
★做事時,總懷疑自己能否成功;身體不適時,總懷疑自己能否康復。
龍膽
荊豆
松樹
水堇
Water Violet
高傲人★人格特質—總活在自己世界裡,高高在上、目中無人、極度自信、自尊心強、自我感覺良好,是一個嚴重自戀狂。
★此人非常注重隱私、喜歡獨處且又自命清高,通常不喜歡交際應酬。喜歡獨來獨往,只喜歡跟自己認同的人相處交朋友。外表看起來孤傲冷漠讓人有距離感,感覺難以靠近,但其實高傲人內心熱情如火,卻很少人敢主動接近。
★此人格的人,能力很強,因有莫名優越感,所以喜歡命令別人,內心極度渴望身旁的人照他想法、方法做事,是控制狂。
★高傲人通常不善溝通,只會要求別人,卻從不仔細聆聽別人說什麼。總自以為是認為自己非常了解對方。也就是這種強勢獨裁特質,很容易在團體當中成為領導者。
水堇
葡萄
橡樹
菊苣
Chicory
黏黏人★人格特質—有強烈佔有欲、渴望被人需要,渴望跟在乎的人膩在一起,渴望身邊有人陪。
★像小孩一樣—容易受傷、掉眼淚,善用軟性操控把人留在身邊,喜歡撒嬌、裝無辜。
★他們擅用表現可愛或裝脆弱方式來引起人憐憫、疼惜之心,會主動引發別人對弱小的關愛。
★是高傲人的絕佳拍檔。只要黏黏人一撒嬌,外冷內熱的高傲人就會卸下心房想去保護他、疼惜他,情侶如果是這種組合,就很難分開。
★此人格喜歡喋喋不休分享自己事情,因為想引起別人關心。也愛多管閒事,常會過度關心別人事情,所以對身邊的人有時也會像媽媽一樣羅嗦。
菊苣
石南
紅栗
溝酸醬
Mimulus
恐懼人★人格特質—異常膽小、容易受驚嚇,任何事都會擔心受怕。因為膽小,很容易產生恐懼情緒,只要一點風吹草動也會擔心害怕,是炸彈人喜歡欺負的對象之一。★此人格的人,因過於恐懼容易神經緊張、焦躁不安,容易失眠、做惡夢、恐慌、心悸,嚴重情形可能產生幻覺、幻聽。溝酸醬白楊甜栗
馬鞭草Vervain標準人★人格特質—標準人喜歡用自己標準來說服改變他人想法。
★因標準太多,所以思想狹隘、固執、僵化。對身邊人事物,甚至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滿與批判。
★此人格個性龜毛、有思想潔癖、凡事要求嚴苛、有很多原則,是不折不扣完美主義者。他總是會花很多時間挑剔別人、吹毛求疵,隨時都用自己標準來測量身邊人、事、物,只要不符合自己標準就會不開心、生氣,很難相處。
馬鞭草
岩泉水
山毛櫸
野生酸蘋果
岩薔薇
Rock Rose
創傷人★人格特質—容易活在過去陰影而苦不堪言,經常會被莫名憂鬱和突來失落感襲擊,而不開心並經常做噩夢。
★此人格的形成通常來自意外、創傷疾病、家人去世等重大打擊,或因這些令人恐慌或害怕的遭遇而遺留的後遺症所苦。
★創傷人容易活在過去重大打擊走不出去,非常陰暗消沉,有很強的負面感染力。只要他一出現,完全不用開口,只是默默坐在一旁就會散發出令人窒息沉重感,在附近的人容易被他陰影籠罩,開始變得心情低落。
岩薔薇
聖星
百合
芥子花
鐵線蓮Clematis幻覺人★人格特質—容易心不在焉、注意力難集中,時常漫無邊際空想。無法活在當下,容易沉浸過去,不敢面對現況。活在自己過去豐功偉業或快樂時光中,喜歡提自己風光過去,不願面對現實狀況。
★總是告訴別人自己很好,有很多想法,總把希望寄托未來,不喜歡務實執行,再好想法很容易變得虛無縹緲、不切實際。
★此人格—抗壓性低、容易疲倦、個性散漫、容易厭倦生活、無法承受生活壓力,遇到困難想逃避。早上起床時會沒精神去上班或上課,生活單調,覺得人生無趣。計畫一推,卻總是拖延,遲遲不去執行,或是進行不順利時候就會找藉口中途放棄,最後總是一事無成,無法為自己負責任。
鐵線蓮
鵝耳櫪栗包
忍冬
龍芽草
Agrimong
面具人★人格特質—愛面子,不折不扣形象鬼,在外人面前都要表現光鮮亮麗,只想讓別人看到自己最好一面。遇到困難時候表面上會強顏歡笑、故作堅強,為了面子不願意求援,就算內心飽受折磨,也會獨自扛起責任一個人面對所有問題。
★不同於爛好人之處—爛好人不想做卻無法拒絕別人,面具人因為喜歡去承擔責任成為解救世界英雄,會攔很多事在身上。通常是工作狂,責任感重,容易因為承擔太多責任而讓自己壓力太大。
★一旦遭受挫折容易藉酒消愁或用其他藥品安撫情緒,因無法將內心壓力透露身邊人知道,所以只好靠其他方式紓解自己情緒與壓力。
龍牙草
冬青
榆樹
線球草Scleranthus猶豫人★人格特質—經常三心二意、優柔寡斷,常因無法做決定而搞的左右為難,導致情緒也時常起伏不定。只要遇到需做決定時候,不論大小事情都想很久,連晚上吃什麼、週末去哪裡玩也猶豫半天,做完後又容易後悔,讓身邊的人無所適從。★喜歡詢問別人意見,但不管別人給任何意見,最後都還是會以自己想法為主。★此人格—容易迷失自我,不清楚人生目標而不知何去何從。思緒漫無目的、做事情容易失焦、注意力無法集中,浪費很多時間在鬼打牆。線球草野燕麥白栗
矢車菊
Centaury
爛好人★人格特質—非常膽小,不好意思拒絕別人要求、意志力薄弱、不敢為自己說話,因害怕拒絕而不由自主想幫助別人,容易被欺負、壓榨。被稱為有求必應土地公先生或土地公小姐,很常把別人鳥事都攬在身上,表面答應了,其實心裡很受害、委屈、不開心。
★這種人格的人不會說“NO”,很常讓自己受委屈,也不會為自己爭取權益,到最後只能聽天由命、逆來順受、默默承擔不喜歡的人、事、物,因此對生活容易感到消極。
矢車菊
橄欖
野玫瑰
水蕨
Cerato
軟弱人(善變人)★人格特質—想法總變來變去,無法站住自己立場,容易被身邊人影響,是標準的牆頭草。即使已經確定的事,仍會渴望得到他人建議與肯定。
★因不想為自己想法或決定負責任,所以會想盡辦法讓對方說出自己內心想法或決定,讓別人為自己想法或決定負責任。
★軟弱人會時常懷疑自己判斷能力,覺得不對勁,還是被牽著鼻子走,總覺得每個建議都很好。軟弱人擅長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因缺乏明確立場與定位,所以很容易因不同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想法,到最後很容易迷失自己,不曉得自己到底是誰,也不曉得自己到底要什麼。
水蕨
落葉松
胡桃

   1-3 七種複方花波與花波療法應用37

    巴曲醫師認為面對個案必需採用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治療,否則無法真正根除病源。人類的根本疾病是人格缺失所造成,如抑制、恐懼、不安、優柔寡斷、漠不關心、意志薄弱、懷疑、過度熱心、無知、沒耐心、驚嚇、淡淡寡歡……這些缺點才是真正「疾病」(disease)的根源,如能悟到所有人都是全體的一部分,並將所有人都當成自己親愛的人或親朋好友來對待,甚至對敵人也能包容並付出關懷,那麼身心必定健康。其實疾病本身是正向的,其目的是要讓我們的獨特人格更貼近真我的旨意。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除了給與物質的藥物之外,還得修正生活中不良的習慣,並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去改善,如此才能消除疾病,恢復健康與喜悅。

    這套花波療法是有史以來上天賦予人類的最完美的方法,它有治癒疾病的力量,由於簡單易行,當時巴曲醫師希望可以普及到每一個人及在家庭裡使用。從1936年38種花波完整發展迄今,確實已經普及至各國及民間,就筆者現實際從事花波療法發現,許心華博士為落實巴曲醫師理念,依巴曲急救花波的複方調配方法(使用了鳳仙花、櫻桃李、鐵線蓮、岩薔薇、聖星百合等),及個人多年臨床經驗及研究,為普羅大眾研發出七種常用配方38,並將適用情緒、花波療法、及配方公諸於世,讓每一個人都可以使用(如下表整理)。此七種配方也是本研究用於個案之花波量子療法之依據,並透過追蹤,了解個案使用後,搭配分子營養療法,及量子分子療法合一情況下,實際情緒及身體狀況改善程度為何?以中醫智能體感儀作為研究工作,讓研究分析更具信效度。41

表3 許心華博士的7種常用複方花波及情緒特質

複方類別花波種類情緒特質預期效果
01專注挑戰鐵線蓮
落葉松
龍膽
栗苞
溝酸醬
★愛做白日夢、心不在焉、總想著未來
★缺乏信心及自我信賴
★懷疑、沮喪、氣餒
★重覆同樣的錯誤,無法從經驗中學習
★恐懼已知的事物,易害羞及膽怯
☆增加自信
☆增加專注
☆信心勇氣
☆勇於決策
02光明人生龍膽
甜栗
野玫瑰
柳樹
荊豆
★懷疑、沮喪、氣餒
★嚴重的心理壓力、苦惱
★興趣缺缺、被動、屈服現狀、沒有熱情
★不滿、自怨自艾、覺得不公平
★深度沮喪及絕望
☆充滿希望
☆走出陰霾
☆積極進取
☆正向樂觀
03 和諧開運水堇
菊苣
山毛櫸
龍牙草
冬青
紅栗
★高傲、冷漠、與人疏離
★過度保護、過度關心、佔有慾強
★苛刻的、缺乏包容心、愛批評
★隱藏情緒、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的
★懷疑、憤怒、嫉妒、報復
★為所愛的人擔憂、牽掛
☆改善人際
☆改善夫妻
☆改善親子
☆改善龜毛
☆改善依賴
04淨化花波胡桃
野生
酸蘋果
★變動時易受他人影響
★挑剔、潔癖、對人事物的要求較高
☆改善磁場
☆淨化心靈
05寧靜好眠鳳仙花
白楊栗
馬鞭草
龍芽草
★急躁沒有耐性、緊張、行動俠
★莫名的擔憂及恐懼
★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
★過度熱衷、熱心、身心緊繃
★隱藏情緒、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的
☆睡眠品質
☆神經衰弱
☆身心緊繃
☆胡思亂想
☆肩頸僵硬
06 舒壓花波馬鞭草
榆樹
龍膽
龍芽草
鵝耳櫪
橄欖
★過度熱衷、熱心、身心緊繃
★被責任壓得喘不過氣
★隱藏情緒、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的
★懷疑、沮喪、氣餒
★缺乏熱忱、疲倦及精神勞累
★生理及心理的精疲力竭
☆放鬆心情
☆舒緩壓力
☆無所適從
☆提不起勁
☆身心疲累
☆提升活力
07救援花波岩薔薇
櫻桃李
鳳仙花
鐵線蓮
聖星
百合
★極度不安
★重大壓力
★深層絕望
★驚慌失措
★失去意識
★意外事件(車禍、外遇、流產、往生)。
★緊急狀況(手術、急診、上台、考試前)。
☆平衡情緒
☆鎮靜安神
☆回歸和諧

表○ 整理自許心華等,《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

   1-4 小結

    筆者使用許心華博士研究及使用之花波內容作為量子花波療法之依據,主要原因如下:

  一、因為許心華博士為筆者之指導教授,筆者延續許博士量子花波療法之研究,導入分子營養療法,做量子分子療法之整合研究。

  二、因為許心華博士在花波研究,已學術化,並有大量臨床數據及個案成果,是享譽國際之著名花波研究學者。

  三、因為許心華博士將量子花波療法課程系統化、建立一條龍品牌,做產官學合一的先驅,作為後進研究者,有SOP(標準化規範)足夠作為研究準則。

第二節 營養療法   

2-1 營養學起源與歷史

   營養學 (Nutritional Science) 是一門研究機體與食物之間關係的學科。可以從了解營養學歷史、起源、發展、特徵、層次等方面描述,知道營養學發展脈略。

   中國飲食文化,中醫文化和養生學是現代營養學的鼻祖。42

   約在6000年前,古老的中國就已經有人開始研究營養學,最初研究是從食物是否有毒開始,當時有一位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有毒,服下後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麼藥草對於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輕易知道,嘗百草目的是確定是否有毒、可食。並在中國《易經·繫辭》有記載:「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及《史記·補三皇本紀》:「神農始嘗百草,始有醫藥。」。43至中國秦漢時期(約在西元前200年)有古人(佚名)將神農氏嘗百草之草藥內容彙整成《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也是現存世界最早的中藥學專著,作者即神農氏(後人又稱神農氏為炎帝),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神農本草經》為中國現存較早的藥物學重要文獻,本書把藥分為三品:「認為無毒者稱上品為君,毒性小者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者稱下品為佐使。」44

    約在5000年前,中國社會安定,治理國家者『黃帝』,與其多位大臣岐伯雷公、伯高、俞跗、少師、鬼臾區、少俞等討論醫學,並有記述,與前述《神農本草經》同期,在秦漢時有人整理成《黃帝內經》,亦為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醫學著作,對於後世中醫學理論與實務有深遠影響。《黃帝內經》也記載了食物的核心:「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也就是說,當時的中國老祖宗已認為穀米必吃,水果配合吃,肉類一些即可,各種蔬菜就是補充能量的食物,綜合著一起吃,就是最合適人體能量、營養補充。非常美妙的一個比例,符合自然法則。故中國後人又稱自己為「炎黃子孫」。45

    2000多年前,古希臘伯里克利時代有一位醫師名為希波克拉底(古希臘文:Ἱπποκράτης,約生於西元前460年),後世人普遍認為其為醫學史上傑出人物之一。因其所身處為上古時代、醫學不發達,當時他卻能將醫學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使之與巫術哲學分離,並創立以之為名的醫學學派,對古希臘之醫學發展貢獻良多,故今人多尊稱之為「醫學之父」。希氏乃西方史上首位醫師,因其不相信疾病乃天譴超自然力量所致,並且認為主因乃環境因素、飲食及起居習慣,並提出了飲食法則:「把你的食物當藥物,而不是把你的藥物當食物。」就是提出了多吃食物少吃藥,提前預防疾病為主的醫學思想。西元2世紀希臘婦科醫師索蘭納斯(英語:Soranus),乃首個為希氏立傳之人,關於希氏的個人記述,多源於此。46

 從上整理文獻得知,中、西方先賢智者早有食物是身體養分來源之觀念,並透過實證、研究、傳授給後人,最後由後人整理成冊傳世,再不斷專研、精進,而發展成個不同的專業學科,營養學亦是如此。從《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開啟中醫學基礎後,經過歷代先人不斷醫、藥、食研究,最後在中國明朝 (約西元15世紀末),由當代醫學暨藥學名家李時珍,將食物另外研究,並依食物的溫、熱、寒、有毒及無毒等特質分類,西元1578年撰著成《本草綱目》乙書傳世,共五十二卷、十六分部、六十類,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營養食療的高峰。47而西方約在西元1900年,西方科(醫)學家按照笛卡爾的思想,把食物分解了,並提取了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營養成分。從此出來了六大營養素的研究。自1950年後,中國也開始學習這六大營養素及研究並結合先人學說。自此迄今,中西方營養學都是以營養六大元素為基礎,再進而研究個別營養素對應徵狀、或是徵狀相對應知營養素,達到對症用膳的食補研究,這就是營養學的發展歷史。48

22 自然醫學研究者營養學需具備基礎

營養學對社會、行業、健康、政策具有深遠影響。如果說西方屬於分解領域作為營養學代表,則中國則是整體營養學的代表,而日本兼備了兩者特點。營養學之所以複雜,是因爲它是一個跨學科的應用科學。筆者參考台灣大學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49及自身實際參與營養素研究工作發覺,自然醫學研究者、從業人員如要完整了解營養學、應用營養療法於人類生理上,還必須學習下列學科:

◎生物化學(英語:biochemistry,也作 biological chemistry)

  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進程的一門學科,常被簡稱為生化。主要用於研究細胞內各組分,如蛋白質糖類脂類核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和功能。很多健康問題都是由於身體在調控這些機制上出現問題所致,所以熟悉每個代謝機制的調控,對於設計一個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十分重要。因為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機制是互相影響,所以我們必須全般性、完整性學習、了解、應用。因糖類、蛋白質與脂肪,都是提供身體能量的宏量營養素 (macronutrients),另隨著現代研究科學發展,也發現身體中還有維生素 (vitamins) 及礦物質 (minerals)等營養素需求,因為需求量不多卻不可或缺,因此又稱為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 。因此生物化學就包含上述各種不同營養素與身體之關係,還有缺乏後會導致之影響。

◎分子生物學 (Molecular Biology)

最早由洛克斐勒基金會瓦倫·韋弗(Warren Weaver)於1938年創造,意指一個以物理學及化學來解釋生命的概念。此概念的可行性,來自1910年代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遺傳學研究而來,以及1920年代原子論量子力學的成熟。開始有許多研究者關注於生物學、化學以及物理學之間的交叉,例如後來將焦點轉移到生物學的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以及埃爾溫·薛丁格(Erwin Schrodiger )。此外,從1930年代到1940年代之間,膠體化學生物物理學以及放射生物學晶體學等學門也漸趨成熟。所以分子生物學的歷史開始於1930年代,統合了當時多種、各不相同的學科,包括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病毒學、與物理學。從更基本層次來理解生命現象。在現代意義上,分子生物學試圖從產生它們的大分子特性開始解釋生命現象。特別是兩類大分子是分子生物學家關注的焦點:

  一、核酸:其中最著名的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基因的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核糖核酸(RNA)。

  二、蛋白質:是活躍於生物體的活性劑。分子生物學的範圍是定義及表徵這兩種類型的大分子之間的結構、功能和關係。

    1940年,喬治·韋爾斯·比德爾(George Wells Beadle)與愛德華·勞里·塔特姆(Edward Lawrie Tatum)證明了基因與蛋白質之間的關係獲得了1958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因此而聯繫了生物化學與遺傳學。

◎化學 (Chemistry)

身體裏大部分生物化學作用涉及氧化還原反應(Reduction – oxidation reaction,簡稱Redox)。 oxidation (失去電子) 或 reduction (吸收電子) 等化學概念。如果身體不能平衡oxidation以及reduction之間的作用,就會引起各種健康問題。因為身體細胞健康與否還與抗氧化劑(antioxidants)及自由基 (free radicals)有關。如維他命C、E及穀胱甘肽(glutathione,GSH)等就是最好的細胞抗氧化劑,而自由基是帶有一個單獨未配對電子的原子、分子、或離子,因其極具活性及不穩定性,會和體內的細胞組織產生氧化反應,導致組織細胞失去正常功能,甚至破壞DNA,造成損害或突變進而引發癌症。健康的身體需要靠高抗氧化劑、低自由基的狀態來維持,以延緩細胞老化、發生病變的狀態發生。

◎人體生物學及人體生理學(Human Biology & Human Physiology)

    營養素會影響人體的生物化學作用,而這些生物化學作用會大大影響我們身體運作。因此,營養師(或營養學專家)必須深入了解人體各組成部分 (即人體生物學之一部),以及人體是如何運作 (即人體生理學之一部),並且了解我們身體如何受我們飲食影響或者某些疾病如何隨著某些飲食習慣惡化(即營養學之一部)。以飲食與腎功能之間關係,或許更能說明人體生物或生理學爲何在營養學中十分重要。在製造尿液的過程中,腎小球 (glomerulus) 會過濾進入腎臟的血液。在健康人士身體,蛋白質的體積過大則不能通過腎小球的過濾膜 (又稱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然而、腎小球有可能會在高血壓下過濾蛋白質。久而久之,腎小球就會受到破壞。若患有高血壓的人長期維持多鹽的飲食習慣,卻對腎小球問題不處理,就會逐漸演變成慢性腎病 (chronic kidney disease,簡稱CKD)。就營養學來説,慢性腎病病人蛋白質攝取量就會維持一個低的正常水平(實際攝取量必須根據病人當時病況而定)。

◎公共衛生 (Public Health)

    公共衛生是結合社會科學、人類學、統計學、策劃及管理學等多種學術範疇的專業學科。核心價值是:「 預防勝於治療」,與自然療法、自然醫學的理念一致。公共衛生工作主要涉及向公眾推廣健康生活方式(包含生活、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等身心方面),進而預防疾病及減低社會的醫療負擔。由於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如自然醫學醫師、健康促進管理師、自然療法管理師等)均可廣義視為醫療系統的一份子,亦能教育個案、讓民眾以健康的飲食習慣預防疾病,所以對公共衛生營養學也必須要有一定的認識。

諮詢(consult) 與輔導(Counselling)

    自然醫學從業人員最主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為個案進行諮詢,了解其生活、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狀態,進而實施輔導,提供足以讓個案掌握自己狀況即應如何改善個人飲食習慣的建議。諮詢與輔導結果絕不是用高壓手段或强迫個案做出改變,而是以循循善誘方式,陪伴個案經歷改變的過程。假如病人不聽從任何意見,身爲自然醫學從業人員應秉持著同理心,了解個案在改變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依個案狀況調整策略,然後有耐心、有毅力地講解改變的重要性及對身心的幫助。

23 營養素種類及必需營養素50,51

   前述已說明營養學主要是研究營養相關的學問,研究對象並不僅是食物中包括的營養素,人類為了從食物中獲得營養素,必需取得食物、調理後食用,接著透過消化、吸收、循環、代謝等功能維持生命,因此必須了解相關的學科學問,才能有效應用。這樣的學問稱為營養學,而吃進身體中的食物,不管身體的需求為宏量或微量,都是營養素。

◎營養素

    營養素(英語:Nutrient,又稱為養分)是人體所需的物質。主要分為人體需求量較大的宏量營養素(macronutrients)和需求量較小的微量營養素(micronutrients)。其中宏量營養素包括醣類(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纖維素及水。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以上合稱「人體必要營養素」。

    人類的飲食營養是由食物提供而來,食物中含有機物及無機物質,包括醣類、脂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及水,稱之為營養素(Nutrients),能用於維持並建造身體組織、提供能源、調節新陳代謝,若攝取不足時則會出現健康相關的問題,稱之為「必須營養素」;肝臟是體內最主要「代謝器官」所有的營養素都會送至肝臟進行代謝並經由血流重新分布,而小腸則是體內最主要的消化器官用來消化吸收各種營養素。

◎醣類

    又稱碳水化合物,其組成元素為碳、氫、氧,是人體主要的能量來源,平均每公克提供4大卡熱量。又分成單醣、雙醣和多醣,單醣由一個醣分子構成如葡萄糖、果糖。雙醣則為兩個單醣分子的組合,如蔗糖是由葡萄糖和果糖合成,麥芽糖是由兩分子葡萄糖組成。多醣則為許多單醣的組合,例如澱粉或纖維質。葡萄糖是細胞主要的能源,人體可以從大部分的碳水化合物 分解或轉換成葡萄糖,當飲食中醣類及熱量攝取不足時,人體先分解脂肪來提供熱量,在萬不得已的狀況下,也會分解蛋白質來製造葡萄糖並產生熱量,因此足夠的醣類攝取可以節省蛋白質,使蛋白質得以作為細胞新陳代謝及組織修補之用。

◎脂質

    組成元素也是碳、氫、氧,但其所含的氧分子較碳水化合物少,脂質每公克平均產生9大卡熱量。脂質不溶於水,但可溶於某些有機溶劑。多數脂質的基本結構是由三分子脂肪酸和一分子甘油組合成之三酸甘油酯,這也是食物中脂肪的主要存在形式。脂質是人體主要能源,也是人體內能量儲存形式,脂肪酸依其化學結構上是否具有雙鍵,分成飽和及不飽和脂肪酸,動物脂肪如豬油,因為其含較多飽和脂肪酸,因此在常溫為固體,而植物油如黃豆油,由於含較多量不飽和脂肪酸,故在常溫成液體狀(如表4)。有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因體內無法合成必須由飲食中攝取,方能達到身體的需要稱為必需脂肪酸,有亞麻油酸 (Linoleic Acid,ω-6)、 次亞麻油酸 (α -Linolenic Acid,ω-3)等多元不飽和肪酸。這些必需脂肪酸在食入 人體後,可以被轉變為各類不同的脂肪酸和其他人體必須的代謝產物。當任何一種必需脂肪酸攝取量不足時,便會發生必需脂肪酸缺乏的現象

表4 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之比較

參考自 謝明哲等(2019).《實用營養學》    整理 張淵豪

◎蛋白質

    與醣類、脂質一樣,組成元素也含有碳、氫、氧,但所有的蛋白質都含有氮元素。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的主要結構,舉凡毛髮、指甲、皮膚、骨骼、肌肉及所有的細胞都由蛋白質組成,蛋白質也是酵素、荷爾蒙、免疫因子的組成成分,因此蛋白質在維持生命、生長發育、身體功能及免疫調節上極為重要。蛋白質雖然每公克也能提供4大卡熱量,但在正常狀況下人體很少用蛋白質來當作能源。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是構成蛋白質的最小基本單位,食物中所含的胺基酸計20 餘種,其中有8種為成人所必需,嬰兒則為9種(較成人多1種,自體無法組成,組胺酸(histidine)),稱為必需胺基酸,包含異白胺酸( isoleucine)、白胺酸(leucine)、離胺酸(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蘇胺酸(threonine)、色胺酸(tryptophan)、纈胺酸(valine)等。整理如下表:

表5 必要胺基酸與非必要胺基酸之分類比較

分類必需胺基酸非必需胺基酸
脂質族胺基酸中性羥丁胺酸(Threonine)
○纈胺酸(Valine)
☆白胺酸(Leucine)
☆異白胺酸(Isoleucine)
☆甲硫胺酸(Methionine)△○
甘胺酸(Glycine)
丙胺酸(Alanine.)
絲胺酸(Serine)
半胱胺酸(Cysteine)△
胱胺酸(Cystine)△
酸性 —天門冬酸(Aspartic acid)
醯胺天門冬酸(Asparagine)
麩胺酸(Glutamic acid)
醯胺麩胺酸(Glutamine)
鹼性離胺酸(Lysine)○
組織胺酸(Histidine)
精胺酸(Arginine)
瓜胺酸(Citrulline)
芳香族胺基酸(中性)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酪胺酸(Tyrosine)
異環族胺基酸(中性)色胺酸(Tryptophan)○ 脯胺酸(Proline)
羥脯胺酸(Hydroxyproline)
附註1.「☆」者表示支鏈胺基酸,可為腦細胞所用,此類胺基酸不宜或缺。
2.「△」者表示含硫之胺基酸。
3.「○」者表示限制胺基酸,食物中較缺乏者。

◎維生素

    維生素分成脂溶性(維生素A、D、E、K)與水溶性(維生素C及B群),總計有14種。由於其化學結構各異,其組成的元素也各有不同。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少,每天的需要量是以毫克(mg)或微克(μg)來計,主要功能為催化體內生化代謝反應之進行,或作為生化代謝反應的輔酶因子。維生素本身並不能提供能量,但有些維生素參與能量的代謝。水溶性維生素較容易排除,而過量的脂溶性維生素則會在體內累積而造成毒性。整理如下表:

維生素功用食物來源
維生素B1(硫胺素)1.促進胃腸蠕動及消化液的分泌
2.增加食慾
3.預防及治療腳氣病、神經炎
4.促進動物生長 5.酸類的氧化作用
胚芽米、麥芽、米糠、肝、瘦肉、 酵母、豆類、蛋黃、魚卵、蔬菜等
維生素B2(核黃素)1.輔助細胞的氧化還原作用
2.防治眼血管充血及嘴角裂痛
酵母、內臟類、牛奶、蛋類、花生、豆類、綠葉菜、瘦肉等
維生素B3(菸鹼酸)1.構成醣類分解過程中二種輔助酵素的主要成分,此輔助酵素主要作用為輸送氫
2.使皮膚健康,也有益於神經系統的健康
肝、酵母、糙米、全榖類製品、 瘦肉、蛋、魚類、乾豆類、綠葉蔬菜、牛奶等
維生素B5(泛酸)1.幫助食物轉化成能量的輔助酵素
2.維持生命所必需的輔酶(輔酶A),在脂肪、激素和血液成分的合成方面發揮作用。
內臟類、牛奶、酪梨、種籽和青花菜
維生素B6(抗皮炎素)1.為一輔助酵素,幫助胺基酸之合成與分解
2.幫助色胺酸變成鹼酸
肉、魚、蔬菜、酵母、麥芽、肝、腎、糙米、蛋、牛奶、豆、花生等
維生素B7(生物素)1.B7輔酶幫助脂肪和蛋白質成為重要能量源
2.能調節基因,支持頭髮和骨骼保健,促進細胞訊號傳輸。
3.幫助非碳水化合物物質中製造出葡萄糖
魚類、全穀物、酵母、肝臟和酪梨
維生素B8(肌醇)1.幫忙清除肝臟脂肪、預防動脈硬化、減少三酸甘油脂堆積、改善高血脂
2.幫助毛髮生長、改善憂鬱、失眠等
玉米、小麥、燕麥、碗豆、葡萄柚
維生素B9(葉酸)1.幫助血液的形成,可防治惡性貧血症
2.活化B12,促成核酸及核蛋白合成
新鮮的綠色蔬菜、肝、腎、瘦肉等
維生素B12(鈷胺素)1.促進核酸之合成
2.對醣類和脂肪代謝有重要功用,並影響血液中麩基胺硫的濃度
3.治惡性貧血及惡性貧血神經系統的病症
肝、腎、瘦肉、乳、乾酪、蛋
維生素C(抗壞血酸)1.幫助膠原蛋白合成、高抗氧化,是細胞間質主要構成物質,使細胞間保持良好狀況
2.加速傷口之癒合 .增加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深綠及黃紅色蔬菜、水果(如青辣椒、番石榴、柑橘類、番茄、等)
*維他命A1.使眼睛適應光線之變化,維持在黑暗光線下的正常視力。
2.保護表皮、黏膜使細菌不易侵害(增加抵抗傳染病的能力)。
3.促進牙齒和骨骼的正常生長。
肝、蛋黃、牛奶、乳酪、人造奶油、黃綠色蔬菜、水果、魚肝油、肝臟類
*維生素D(鈣化醇)1.協助鈣、磷的吸收與運用
2.幫助骨骼和牙齒的正常發育
3.為神經、肌肉正常生理上所必需
魚肝油、蛋黃、乳酪、魚類、肝、添加維生素D之牛奶
*皮膚曬太陽會產生維生素D
*維生素E1.減少維生素A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氧化,控制細胞氧化。
2.維持動物生殖機能
穀類、米糠油、小麥胚芽油、棉子油、綠葉蔬菜、蛋黃、堅果類
*維生素K(葉醌、甲萘醌)構成凝血醣元所必需的一種物質,可促進血液在傷口凝固, 以免流血不止。綠葉蔬菜如菠菜、萵苣是最好來源,蛋黃、肝臟亦含有少量
附 註「*」為脂溶性維生素

參考 渡邊昌(2020)《超圖解營養學》   整理 張淵豪

◎礦物質

    又稱為無機鹽,除了之外,也是生物必需的化學元素之一,是構成人體組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謝等生命活動的主要元素,約佔人體體重的4.4%。區分巨量礦物質(需求相對比較大)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200 mg/每日。微量礦物質(需求較小)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RDA<200 mg/每日。自然地存在食物中、或是元素或是礦物形式被額外添加入膳食、營養品中,例如碳酸鈣。適當地攝取一定建議量的每種食用礦物質是持續維持身體健康必要作為。但攝取過量食用礦物質也可能會導致直接或間接的病症,歸咎於身體裡礦物質程度之間的互斥競爭特性。例如:攝取較大量鋅並不會有害,但卻會導致銅的不足。整理如下:

礦物質☆功能/★缺乏症狀食物來源
巨量礦物質 鈣(Ca)☆強健骨骼及牙齒,協調肌肉收縮
★容易情緒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失眠
★骨質疏鬆、骨折 ★成人有軟骨病、兒童有佝僂症
★牙齒發育不良、蛀牙、牙周病
★肌肉痙攣、手腳麻痺、 腰痠背痛
★心律不整、高血壓、動 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腎結石★氣喘、過敏、關節炎
海鮮(小魚乾、蝦米、泥鰍、柳葉魚等含量最高)、蔬菜(甘藍、白蘿蔔葉等含量最高)、牛奶、起司、乳酪、碗豆仁等。
氯(Cl)☆調節酸鹼值、構成胃酸成分
★容易疲倦 ★食慾不振、消化不良
★大量流汗、腹瀉、缺水、體內酸鹼失衡
★肌肉無力、座攣
★毛髮脱落 ★兒童生長遲緩
自來水、食鹽、海帶、海藻 類、菠菜、芹菜、雪裡紅、醬油、橄欖、茶
鎂(Mg)☆安定神經、促進骨骼及牙齒健康
★容易情緒暴躁、憂鬱、神經敏感
★心悸、心律不整、血壓偏高 ★食慾不振、持續性嘔吐及腹瀉
★時常肌肉顫抖、抽筋、痙攣、疫痛
★時常感覺疲勞、虛 弱、注意力低下、思考能力障礙
★牙齒生長不全★骨質疏鬆、骨折
★腎臟功能受損、腎結石
★心律不整、高血壓、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核果類、魚貝類、 黃豆、豆製品、紫 菜、海帶、小麥胚 芽、玉米、香蕉、 啤酒酵母
磷(P)☆促進骨骼發展、提供生長所需能量
★生長遲緩、佝優症 ★容易牙齒及牙齦脆弱、牙齦腫脹
★新陳代謝低下
★貧血 ★食慾不振 ★腎臟結石
★同時常感覺全身虛弱、肌肉無力
★容易肌肉、骨骼及關節疼痛 ★骨質疏鬆
肉類、魚貝類、小魚乾、優格、乳製品、全穀類、未精製的穀類、黃豆、豆製品、核果類
鉀(K)☆維持細胞內體液平衡、維持正常血壓
★疲倦、嗜睡、無精打采 ★血壓增高
★身體浮腫
★神經傳導異常、心律不整 肌肉無力、疲痛、抽筋
★嘔吐、食慾不振、便秘
香蕉、葡萄乾、魚類、肉類、馬鈴薯、地瓜、芹菜、紫菜、番茄、紅蘿萄、橘子、柚子、 薄荷
鈉(Na)☆維持細胞內外體液平衡、協助神 經傳導及肌肉收縮
★疲倦、衰弱、注意力不集中、神智昏迷
★神經痛 ★噁心、嘔吐、腹瀉、醣類消化不良
★血壓下降★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脱水、中暑、循環系統衰竭
★肌肉抽筋、肌肉萎縮、肌力下降
培根、火腿、肉乾、貝類、榨菜、鹹菜、紅蘿蔔、番茄汁、海帶、罐頭食品、醃製品、鹽
硫(S)☆維護毛髮、皮膚、指甲健康的重要元素。☆擔任氧化還原工作,維持氧的平衡。
☆幫助抵抗細菌感染。☆在肝內協助分泌膽汁。
☆與維生素B一起作用,促進人體基礎代謝。
☆有重要解毒功能,可清除細胞內的鋁、鉛、鎘、汞等重金屬。
☆與糖類結合形成黏多糖,可維持關節間韌帶潤滑,如軟骨素硫酸、鞏固軟骨、肌腱和骨骼的基質。
★缺乏症狀未知。有機硫未發現毒性,但大量服用無機硫可能引起副作用,仍應避免大量使用。日常飲食中只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就能獲取足量的硫。
瘦肉、牛奶、蛋、蛤類、植物性食物:豆類、花生、甘藍菜、小麥胚芽、大蒜、洋蔥。
微量礦物質*鉻(Cr)☆促進醣類代謝、預防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
★成長遲緩
★血糖異常、糖尿病
★近視★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新陳代謝異常 ★周邊神經炎
★體脂肪增加、高血脂
帶皮馬鈴薯、啤酒酵母、牛肉、雞肉、魚、海鮮、牡蠣、新鮮水果、蛋、乳製品、全穀類、小麥胚芽
*釩(B)☆調節人體血糖平衡,預防膽固醇蓄積
★體脂肪、膽固醇過高
★血糖值不穩★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
★缺鐵性貧血★骨骼發育不良、生長遲緩
★牙齒脆弱、容易蛀牙
魚類、肉類、龍蝦、全穀類、堅果類、黃豆、豆腐、亞麻仁油、橄欖油、葡萄、牛奶、 海帶芽
*硼(V)☆強健骨骼,預防骨質疏鬆
★生長遲緩
★記憶力衰退 ★鈣質流失、骨質疏鬆
★關節炎 ★更年期症狀
杏仁、花生、黃豆、榛果、棗、梅乾、葡葡乾、蘋果、桃子、蜂蜜、牛奶、紅蘿蔔
*鈷(Co)☆構成維生素B12、預防貧血
★貧血
★噁心、頭痛
★平衡感變差★臉色蒼白、牙齦出血
★眼睛及皮膚發黃★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記憶力衰退
★手腳麻木及刺痛、神經病變
肝臟、腎臟、瘦肉、貝類、牛奶、海帶、紫菜、無花果、香蕉、南瓜、葉菜類
*銅(Cu)☆幫助鐵質吸收、預防貧血、強健骨骼
★臉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喘不過氣等貧血症狀
★臉部或四肢浮腫
★骨骼脆弱、骨質疏鬆 ★抵抗力下降
★類風溼性關節炎 ★神經系統退化
★頭髮、皮膚缺乏色素 ★血管脆弱、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蝦、蟹、貝類、內臟、橄欖、 全麥製品、豆類、堅果類、香菇、蜂蜜、可可
*氟(F)☆預防蛀牙、強健骨骼
★蛀牙、牙齒敏感
★鈣質流失、骨質疏鬆、容易骨折
★關節疾病
小魚乾、鮭魚、牡蠣、海鮮、 海帶、乾酪、肉類、麥芽、蛋、牛奶、綠茶、蘋果、加氟的水
*碘(I)☆調節人體基礎代謝速率、 促進甲狀腺正常功能
★甲狀腺腫大、甲狀腺功能低下
★性器官發育不全★容易疲勞倦怠、活力不佳、手腳冰冷
★心悸、煩躁不安、情緒不穩
★基礎代謝降低、容易肥胖
★牙齒發育不全、流口水
★反應遲鈍、心智發育遲緩、語言障礙、身材短小
★時常感覺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
★皮膚失去光澤、毛髮粗糙、脱落
海帶、海藻、海苔、紫菜、海鮮、貝類、沙丁魚、蝦蟹、葵瓜籽、海鹽、加碘食鹽
*鐵(Fe)☆構成血紅素、保持好氣色
★成人會出現臉色蒼白、虛弱、缺鐵性貧血
★兒童會發生抵抗力減弱、生長遲緩、心智不良
★時常感覺疲倦、記憶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
★食慾不振、便祕、腹瀉
★免疫力降低★口角炎、舌腫、吞嚥困難
★怕冷、四肢冰冷
★頭量、心悸、呼吸困難或短促等貧血症狀
★時常感覺肩頸痠痛
★指甲凹陷、容易斷裂
肝臟、紅肉、魚 貝類、蛋黃、魚子醬、核果類、黃豆、豆製品、 蘆筍、燕麥、葡萄乾、紅糖
*錳(Mn)☆維持神經系統健康、提供身體必要能量
★對糖的耐受度降低
★畸形兒、不孕症 ★內耳失衡、平衡感變差
★肌肉無力、運動失調
★頭量眼花、精神恍惚、疲累
★傷口癒合差★腦部功能障礙、記憶力衰退
★神經敏感、煩躁不安 ★骨骼變脆弱、骨質疏鬆
扇貝類、堅果類、全麥穀物、豆類、綠色葉菜、薑、酪梨、藍莓、鳳梨、花生、茶、咖啡、薑
*鉬(Mo)☆幫助鐵吸收、代謝尿液中廢物
★疲勞、貧血
★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躁動不安
★智力受損 ★營養不良
★性功能障礙、不孕
★尿酸代謝障礙
內臟、全穀類、小麥胚芽、英豆類、納豆、深綠色葉菜、大白菜、葵瓜籽、糙米、香蕉、奶製品
*硒(Se)☆抗氧化,抗衰老,防癌
★失去活力、加速老化、皮膚長斑
★生長遲緩 ★脾氣暴躁
★精子數量減少 ★容易發生白內障
★熱潮紅等更年期症狀增加
★肌肉耐受力降低★容易掉髮、頭皮屑增多
★對環境汙染忍受度下降
★心肌梗塞、充血性心肌病變、動脈硬化、中風
★免疫功能障礙
肝臟、腎臟、沙丁魚、 鮪魚、海鮮、洋蔥、蔥、牛肉、牛奶、小麥胚芽、全穀類製品、番茄、綠花椰菜
*鋅(Zn)☆促進身體正常成長、預防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肥大★精液缺乏症、勃起不全、男性性徵發育遲緩
★經痛、流產、胎兒發育不全
★免疫力低下、傷口癒合速度緩慢
★動脈硬化 ★骨骼發育不良
★容易憂鬱、情緒不穩
★食慾不振、腸胃不適
★皮膚炎、掉頭髮、指甲異常
★貧血 ★味覺異常
附 註「*」為微量礦物質,需注意每日攝取量。

參考渡邊昌(2020)《超圖解營養學》. 整理 張淵豪

◎纖維素(又稱膳食纖維) 52

    是地球上最豐富的有機聚合物,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含量最多的一種多醣,是組成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棉花、亞麻、苧麻和黃麻部含有大量優質的纖維素。人類膳食中的纖維素主要含於蔬菜和粗加工的穀類中,區分水溶性纖維纖維、非水溶性纖維纖維二種,雖然不能被消化吸收,但有促進腸道蠕動,利於糞便排出等功能。草食動物則依賴其消化道中的共生微生物將纖維素分解,從而得以吸收利用。根據台灣衛福部統計調查「有九成以上的國民,纖維素攝取不足,男性平均每天攝取的纖維素只有13.7公克、女性平均為14公克」。與衛福部建議每天纖維素攝取量為25~35公克,相差甚遠,國民平常飲食纖維素嚴重攝取不足。纖維素缺乏容易造成下列問題:33,34

  一、便秘。

  二、纖維素不足也會使糞便停留在腸道時間延長(不一定會便秘),而增加直腸癌、結腸癌之發生率。

  三、增加飯後血糖上升速度。

  四、纖維素不足也會導致無法和多餘油脂在腸道結合,致使油脂吸收過多形成血管硬化。

  五、水溶性纖維素,可與血液中的膽固醇結合,減少膽固醇的吸收,使得血中膽固醇值降低。

   因大腸直腸癌近年已成為台灣國民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如能按照政府建議每日至少攝取25到35公克纖維素,將可減少很多慢性病的發生率。

◎水

    是生命的起源與泉源,地球及人體中,水分約占60%70%,水分不足、身體缺水將會產生嚴重影響,3-5天無水分攝取將會致死。身體中所有作用,包括消化、吸收、循環、排泄等功能,都需要有水才能進行。水是把養分傳送到全身各部的主要運輸者、可以幫助維持正常體溫、是攜帶廢物排出體外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每天補充經汗和尿液損失掉的水分需要補充回身體。體內水含量不足、長時間未補充,會致使下列問題:

  一、血液容量降低,導致血液濃度增高。

  二、體內毒素無法代謝,會對細胞產生損害。

  三、腎臟要靠水分排除身體廢物,包括:尿酸、尿素、乳酸、服用藥物後的代謝物等,需要大量水分溶解代謝,無足夠水分,就無法排除體內有害物質,腎臟就會病變。

  四、體內的消化和代謝作用,需靠水使特定酵素和化學反應維持運作。

  五、水可將營養素和氧氣經由血液運送到各細胞。

  六、水可由排汗調節人體體溫、亦能調節人體中的酸鹼平衡。

  七、水分攝取不足也會造成:過多體脂肪、肌肉彈性差、消化不良、器官功能不全(包括大腦、關節、肌肉等)。

  八、足夠水分攝取可延緩老化、預防或改善關節炎、腎結石、便秘、動脈硬化、肥胖、白內障、糖尿病、低血糖及許多病症,要使身體正常運作,每天至要喝2000-2500 CC (約體重×30CC)。

24 營養療法與應用

◎營養療法(Nutritional therapy)

係指利用食物中營養素來治療、改善、舒緩某種疾病狀態的方法,或是對某些疾病作為除傳統醫藥手術治療外的一種輔助治療方法,也就是應用食物促進健康、身體病況復原、改善亞健康狀態的方法,故稱做飲食治療。53其主要目的如下:54

一、足夠的營養照護,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

二、以人為中心的照護,補救缺陷使恢復正常。

三、使全身或使某一器官得到休息及恢復。

四、調節飲食以適應人體新陳代謝能力正常。

五、讓體重正常、避免慢性病,以適應實際環境需要。

    食物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食物中的營養素,大致可分為醣類、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水等七大類。在人體之代謝及吸收的過程中,如缺少某種營養素,將可造成疾病,我們用補充缺少之營養素來治療,稱為營養療法。最常見的如貧窮落後國家兒童的營養不良症,多為攝取食物營養量不足造成,須以補充營養為主的營養療法治療。在日常的飲食中,我們也會因為偏食或疾病而造成營養不良,如癩皮病患者,即缺少肉類蛋白、菸草酸、維他命B1、B2、B12,在飲食方面如採用高蛋白、高維他命將可治好此種疾病。又如腳氣病,是因為缺乏維他命B1而造成的多發性神經炎,可用均衡食物中攝取或藥物製成之維他命B,來補充治療。此外,對地方性的甲狀腺腫大,可加強碘鹽的供給。對夜盲症,供給維他命A及脂肪較多的食物,壞血病需補充維他命C等均是。因為攝食過多造成之肥胖症,可在飲食方面採用低碳水化合物及低脂肪、多量蛋白質及維他命和礦物質之食物。55

    在疾病方面,糖尿病即為糖分代謝的失調,在飲食方面,必須配合血糖的指示及胰島素的注射,每餐給予適量的碳水化合物。56  在心臟、血管疾病方面,如三酸甘油脂及膽固醇過高症。飲食方面,應避免碳水化合物及膽固醇過高的內臟,及脂肪含量過高之食物;這些均屬於營養療法的一部分。57雖然一些健康問題需要特定藥物治療,但營養療法可以有效緩解許多疾病,包括慢性疲勞,能量減退,失眠和抑鬱,背痛,皮膚病,哮喘和頭痛等。適當補充身體不足之營養素,是保持健康狀態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正確的營養習慣會使健康促進獲得成效。58

◎營養療法之應用

    營養療法是一門整體學科,以食物營養素作為健康的關鍵是源自中國神農氏、黃帝、希臘著名醫師西方醫學創始人希波克拉底等時代以來,所採用的全方位健康促進的基本原則,以幫助民眾可以保持個人健康、能量、活力。營養學發展迄今,食品營養科學家在綜合更多醫學知識後有更多好的研究成果應用在營養療法作為,並對自然醫學、自然療法、預防醫學等方面實踐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一位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在做個案已健康、或已有亞健康、慢性病徵狀下,應建議先從生活作息(保持規律)、飲食習慣(均衡營養)、足量飲水(體重×30cc)、充足睡眠(每日八小時)、適當不激烈的運動(每日運動至少30分鐘)、保持心情(情緒)愉悅、有自己喜歡的休閒活動(如旅遊、聽音樂、看書等)等方面建議調整,讓身心靈處於健康狀態。並適時依中醫望、聞、問、切(或使用各種檢測儀器、測試方法)了解個案徵狀後,再輔以所需營養素(食物)提供改善、舒緩身體徵狀之建議,並能持續追蹤,如個案已有病徵(症),務必建議至醫療院所(醫院)檢查,切莫僅以自然療法、營養療法、自然醫學等作法為個案治療。

2-5 小結

    綜合前面營養學、營養素,了解人體是由細胞組成、而細胞最重要的活化、修復、再生需要有營養素,因此綜合整理本小結,將目前已知(非全面性)營養療法結合效用、徵狀、可使用之食物來源整理如下,作為本研究參考依據:59

 

表8 各類營養素每日建議量、效用與食物來源

營養素/每日建議量☆效用/★需補充族群來源(食物/營養素)
△陽光
◇建議量(最少20分鐘)
☆曬太陽能預防近視☆曬太陽可以提高體內的維生素D
☆曬太陽能延長壽命☆曬太陽能減少情緒抑鬱
☆曬太陽可增強免疫力
天晴、白天時可見日光之室外
★每個人(須避免曬傷)
△新鮮空氣
◇建議量(每分每秒)
☆提升呼吸機能,使肺泡通透性增加,氣體交換功能佳,耐受缺氧能力提高無汙染之任何地方,如室內、外環境、森林、大地、山上等。
★每個人(避免低溫凍傷)
△水
◇建議量(體重×30cc)
☆參與人體各種代謝及生理活動水、及含水量豐富之蔬果(如牛奶、 西瓜、蓮霧、果汁、 胡瓜、絲瓜、冬瓜、芹菜等)
★每個人(避免攝取不足或過量)
★在大太陽底下工作、或流汗量大者
★長期在冷氣房工作者
★長期喜好吃肉、酸性體質、酗酒者
★感冒、胃腸疾病、過敏性疾病患者
△肌醇
◇建議量(250~500 mg,不可超過4g)
☆降低膽固醇、預防脂肪肝肉類、動物內臟含量多。五榖、蔬果中如柳橙、西瓜、哈密瓜、葡萄柚、桃子、紅豆、小麥胚芽、地瓜、高麗菜、啤酒酵母含量也多。均衡飲食即可補充,避免過度從肉類及內臟中攝取導致增加普林攝取量。
★經常喝咖啡、酗酒者
★★容易掉髮者、體重過重、減重者
★喜好吃油炸、高脂肪食品者
★孕婦、哺乳婦女
★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
★脂肪肝、肝臟疾病患者
★溼疹患者
△左旋精胺酸
◇建議量(不可超過15g)
☆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男性不孕堅果類、蛋、肉類、乳製品、巧克力、麵粉、南瓜籽、海鮮
★心絞痛、動脈硬化患者
★高膽固醇患者
★輕度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
★男性性功能障礙、精蟲減
★少引發不孕患者
★末梢血管疾病患者
△左旋麩醯胺酸
◇建議量(20~30g)
☆幫助新白質合成、生病時不可或缺肉類、海產、穀類、牛奶、奶製品、蛋、甘藍菜、甜菜根、菠菜、西洋芹、黃豆、黑豆、 豆類製品、味噌
★健身者、運動過量者、運動員
★免疫功能低下者
★日長期臥床患者
★嚴重炎症反應、代謝性疾病患者
★重大疾病、感染、創傷、燒燙傷患者
★黏膜損傷、腸道功能不良、營養不良
★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癌症患者
△卵磷脂
◇建議量(1200mg/膠囊或4.7g/粒狀)
☆幫助新白質合成、 生病時不可或缺紅肉、蛋黃、肝臟、大豆、花生油、葵花籽油、全麥、核桃、堅果、豆腐
★兒童、成年人、中老年人
★孕婦、更年期婦女
★長期酗酒、情緒異常者
★營養過剩者或便祕者
★肝臟疾病、糖尿病、膽結石、心血管疾病患者
△類胡蘿蔔素
◇建議量(胡蘿蔔素6 mg、葉黃素不可高於30 mg、玉米黃素不可高於1mg)
☆促進眼睛健康、預防心血管疾病黃椒、黃色甜玉米、哈蜜瓜、芒果、柳丁、綠色花椰菜、蘆筍、南瓜、奇異果、豌豆
★長時間用眼者
★老花眼者
★假性近視者
★白內障患者
★黃斑部病變患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癌症體質者
△茄紅素
◇建議量(10~30mg)
☆增強抗氧化能力、預防感冒番茄、西瓜、木瓜、紅番石榴、紅葡萄柚、茄子、櫻桃、李子、紅甜椒
★抵抗力低下者
★前列腺肥大者
★視網膜黃斑退化、骨質疏鬆等
★退化性疾病患者
★血壓偏高、心血管疾病患者
★癌症高危險群
△膠原蛋白
◇建議量(2000~6000mg)
☆養顏美容、抗老化豬腳、豬皮、雞爪、雞翅、雞皮、 牛蹄筋、魚皮、軟骨、蘋果、豆類
★銀髮族、愛美族
★更年期婦女、骨質疏鬆者
★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皮膚乾燥、斑點及變薄等皮膚問題者 有傷口患者
★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患者
△大豆異黃酮
◇建議量(更年期婦女50mg)
☆調節荷爾蒙、改善更年期症候群、預黃豆、豆腐、豆漿、素肉、納豆、 毛豆、味噌、豆乾、豆豉、醬油
★防骨質疏鬆
★更年期婦女、經前症候群者
★骨質疏鬆患者
★荷爾蒙失調者
★認知功能低下者
★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患者
△魚油
◇建議量(成人1000mg、懷孕及哺乳婦女為2000~3000mg)
☆幫助腦部發育、預防心血管疾病鰹魚、鮭魚、鮪魚、鯖魚、鯡魚
★兒童、學生、銀髮族
★阿茲海默氏病
★使用腦力者
★長期有皮膚問題者
★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
★憂鬱症、失眠、焦慮問題者
△次亞麻油酸
◇建議量(1000~1100 mg)
☆調節荷爾蒙、緩解經前症候群月見草油、琉璃苣油、黑醋栗油
★有經前症候群、經痛者
★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高膽固醇、高血脂患者
★皮膚炎、異位性溼疹患者
★內分泌失調引起的皮膚問題者
★有過敏體質者
★心血管疾病患者
△月見草油
◇建議量(1000~2000 mg)
☆調節內分泌、緩解經前症候群及更年期症狀月見草
★經前症候群者、更年期不適症者
★皮膚狀況欠佳者
★糖尿病患者
★有氣喘、過敏症患者
★骨質疏鬆患者
★類風溼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患者
△五味子
◇建議量(萃取成分0.24~0.48mg)
☆保護肝臟功能、提高男性性功能五味子
★長期熬夜
★長期交際應酬、壓力大者
★容易神經衰弱、心情煩躁、健忘者
★長期服用藥物、酗酒者
★更年期失眠婦女、長期失眠者
△木瓜酵素
◇建議量(150~300 mg)
☆幫助消化、維持身材、養顏美容木瓜
★產後婦女、哺乳婦女
★消化不良、容易脹氣者
★喜好吃肉類、高蛋白質者
★減肥、愛美、豐胸者
△鳳梨酵素
◇建議量(500~2000 mg)
☆抗發炎、改善關節炎的腫痛症狀鳳梨
★急性運動傷害者
★長期消化吸收不良者
★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等發炎體質者
★長期暴飲暴食、肉食主義者
★慢性肌肉、關節痠痛者
★血栓靜脈炎的高危險群
★長期壓力大者
★抵抗力低下者
△膳食纖維
◇建議量(25~35g)
☆增加飽食感、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地瓜、水果、全穀類、燕麥、豆類、海藻、納豆、蒟蒻、根莖類 蔬菜、核果
★長期便祕者
★長期外食者
★長期在冷氣房工作者
★長期喜好吃肉、酸性體質者
★體重過重、愛美族
★高膽固醇、高三酸甘油脂者
★腸胃道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益生菌
◇建議量(大於1010~2010CFU菌量的益生菌)
☆促進腸胃道健康、增強抵抗力發酵乳酪、優酪乳、乳酸飲品、豆豉、味噌、泡菜、納豆、紅麴、酵母
★兒童、銀髮族
★偏食者、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者
★工作繁忙、壓力大、睡眠不足者
★吸菸、酗酒者
△蔓越莓
◇建議量(300~400 mg/顆濃縮膠囊或250~400cc稀釋過的蔓越莓汁)
☆抗氧化、預防泌尿道感染蔓越莓
★愛美族、容易皮膚過敏者
★膀胱炎、泌尿道感染、陰道感染者
★長期感到疲倦、腰痠背痛者
★前列腺疾病患者
★胃潰瘍患者
★退化性眼部疾病患者
★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
★蛀牙體質、癌症體質者
△硫酸葡萄糖胺及硫酸軟骨素
◇建議量(硫酸葡萄糖胺1500mg、硫酸軟骨素 1000~1200mg)
☆緩和活動時關節間的衝擊及摩擦、延 緩關節退化甲殼類動物殼(蝦子、螃蟹)、豬腳、豬耳、雞爪、筋、海參、魚皮、豬皮、雞皮
★中老年人
★運動員、舞者
★體重過重者
★從事大量勞動者
★關節炎、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置換過人工關節的患者
★關節負荷大、腰痠背痛者
△薑黃素☆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發炎、舒緩疼痛咖哩、薑、黃芥末、九層塔
◇建議量(每公斤3mg以下、不可超過200mg)★銀髮族
★愛美族
★記憶力減退者
★慢性發炎體質者
★預防風溼性關節炎患者
★高膽固醇者
★骨質疏鬆、慢性胃潰瘍、痛風患者
★癌症體質者
△紅麴☆抑制壞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預防心血管疾病紅麴、紅糟肉、紅糟豆腐、紅麴 酒、紅露酒、紅麴醋、紅麴醬油
◇建議量(4.8mg,不可超過15.2)★銀髮族
★三餐外食、經常需要應酬者
★高膽固醇、中風或心臟疾病患者
★高血壓、高血糖患者
★記憶力衰退、免疫力低下者
★容易疲勞、情緒不穩定者
★有經痛困擾的女性、坐月子的產婦
★骨質疏鬆患者
★癌症體質者
△生物類黃酮
◇建議量(500mg的維生素C時,最少應服用 100mg的生物類黃酮)
☆抗氧化、減少炎症反應綠茶、百香果、鳳梨、柑橘類、蕎麥、櫻桃、葡萄、番茄、洋蔥、紅酒
★容易瘀傷者
★牙齦容易出血者
★更年期婦女
★中老年人
★記憶力衰退者
★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
★靜脈血栓、高血壓、腦中風患者
△螺旋藻
◇建議量(2~6g)
☆抗氧化、抑制發炎、提升免疫力螺旋藻
★生活不規律者、電腦族
★運動員、容易疲勞、需要充沛體力者
★需要調整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
★長期偏食、營養不均、素食者
★腸道功能低下、便祕者
★缺鐵性貧血者
★高膽固醇、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
△蜂膠
◇建議量(75mg以下)
☆抗過敏、抗氧化、消炎、止痛柳橙、西瓜、哈密瓜、小麥胚芽、地瓜、葡萄柚、桃子、紅豆、高麗菜、啤酒酵母
★長期壓力大、日夜顛倒者
★慢性過敏性鼻炎、氣喘患者
★長期抵抗力低下、容易感冒者
★長期處於空氣環境不佳者
★細菌性感染者
★容易呼吸道感染者
★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
★各種皮膚感染患者
△葡萄籽
◇建議量(50~100mg)
☆抗氧化、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發炎、預防心血管疾病
★銀髮族
★長期熬夜、用眼過度者
★經前症候群者
★長期吸菸、酗酒者
★靜脈曲張、微血管脆弱者
★高膽固醇、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
△輔酶Q10
◇建議量(30mg以下)
☆預防心血管疾病、延緩皮膚老化動物內臟、鮭魚、烏賊、青花魚、肉類、菠菜、花椰菜、堅果類、蛋
★銀髮族
★肥胖者、愛美族
★長期覺得疲勞、運動功能低下者
★抵抗力低下者
★氣喘、過敏患者
★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疾病患者
★阿茲海默氏病患者
★癌症高危險群
△靈芝
◇建議量(10~30g)
☆抗氧化、調節人體免疫系統、改善疲勞靈芝
★愛美族、銀髮族
★長期在汙染的環境工作者
★抵抗力低下、免疫力疾病患者
★酗酒、慢性中毒、肝臟疾病患者
★長期壓力大、容易疲勞、失眠、中樞神經衰弱者
★高膽固醇、高血脂、高血糖者
★中風、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
★癌症高危險群、癌症患者
△銀杏◇建議量(100mg)☆改善大腦認知力及記憶力、預防腦血銀杏
★管病變★銀髮族、愛美族 ★長期壓力大、疲倦、焦慮者 ★容易健忘、認知低下者 ★阿茲海默氏病患者 ★血液循環不良者 ★神經退化性疾病患者
★糖尿病、中風患者 ★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患者
△硫辛酸
◇建議量(100~200mg)
☆抗氧化、預防腦部退化、舒緩身體疲勞馬鈴薯、菠菜、肉類、 甘藍、酵母
★記憶力衰退者、阿茲海默氏病患者
★長期壓力大、慢性疲勞者
★愛美族
★發炎體質者
★眼部疾病患者
★糖尿病高危險群、糖尿病患者
★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
★多發性神經病變患者
△樟芝
◇建議量(依產品指示服用)
☆增強抵抗力、保護肝臟健康、抑制癌症樟芝
★長期感到疲勞者
★酗酒者
★長期壓力大者
★慢性中毒者
★過敏體質、免疫功能低下者
★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患者
★肝臟疾病、糖尿病患者
△白藜蘆醇
◇建議量(200~1500 mg)
☆抗氧化、抑制腫瘤生長、保護心血管健康葡萄、桑葚、花生、紅葡萄酒、虎杖、土茯苓
★銀髮族
★記憶力衰退者、阿茲海默氏病患者
★愛美族
★免疫能力低下者
★癌症體質者、癌症患者
★關節炎患者
★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患者
★高膽固醇、高血脂患者
△褐藻醣膠
◇建議量(依產品指示服用)
☆保持活力、活化免疫系統、預防癌症發生海帶芽、裙帶菜、昆布、墨角藻、鹿尾菜(洋栖菜)
★長期壓力大、疲勞者
★免疫功能低下者
★容易感染、感冒者
★肝損傷、肝臟疾病患者
★胃潰瘍、胃部疾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
★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患者
★癌症體質、癌症患者
1.本研究整理之內容並非全面性,僅以目前文獻、出版書醫學保健書籍、營養學研究等資料綜合整理,作為自然醫學及營養療法之本研究依據。
2.本研究建議之營養療法所用之食物、營養素需符合「自然醫學之定義—現代化、科技化,天然、無毒、無侵入性、無副作用之原則」,不建議使用「化學合成、或有化學添加劑、或在國家建議之標準值使用下會產生副作用之食物(營養素)」。

參考 江省蓉(2020),《保健食品全書—錯誤觀念,當心越補越大洞》. 整理 張淵豪

第三章 中醫智能體感儀與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第一節 中醫智能體感儀與中醫學實證

11 中醫智能體感儀理論

中醫智能體感儀是賴正國博士研發,運用「電磁感應技術」,使電磁感應元件穿透皮膚1~1.5mm,直接檢測人體體內的能量。由於不像傳統的電阻電流檢測方式,先將微弱電流送入人體。因此沒有電壓、沒有電流,在使用上非常安全,也沒有微量電流產生可能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的安全顧慮(如圖5)。即使是一般健康管理人員、花波諮詢師也可以簡單上手使用檢測,作為個案保健檢查工具之用,也提升了經絡檢測技術的普及性和準確性。60

電磁感應檢測設備的原理(賴正國,2016)

圖5 中醫智能體感儀 電磁感應人體肌膚原理 資料來源:儀器設備使用手冊

 「中醫智能體質感應儀」配置六顆CPU(中央處理器),並以96個探測單元擷取由手掌發出的生物電磁訊息來檢測人體經絡運作的狀況。這種擷取手掌發出的訊息的方式,減少了傳統必須在人體內從頭到腳各處重要經絡檢測點進行檢測的複雜技術訓練,只需把手掌穩定的放置在儀器上,讓一般人更容易輕易檢測體內經絡、能量流動狀態。使用手掌來檢測人體經絡能量狀態,並非只是為了方便,而是有學理依據。從整體上看,手部是一個倒置的人體縮影,從手掌根部至整個手掌,相當於人體的頸部和軀幹,反映了胸、腹腔中各個臟腑、器官的健康狀況:「拇指、小指則代表上肢;食指、無名指則代表下肢;中指代表了頭面、五官。手背部則代表人體的背側面以及四肢的關節伸側。通過對手部不同區域色澤、質地、凹陷等變化診察,可以測知及診斷相應的臟腑、器官以及機體各系統的狀況。由上可知,手掌各部位其實對應人體器官的反射區,手掌是人體全息(如圖6),上面遍佈著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反射區。

圖6手掌的人體全息圖

參考 穴道經絡庫

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電磁場感應技術」,檢測手掌發出的生物電磁訊息,觀察手掌就可以知道人體狀況、就可得知五臟六腑的能量,了解人體各個部位健康狀況。61

12 中醫智能體感儀應用

 為了讓使用者使用起來更便利,更快速的掌握身體的變化狀況。中醫智能體質感應儀(簡稱:體感儀)是針對一般家庭民眾使用方便而設計的經絡檢測設備。採用電磁感應技術、配置六顆CPU(中央處理器),並以縝密之96個探測單元擷取由手掌發出的生物電磁訊息,並將這些訊息對應人體器官反射區,以高等物理學與數學之複雜性結構分析計算成容易理解資料。此數據即為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氣。藉著氣的資料來分析人體體質,再將各種異常體質以百分比呈現其嚴重程度。使用者只要將自己手掌準確的按壓在有手掌示意圖的面板上,運作30秒、就能立即得知檢測數據,檢測數據具再現性,準確度非常高,使用簡易,搭配專用手冊即可快速了解自己當下體質(如圖7)。62

圖7 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使用方式

完整版本的「體感儀」以「手掌是人體器官反射區」的原理,客觀檢測手掌發出的生物電磁訊息,從手掌得知五臟六腑的經絡能量,全方位了解受測者中醫體質、五臟六腑、六經、經絡之陰陽、表裡、寒熱、實虛,人體八大系統現況,另將收集之數據結合許心華博士之七大脈輪花波研究數據,分析出人體脈輪狀態。因體感儀已具有「中醫科學化、數據標準化」之精準技術,因此更適合用在醫學教學、實務應用等層面,幫助自然醫學、自然療法工作者了解受測者之體質,並提出健康改善方案建議,下圖即為筆者前往偏鄉服務義診,幫助社區高齡者了解身體狀況。

圖8  研究者運用中醫智能體感儀至偏鄉實施義診,服務社區高齡者了解身心狀況。

13 中醫學與中醫智能體感儀之實證

◎中醫學

    中醫傳統醫學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認為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在結構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協調制約,在病理上相互影響。這個在整體上相互聯繫的各個部份,除了五臟、六腑、經絡系統,也包含人的器質生理構造與情緒心理構造的相互影響,還有人類身體與外在環境的相互影響。整體論的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醫學在分析病情以及治療上的特點。 人類的生命活動一方面依賴各臟腑組織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亦要臟腑之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才能維持。人體某一局部生理器官或某一臟腑病變,都會對全身有一定影響,甚致引起整體功能失調。另外,外在環境的氣候、溫度、濕度、地理環境、社會狀況…也都會影響到人體的運作,從這個觀點出發,因此就有了關於造成疾病的六淫、七情的觀點。63

六淫

   六淫(又稱六邪),首先必須要說明的是,根據字面上的意義, 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講「疾病」,但是疾跟病是不一樣的。在中文中疾其實也有速度、快速的意思,因此很明顯的「疾」指的是快速、急性的病症。而病的意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註解,病是「疾加也」,或者說「疾甚曰病」,也就是合併加重的疾,有症狀、病因是慢性且不斷加強的意思。

    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氣候劇變,超過了人體適應限度,或者身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自然變化作出相應調節時,就會生病。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氣候的正常變化,被稱為「六氣」。假如人體調節機能失常,或氣候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屬外在病源。中醫把氣侯異常變化看成是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如圖9)64

圖9  中醫六淫致病特點    參考 神農氏—傳統中醫藥網站

六淫致病說,是中國傳統醫學中很早就有的說法。《黃帝內經》中說:「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故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又說:「寒暑燥濕風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

  具體分析,六淫分別是:65

  一、風:凡具有其性開泄、善動不居的特點的外邪即為風邪。

      風邪侵犯人體多從皮毛而入,是六淫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

      常為寒濕燥火(熱)等邪的先導,故為「六淫之首」。

  二、寒:凡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稱為寒邪

  三、暑:凡夏季具有炎熱向上特性的外邪稱為暑邪。

  四、濕:凡具有重著粘滯等特性的外邪稱為濕邪。

  五、燥:凡具有乾燥收斂、肅降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燥邪。

  六、火(熱):凡具有炎熱向上等特性的外邪稱為火(熱)邪

故曰:「當身體正氣不足以抵禦外來邪氣,將易導致疾病」(如下圖)

圖10 正氣與邪氣抵抗對照  繪製:張淵豪

◎七情  

    生活經歷、社會環境與人的身心健康密切相關。人的精神活動是對外界的一種反映,中醫認識到心理失調可導致多種軀體疾病,內因七情成為中醫學重要的病因之一。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與臟腑有密切關係。在正常的情況下不會致病。當劇烈或長期持久的情緒刺激,造成部分人精神與神智變化,導致臟腑、組織、器官之間失衡,就會生病。66

    中醫認為情緒失調會直接損害內在臟腑,故稱「內傷七情」,對比前述主要來自於外在環境的「外感六淫」。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精神活動,這些活動與臟腑有密切關係;以臟腑精氣作為物質基礎,而外界刺激作用於相應的內臟,才能表現出特定的情緒變化。故說「七情分屬於五臟」;其基本規律是:心的情緒為喜,肝的情緒為怒,脾的情緒為思,肺的情緒為憂悲,腎的情緒為恐驚。67《黃帝內經.素問》概括:「人有五臟生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七情內傷致病,常表現為各種情緒相關臟腑的氣機失調,即所謂的「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68,69

  一、怒則氣上:氣上,即氣機上逆。過度憤怒傷肝,可使肝氣上逆,症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胸脅氣滿、呼吸急促等;氣迫血升,血隨氣逆,則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二、喜則氣緩:氣緩,有緩和、怠緩、渙散之意。正常情況之下,喜悅是一種良性刺激,能緩和緊張情緒,使氣血調和,營衛通利。但暴喜過度,則使氣機渙散,輕則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則神不守舍、失神狂亂。

  三、悲則氣消:氣消,指肺氣消耗。悲哀過度,耗傷肺氣,上焦不通,則見呼吸氣短、聲低息微,懶言乏力等症狀。悲和憂皆為肺志。憂愁不解則傷肺,常導致肺氣鬱滯,氣機閉塞,可見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

  四、恐則氣下:氣下,即氣機下陷。過度恐懼則傷腎,致使氣陷於下而不升,腎氣不固。可見二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平時說嚇得尿褲子,就是因為害怕,腎氣不固,所以尿失禁。

  五、思則氣結:鬱結,則氣機鬱結。思慮過度,勞神傷脾,使脾氣鬱結,中焦不暢,脾失健運,可見食欲不振、脘腹痞滿、大便溏瀉、倦怠乏力等症狀。

  六、驚則氣亂:氣亂,指氣機紊亂。突然受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使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驚慌失措。

    五臟和喜樂、憤怒、思慮、悲傷、驚恐等五種情緒的變化有關。「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憂思、肺主悲、腎主恐驚」,過喜過悲都會影響五臟的健康,當五臟獲得很好滋養、身心不易受情志影響、氣血經絡通暢,這些情緒就會消失,心情就會持平。71

圖11 中醫五行相生相剋圖   參考 Heho健康《利用五行相生相剋,擺平情緒問題!》

中醫觀點—何謂健康、人為何會生病63,72

  一、中醫認為之健康「陰陽平衡、宗、營、衛之三焦偕行為健康的要素」。中醫所說的「三焦」其實並不是一個實體的臟器,三焦是指臟腑的「外衛」,就像是臟腑的「守門員」,輔佐各臟腑發揮其功能與作用,以維持健康,「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份就是身體軀幹以橫膈膜與肚臍的橫切線作為分界,舌下至胃上口(賁門)即橫膈膜以上稱為「上焦」;胃下口(幽門)至陰部即肚臍的橫切線以下即為「下焦」,上焦與下焦之間則稱為「中焦」。(如下圖)

圖12 人體三焦分區

資料來源  健康2.0 養生專欄

    二、中醫認為—人為何會生病

      《黃帝內經 靈樞·本藏》所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故精、氣、神是維持生命並貫穿生命過程始終的三大要素。後世醫者把精、氣、神稱為「人生三寶」的理論淵源。故可綜合歸納《黃帝內經》將精、氣、神三個方面之固本培元作為健康養生之道。中國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西元前164)《淮南子》原道訓中記載「形爲生之舍,氣爲生之充,神爲生之制」。神是生命的主宰;氣是生命的活動;形是生命的載體。故中醫對健康的認識主要在神與氣,而不在形體。但神、氣、形合一平衡卻是健康根本,神失靈,氣失和是疾病的主因。得其和為正,失其和為邪。當形體結構與功能出現問題時,已是疾病階段。人之所以會生病,根本的原因在於生命運動方式的失和,而外來致病因素只是誘因。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我們自己,如「飲食不節、營養過剩、起居失調、勞逸過度、精神壓力過大、心理平衡失常、情緒失衡」等是人的神、氣、形失衡,而導致會生病的外在及內在直接誘因。73,74

圖13 致病的外在及內在因素  繪製 張淵豪

◎中醫智能體感儀六大分析圖

    「體感儀」是奠基於「電磁感應技術」、「人體的全息學」,透過高等物理學及數學的複雜性結構分析計算後,將各種體質以數據圖表呈現。而其數據呈現方式主要以中醫體質、腑臟體質、六經體質、氣機體質、系統體質、脈輪體質等「六大體質分析圖」為基礎,說明如次:

圖14 中醫智能體感儀 「六大體質分析圖」

    一、中醫體質圖:以中醫的理論基礎,分析人體的九種體質。

圖15 中醫智能體感儀 「中醫體質分析圖」

    依據中國國家級著名老中醫、中醫體質養生創始人王琦教授歸納並於2009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佈的《中醫體質分類判定標準》,將中醫體質分類判定為九大類別,除了具有客觀性,並能透過體感儀「電磁感應技術」、「人體的全息學」技術,明確判定受測對象體質屬性並於電腦螢幕顯示。九種體質屬性及調理說明如次表:13,14

表9 王琦教授之中醫九大體質特質與調理建議

體質屬性體質特質調理建議
平和體質中醫望診來看,體形勻稱健壯,皮膚潤澤,頭髮稠密,目光有神,嗅覺通利,唇色紅潤。且精力充沛,不易疲勞,平素少生病,對冷熱變化有較高的適應性,睡眠良好,胃口好,二便正常,性格隨和開朗,對外界環境也有良好的應變能力。 此體質,性格隨和開朗、平素患病較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適應能力較強。建議維持「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保持愉悅心情。
氣虛體質氣虛者外觀不見得比較瘦弱,但肌肉鬆軟不實,舌邊有齒痕,脈弱。常處於能體不足、語音偏弱、容易疲乏、精神不振狀態,易患感冒或內臟下垂,病後康復緩慢,不易適應風寒、暑濕環境。性格內向。 因脾胃功能偏弱,飲食不宜油膩;建議多食益氣健脾食物,如小米、山藥、土豆、大棗、香菇、雞肉,少吃耗氣食物,如生蘿蔔、空心菜、蠶豆、蕎麥、茶葉、菸、酒等。
陽虛體質其體質較氣虛者更加缺乏能量,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畏寒怕冷,四肢冰冷,喜歡溫熱飲食,寒冷天氣或溫差大時易感風、寒或濕邪。易有痰多、浮腫、腹瀉、白帶過多等問題。性格多安靜。 忌生冷寒涼食物,如西瓜、黃瓜等瓜果;避免高鈉、高糖飲品,如珍珠奶茶。
此外,要特別注重腳部、背部、丹田的保暖。
陰虛體質體型多伴偏瘦,手足心熱,口乾舌燥,喜冷飲,大便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性情急躁,外向好動,不易適應暑熱或乾燥天氣。易有虛勞、失眠、乾咳、內分泌及生殖機能失調等毛病。 少吃蔥、薑、蒜等辛辣食物,多吃些甘涼滋潤食物,如梨、黑木耳、銀耳、茼蒿、山藥等。
此外,應避免因熬夜及劇烈運動,而耗損精力。
痰濕體質痰濕為沒有用的津液累積在身體,使代謝變得緩慢。其體型常較肥胖,腹部肥滿鬆軟,面部油脂較多,舌苔膩,脈滑。汗多且黏,胸悶,痰多,口腔黏膩或甜,喜食肥膩甜點,易有高血糖、心血管等問題。在梅雨季節及濕重環境適應不良。因脾功能不佳,不能正常代謝體內的水濕,飲食最好清淡利濕、健脾胃,少吃甜食及生冷食物,多吃白蘿蔔、蔥等。應長期鍛鍊身體,如散步、跑步、球類運動等,以促進脾胃功能。
濕熱體質外觀上面多油垢,易有暗瘡,口苦口乾,身重困倦,舌質偏紅,苔黃膩,脈滑數。排便不暢或便秘,小便黃,易有皮膚或小便問題。男性陰囊潮濕,女性白帶增多。濕熱體質較痰濕體質多了「熱」的特性,容易心煩急躁,且不易適應夏末秋初的濕熱氣候,或濕重或高溫環境。 應以清熱祛濕為主,少喝酒、少吃海鮮,多吃番茄、黃瓜、綠豆、芹菜、苦瓜等;不宜熬夜過勞,適合游泳、爬山等運動。
血瘀體質體內血液循環不夠暢通,久易形成血瘀體質,其外觀上面色晦黯,易有色斑,口唇黯淡,身上或舌頭易見瘀斑、青筋,脈澀。多有痛經、出血症狀或子宮組織異常增生。容易煩躁,健忘。對寒冷環境不適應。  常吃紅糖、絲瓜、玫瑰花茶等,可活血祛瘀;或多做促進心臟血脈的活動,如舞蹈、太極拳、八段錦、保健按摩等。
氣鬱體質氣鬱體質:氣鬱體質個性內向、情感脆弱、敏感多慮。外觀上情抑鬱,煩悶不樂,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易有情緒問題、容易心慌、神經衰弱、失眠或乳腺增生。難適應連綿陰雨的天氣。 氣鬱多由煩悶所致,若長期積累下來,會導致血液循環不通暢,可多吃韭菜、茴香菜、大蒜、柑皮等行氣食物。運動方面,不妨透過跑步、爬山、游泳等,以流通氣血。
特稟體質指體質特殊,多有過敏症狀,例如氣喘、癮疹、咽喉發癢、鼻塞、噴嚏等現象。容易患哮喘、蕁麻疹、濕疹、花粉症、藥物過敏,或有遺傳病或發育問題等。對外界環境及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差。此體質情況較為複雜,是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遺傳等因素造成,須根據相關體質特徵予以調養。

參考來源:王琦(2012),《九種體質使用手册》  整理:張淵豪

二、臟腑體質圖:從臟腑反射區能量反應,判斷全身臟腑協調狀況。

圖16 中醫智能體感儀 「臟腑體質分析圖」  彙整 張淵豪

三、六經體質圖:基於中醫的六經理論,觀察人體正氣邪氣的消長。

圖17 中醫智能體感儀 「六經體質分析圖」  彙整 張淵豪

四、氣機體質圖:以氣機循環理論為核心,分析十二經區升降出入。

圖18 中醫智能體感儀 「經絡體質分析圖」  彙整 張淵豪

五、系統體質圖:以現代醫學的觀點,分析人體的八大系統。

圖19 中醫智能體感儀 「系統體質分析圖」  彙整 張淵豪

六、脈輪體質圖:根據印度醫學的理論,分析人體的七輪能量分布。

圖20 中醫智能體感儀 「脈輪體質分析圖」  彙整 張淵豪

七、綜合評估:依據前六大體質綜合評估一份報告及建議事項。

圖21 中醫智能體感儀 「建議事項」  彙整 張淵豪

1-4 小結

    中醫智能體感儀是現代化、科技化、標準化及再現性之體質感測儀器,可以輕易、簡單測得人體各項數值,不管健康與否,都足以提檢測者、受測者,各項數值參考依據,並提出健康改善方案,最終結果希望可以幫助個案結合花波、營養素、或其他方法,達到健康促進,養生之道。就筆者現在是自然醫學研究者而言,認為健康養生之道可從5000年前《黃帝內經.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論述驗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用於今日依然適用。75

  一、飲食有節:飲食是人體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基礎。中國傳統醫學中認為要維持健康,食物的味道必須要保持清淡;同時調和五味,因為指酸、甘、苦、辛、鹹五種味道,剛好對應五臟。另外飲食必須多樣化,不能偏食、偏嗜五味中的某些味道,飲食五味對五臟具有滋養作用,但如果過於偏嗜某一味,就會造成五味失衡,營養失調,而對身體產生危害。 其次要「定時定量,寒溫適中」不能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或不足。過飢或者過飽會對身體造成危害,食物的溫度,不可過熱,也不可過涼,要做到寒溫適中。

  二、起居有常:「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規律,即起居調攝。中國傳統醫學強調人應當根據人體的生命節律安排作息時間。因此在作息時間上一定要有規律,定時作息。由於人與天地陰陽要保持協調統一的關係,白天陽氣主事之時人要勞作,夜間陰氣用事之時人要休息。如果違反了陰陽消長規律,就會給人體造成傷害。例如,有些人夜間通宵打麻將,白天才睡覺,這是與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相違背的,久而久之,肯定會給身體健康帶來很不利的影響。中國傳統醫學認為,只有這樣順應天地四時陰陽變化進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機體陰陽氣血與天地陰陽變化保持一致,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從而保持機體的勃勃生機。長久保持這些合理的作息規律,自然會有益機體健康,而達到延年益壽的養生目的。

  三、不妄作勞:「不妄作勞」即不要違背常規去勞作,使「形勞而不倦」,也就是說勞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適當而不過勞,也不過逸,做到勞而不倦,即有勞有逸,勞逸結合,勞逸適度之意。過度勞倦,便會引起疾病,但是不僅過勞可以傷人致病,過逸也同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利影響。過於安逸,身體就不活動,會導致經絡氣血瘀滯不暢,久而久之生命力隨之逐漸減弱,久坐久臥,懶於活動,筋骨肌肉自然會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勞」並非什麼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勞」。如唐代著名醫藥學家孫思邈,提出「養性之道,常欲小勞」。「小勞」就是適度勞動。

  四、形與神俱:指形與神俱故七情調和,七情調和是精神情志狀態與心理素質良好,不僅能夠促進健康,減少疾病的發生,而且對於患病者亦有利於疾病的康復。反之,七情失調,精神情志狀態與心理素質欠佳,不僅能夠導致疾病的發生,而且能使既病者不易康復,甚至病情加重。因此,調和七情、調控心理對於現代人的健康極為重要。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緊張,生存、工作壓力大,面對各種挑戰與誘惑多,而當前所處的知識經濟時代的信息量大,知識更新快,由此引發的情緒不安與焦慮亦越來越普遍。因此,對現代人的心理素質也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戰,而由現代社會種種因素所引發的心理危機導致人的七情失調,以致影響身心健康或誘發疾病越來越常見。故越來越多醫學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的精神緊張、反覆的心理刺激、複雜而惡性的情緒影響是導致心理疲勞,引發亞健康狀態及導致疾病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21量子花波療法76

      情緒導致疾病,所謂情緒, 是指人們對於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 是人們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 例如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和潰瘍病等。在諸多的心理社會因素中, 情緒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古往今來, 有關情緒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一直受到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及醫學專家的普遍關注。心理動力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早就指出: 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衝突是導致軀體功能失調的致病動因。而中國傳統醫學《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中就明白指出「喜傷心, 怒傷肝, 思傷脾, 恐傷腎, 憂傷肺」之說,更生動地說明了情緒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現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進一步表明「 心理社會因素之所以能影響身體內臟器官功能, 一般認為是通過情緒活動來實現的。」許多疾病的病因, 是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相互作用並以情緒為中介而整合的, 病理雖是生物性的, 而發生、發展卻與情緒密切相關。

   巴曲醫師在《自我治療》(Heal Thyself)書中也有說明疾病的根源不在於物質,而在於生理層面之外,必需採用心理與精神層面的治療,否則無法真正根除病源。人類的根本疾病是人格問題造成,如抑制、恐懼、不安、優柔寡斷、漠不關心、意志薄弱、懷疑、過度熱心、無知、沒耐心、驚嚇、淡淡寡歡……這些缺點才是真正「疾病」(disease)的根源。巴曲醫師也認為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除了給與物質藥物之外,還得修正生活中不良習慣,並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去改善,如此才能消除疾病,恢復健康與喜悅。因情緒產生疾病,而病痛是一種指標(corrective),告訴我們人生中哪一段課程沒學好,直到領悟之後,才能根除病痛。「真我」是永恆不滅的,而有意識的身體則是短暫的,短暫的身體只不過是人生旅途所騎乘的馬匹而已。只要我們的自我與真我和諧共存,就會帶來愛、喜悅、和平,身體自然就會健康。當我們的自我誤入岐途,偏離了真我的航道,無論因為是世俗的欲望或他人的影響而產生的衝突,這些衝突就是帶給我們疾病或不幸的根本原因。因此巴曲醫師研發了38種花波、並中其中挑出12種花波說明每個人都有這12種花波所代表的人格特質,希望透過自我了解、而能自我治療。

   從許心華博士《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量子花波療法—從量子醫學談花波》等研究著作中可以了解,由於「量子糾纏」和測不準原理,物質身體、物質世界、能量身體、能量世界都會互相連結互相影響。我們的喜、怒、哀、樂等情緒表現也是某種無形信號的物理顯化。而情緒會對這些信號產生振動頻率,人類有兩種基本情緒即恐懼(負面情緒)和慈悲(正面情緒),其他情緒都是其衍生物。恐懼是緩慢的低頻率振動,而慈悲是快速的高頻率振動。人類的DNA由碳、氧、氫、氮四種元素組合而成,應該有64個氨基酸密碼子,然而卻祇有20個密碼子被開啟成為能發揮功能的活性密碼子。能開啟或關閉這些密碼子的關鍵就是我們的情緒。這是第一次科學實驗證明情緒的模式與人類基因物質之間存在著物理連結。負面情緒(恐懼、恨、煩惱、消極…)產生的波長是長而慢的波,它與DNA產生的交點相對很少,而生活在正面情緒(慈悲、樂觀、愛、積極…)中的頻率較快且是短波,與DNA有較多的交點。DNA是能量接收通道,其主要功能是接收和轉譯光子,使得細胞能正常運作,而讓DNA周圍的水分子充滿能量,加強了螺旋結構。當生活在正面情緒中就等同和高頻率共振,這種振動能量能參與到量子場的顯化,而產生了構成身體的物質材料。因此生活在正面情緒中能提高意識,並激活更多的DNA密碼。相反的,生活在恐懼、仇恨、煩惱…等負面情緒則造成64個DNA密碼只有20個或更少的密碼子被激活。我們的情緒,直接影響我們DNA的結構,而這直接決定了我們每天經驗到的物質世界。了解到頻率與意識創造關係的知識,就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刻意製造動亂和恐懼,努力把人保持在低頻振動頻率,因如此就可以控制和奴役他們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從古代到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幾乎所有的古賢聖人,教育、哲學、宗教都一直強調要有慈悲心、愛心、要做善事,行善行、要正面思考,要生活在正面情緒中。或許他們不知用什麼方式體會到正面情緒,正向思考較接近宇宙真相、實相。但現在則可以用量子理論來解釋這些能量和物質的糾纏現象。由於人體是一個能量場,每個人的情感情緒都有自己的頻率。量子物理學認為人會通過身體的振動頻率產生能量,進而製造出磁場。不同的細胞、器官、組織產生不同的頻率。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驚奇的發現思想、信念、情緒、態度也會發出頻率,而且這些頻率還能改變身體細胞的頻率。換句話說,我們的細胞、組織、器官的頻率與心靈情感的狀態直接相關。這意味著,見聞覺知、意識、思想、情感、喜怒哀樂,才是人類力量的泉源,也是人們一切行為的原動力。這也再次證明了物質身體和能量身體或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為影響互相糾纏。每一種情感都有自己的頻率,每一種頻率都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影響。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過去的記憶、現在的感受和痛苦的經歷等人們所接收到的頻率都會被編碼進我們的生理系統內,並影響細胞和組織的生成,使細胞和組織產生出一種能反映這些情感狀態的特殊頻率。世界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甘達斯.伯特博士證明,人體內的神經肽是一種因情感而生成的化學物質,也就是已經轉換成了物質的思想。情感存在於人體內,並與人體細胞組織互動。

   因此,許心華博士實踐巴曲醫師的理念「任何人都可以是自己的醫師,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自然療法」,身體健康與否不只在於有沒有症狀表現,真正的健康應該是注重身心靈全面性的平衡協調。透過花波頻率調整情緒並舒緩壓力,協助你接納自己的情緒,平衡你的磁場,在各種壓力不斷累積的現代生活中,不啻為一種心靈解藥!因此,累積近40年經驗、應用巴曲醫師的38種花波特質,設計出任何人都可為自己、為別人檢測的量表『巴曲情緒檢測表』(如表),及相對應的花波,結合每個人自己獨特的人格特質(如圖),調配屬適合自己使用的花波(每次4滴、每天3-4次,一瓶10ML約可使用二周),並透過二周一次的再諮詢、複測、晤談,幫助個案調整、改善自己的情緒波動。

表10 花波情緒檢測表

姓名:________________(可用小名,僅作代表辨識之用)

性別:□男     □女

出生年月日:西元      ____

測 評 日期:西元      ____

本問卷作為有關情緒之相關研究;其根據英國巴曲醫師的人格理論,以及七大心理狀況所擬定的情緒檢測表,將您認知中的狀況分為總是出現、經常出現、有時候出現、幾乎沒有出現等4段進行評估,請在適當的空格打「√」。

總是 經常 有時候 幾乎沒有
1 過於重視細節,對某些人事物有不潔淨或不恥的感覺,為一點小事就感到焦慮不安。
2 責任感重,覺得工作老是做不完,因擔心自己做不好而充滿 失落感、沮喪。
3 自信心不足,經常認為他人的表現總是比自己好 而放棄嘗試的機會。
4 自責、愛道歉、罪惡感、自虐,經常認為別人的錯都是自己造成的。
5 深受生活重擔或絕望沮喪的情緒所苦並已經達到忍無可忍的地步。
6 承擔所有責任直到體力耗竭的工作狂,只問成功與否 而不在乎任何挑戰。
7 過去的意外事件、傷害或手術對今日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而產生憂傷與痛苦的後遺症。
8 自怨自艾、 怨天尤人,總覺得老天不公平而內心充滿悲憤與憎恨。
9 莫名的恐懼、緊張,經常感到焦慮不安,但又不知如何去面對解決。
10 有暴力、自殺的傾向,擔心情緒失控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傷害。
11 怕窮、怕痛、怕蟑螂、怕老師,對特定事物感到害怕或害羞,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受到驚嚇、膽小。
12 過度擔心親友,害怕不幸的事會降臨這些人身上。
13 極度的驚嚇或驚慌忙亂,完全不知所措。
14 信心不足,容易被影響與誤導,即使已確定自己的需求時 仍然會尋求他人意見。
15 猶豫不決而導致情緒起伏不定,陷入在兩者之中做抉擇而感到困擾不已。
16 極度的消極、無奈、悲觀和絕望,面對困難或轉機時, 會選擇放棄。
17 事情尚未發生就往壞處想,容易氣餒、悲觀,遇到挫折容易沮喪、 抑 鬱 。
18 滿腔抱負,因執行力差而一事無成,對未來沒有方向感。
19 早晨醒來時有股不想上班的念頭或「假日後」症候群,雖覺得疲憊提不起勁,但只要開始工作或喝杯咖啡精神就來了。
20 膽子小,不好意思謝絕別人的請求,不會說「 NO 」, 而使自己的負擔過重,容易被欺負、被壓榨。
21 因舊思維、舊習慣的牽絆,無法適應環境,如搬家、換工作、離婚、離家、懷孕、長牙期、青春期、更年期 等 。
22 不信任他人,害怕遭人設計,過度的報復、憤怒、懷疑、忌妒。
23 表面上強顏歡笑,內心飽受折磨,獨自挑起責任,獨自面對問題。
24 佔有慾強、自私,強烈感覺自己被需要,渴望關愛過的人能回報自己或留在自己身邊。
25 過度熱心,為原則奮戰,具有宗教或信仰的狂熱,並極力說服、爭辯而企圖改變他人的思想、行為。
26 強勢獨裁、喜歡操控他人,待人嚴苛、不善溝通、只要求別人服從。
27 對政治、宗教、信仰理想等抱持強烈改革意念 且嚴謹遵守教條與戒律。
28 凡事都看不順眼,為他人的一些小習慣或行為造成自己的困擾,缺乏包容力、愛批評、愛挑剔。
29 無法從失敗中學習寶貴的經驗,老是犯同樣的錯誤。
30 不活在當下,心不在焉、注意力無法集中、做白日夢,漫無邊際的空想。
31 思鄉、懷舊,老是回味過去美好的事情或回想不愉快的事情而倍感傷痛。
32 身心俱疲、思想混亂,無論做任何事都感到力不從心。
33 揮之不去的念頭盤旋在腦海中,因注意力無法集中而胡思亂想。
34 突然而來的憂鬱、悲傷,猶如烏雲籠罩般感覺人生了無樂趣。
35 懶惰、被動,對生命感到消極認命,對生活感到枯燥乏味。
36 沒耐心、動作快、吃飯快、說話也很快,無緣無故大發脾氣且容易被激怒。
37 想得到別人的關心,整日喋喋不休討論自己的事情,希望有人傾聽自己的心事,害怕獨處。
38 孤傲冷漠無法與人親近,不向別人訴苦也不會與人爭論,喜歡獨來獨往。

整理自許心華等,《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

圖22  國際花波網路學院 12人格測驗  資料來源:國際花波網路學院

2-2分子營養療法

    疾病不是一夜之間出現的,衰老、不正常的生活型態以及不良飲食習慣都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發炎更是各種嚴重慢性退化性疾病的根源,要控制發炎的問題,就必須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吃藥改善身體不適症狀是一種傳統的觀念,這種觀念現今已開始有些改變。在歐美等先進國家,生病或預防疾病時尋找「輔助及另類療法(Complementary Alternative Medicine,CAM)」的方法,如「針灸、瑜珈、中草藥治療、食物治療、芳香精油治療」…等,已是一種非常現代化流行風潮,並依美國國家衛⽣院的定義來說只要是非正統的醫療⾏為皆稱之為輔助或另類治療(CAM);77中華民國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也針對另類療法作註解『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被排除在主流健康照護體系之外,但被民眾認為具有維護與增進健康或治療疾病功能之各類方法的統稱。在學術界,這個統稱已由「另類療法」修正為「補充與另類療法」(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目前國際間具共識的簡稱為CAM ),現今更進一步稱為整合醫療(integrative medicine)』。78根據 1998 年一個調查報告,美國 125 個醫學院,已經有 61 個學校開課教授另類醫療,有些甚至將它列為必修課程,這也表示另類療法以普遍被接受。79因此,本研究之分子營養療法,應該也可歸類為輔助或另類治療(CAM)之一部。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所屬的「補充與另類醫療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mative Medicine, NCCAM)認為主流是指國家、政府,民眾賦予其資源、權力與聲望。在台灣便是指西醫或生物醫學所形成的體系,如被囊括在1995年開始實施的全民健保,其給付範疇的所有健康照護方法或模式, 都可視為主流。另有一些屬於傳統中醫的療癒方法也被視為主流,不過相對來看,20世紀初期的中國社會,中醫才是主流,但剛萌芽而透過傳教士傳入的西醫便是另類。在中國,自古以來選用「藥草治病」則向來歷久不衰。但不管是「另類治療」、「藥草治病」,都是「自然療法」一種,目的都是讓身體健康、細胞維持正常機能運作、趨緩老化。

    而西方提倡「自然醫學」、「自然療法」涵蓋範圍很廣,是使用天然、無毒、無侵害性的方法。如飲食和生活的改善、營養的補充,或者透過天然藥草、天然物質的幫忙,以達到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目的,這種與生活結合在一起的療法。最佳的身心靈健康方式有二:「維持情緒平和」、「保持細胞健康」。前述章節以量子花波療法「維持情緒平和」,本章節就分子營養療法如何「保持細胞健康」作綜合論述。

    萊納斯. 鮑林博士(Linus Pauling諾貝爾化學獎及和平獎)於1968年提出的「分子細胞矯正」詞彙,主要理論重點是「利用適量身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及一般「矯正」成分來治療疾病或補充細胞所需養分,其方法目前有主要用在『細胞分子活化、修復、再生』,因此充足的營養物質是健康的基礎。若是身體有營養不足或飢餓的狀況,任何療法的成效都有其限制。這樣得理論基礎也符合本研究之細胞分子營養療法精神。

    所謂「分子細胞矯正」是藉著水分、氧分排除造成身體負擔的毒素,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素、恢復身體自我修復及療癒能力等過程,而達到疾病預防、健康促進之目的及改善。目前很多研究顯示,對於很多慢性疾病都能藉由『分子細胞矯正』得到明顯的效果。而其他急性或嚴重疾病,就必須遵循傳統治療方法來醫治,但若能配合『分子細胞矯正』,雙管齊下更能彰顯療法的效果。80

    目前是飲食充足、卻營養失衡的世代中營養學在現代人心目中都比較耳熟能詳,有很多從事保健事業的人都紛紛去報讀營養學課程,藉此去增強這方面的知識。一般我們所認識的營養學大部分之強調食物中的所含的熱量、如何平衡攝取營養、營養餐單、營養金字塔等。這些均可稱之為食物營養學。但『細胞營養學』之醫學研究專家發現,現代人所吃的食物無論從土壤、施肥、耕種、防蟲、收割、到保鮮、烹調等都令食物大部分真正的營養流失。甚至因為土地汙染,而吃入更多重金屬、農藥、塑化劑等有害毒素,因此,在選擇食物上,除了營養價值外,尚須注意有害毒素是否一並被攝取,導致細胞受破壞。早期所出產的蔬果與今天出產的可能從外表上沒有什麼分別,但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種植技術更甚於以往,現在的土壤含有的其他物質也甚於以往,因此吃進身體的蔬果,如無經過安全檢驗,真正被細胞吸收的營養素或其他物質也必須被檢驗,以確保細胞健康安全。

分子矯正醫學

    分子細胞矯正醫學是研究「細胞營養」的醫學,是食物經過分解後的小分子營養素能夠有效地進入細胞並被吸收、運用。萊納斯. 鮑林博士(Linus Pauling)的理論基礎是藉由攝取天然維生素、胺基酸、礦物質、微量元素及酵素等對細胞有效分子,矯正身體各種細胞的生理需求以達滋養、療養效果。由於強調採用天然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胺基酸,酵素及荷爾蒙等營養物而不使用化學藥物,也有人稱其為功能醫學。此學說著重於細胞中的營養生化調節,繼而促進細胞健康發展。主要強調人生病的原因主要是細胞缺乏營養以及彼此失去有效的溝通及協調。所以,分子矯正營養學的治療觀並不會針對疾病不適的症狀,它只以此症狀作為一個導引,幫助去尋找細胞失衡根源,並補充適當細胞營養令細胞重生,當細胞重生後病症便會自動消失。81

飲食與健康

    2000多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說過:「讓食物成為你的藥,使藥成為你的食物。」現代提倡「自然醫學療法」的研究者更是提倡「食物是最好的藥物」、「健康來自農場」,可見健康的重點是建立在良好的飲食習慣上。好的飲食習慣能給細包足夠營養,進而預防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臟病、中風和糖尿病等。《黃帝內經·素問》已有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及「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與現代西方營養學提倡全榖類、新鮮水果和蔬菜、堅果和種子、莢豆類和適量的低脂動物食品促進身體健康理念不謀而合,都被認為吃對食物是對健康有加分作用的。相反地現在有更多醫學研究指出「精製糖、麵粉和加工食物或加工脂肪、過量咖啡因」等都是潛在影響健康的食物。因此好的食物應該是未經加工、不含農藥、化肥和殺蟲劑、重金屬、塑化劑等化學物的食品;好的食物也必須有均衡且完整性的組合,能提供重要的必須營養素,如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再從營養素補充品補足不足的概念:若能提供額外維生素、礦物質、必須胺基酸、或其他自然有機化合物,則可舒緩多種症狀和慢性疾病。例如消化不良,能夠經由提供高於一般正常食品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其他營養素加以克服。心臟衰竭是因為缺乏把鈣、鎂傳入心肌的能力,增加鈣、鎂的補給可減緩症狀。另外,許多心臟疾病的高危險群是缺乏有效代謝同半胱胺酸的能力,因此若能多攝取維生素B6、葉酸,可改善同半胱胺酸的代謝問題。

    一些藥物如利尿劑、制酸劑、阻酸劑、抗抽搐藥、氣喘藥物、腎上腺皮質酮和一些降膽固醇藥等,會抑制營養素吸收、增加營養素排出和阻斷正常的生化作用,有使用這些藥物的個案須特別注意。又如維生素C能克制病毒,使組織胺不具活性;尿液中的鎂會抑制引起腎結石的草酸鈣結晶;維生素B12可使亞硫酸鹽分解,這些都是營養補充品能改善病症和提升人體健康的例證。因此適當補充營養素、維持身體細胞養分平衡是一種有效預防疾病,而且危險性非常低。因此要特別注意下列會影響細胞健康的食物:

  一、精製食物82:科技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不斷有新科技產品的發明,使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漸漸與大自然的規律背道而馳。雖然科技會提升日常生活上的方便,相對地,高科技也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環境造成了破壞性的衝擊。舉例來說,在過去千、百萬年的人類演化過程中,醣類的攝取大多來自自然的產物,如水果、牛奶及其他完整食物中的醣類等。可是在最近的半個世紀中,精製糖如蔗糖、果糖、葡萄糖、高果糖、玉米糖漿、以及其他加工糖等,已取代了自然糖類的地位。大量攝取精製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會降低人體抗病及修復的能力,並且也增加罹患腎結石和骨質疏鬆等症狀的機會。許多現代社會出現的不適症,如疲勞、憂鬱、焦慮、失眠、經前症侯群、頭痛、關節痛和腹部不適等,無不是精製食物的後遺症。精製食物很容易被身體吸收,使人體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大量的熱量。然而這種熱量吸收的過程,並不符合人體生理和生化上的設計。在血糖快速升高的情形下,會促使體內釋出過量的胰島素,若處於長期的刺激,會導致各種調節性荷爾蒙逐漸升高,這就是上述現代不適症候群發生的原因。據統計,在現代社會中,多數的日常食物是經過精製或加工製成,加工過程常會使食物如榖類喪失富含營養素的胚芽、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因此營養失衡是現今富裕社會中普遍的現象,其後果是促成大量的肥胖症、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患者。因此減少精製食物攝取可能是減少慢性疾病發生的方法之一。

  二、反式脂肪83:加工脂肪如人造奶油、氫化植物油等,近年來已成為餐桌上主要的脂肪來源。但加工脂肪酸是一種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反式脂肪酸」。研究報告指出攝取反式脂肪酸會導致必需胺基酸(人體中有8種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胺基酸,是人體中不能合成的,必須通過食物攝取而獲得,所以稱為必需胺基酸)攝取不足,因此加工脂肪不只不能提供人體健康所需,反而會增加罹患心臟性疾病的危險,也是促成心血管疾病的主因。植物油是現代社會中主要的脂肪來源,卻有它潛在危險性。如植物油是一種不穩定的物質,在有氧情況下經過高溫加熱,會轉化成對人體健康不利的油脂過氧化合物,這是一種有傷害性的自由基,會加速人體的老化、增加罹患心臟疾病和癌症的機率。為了防止油脂因氧化而變質,建議使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時應加以密封,避免與空氣接觸,並放置在冰箱中保存。由於蛋黃中含有豐富的膽固醇,因此建議吃水煮蛋或帶殼煮,可降低膽固醇氧化的機會。

  三、咖啡因84:喝咖啡是現今十分流行的時尚,過量咖啡因(通常每日超過250毫克)是人體健康的危險因素,過量產生的症狀包括:煩躁、神經過敏、興奮、失眠、臉紅、尿液增加、胃腸紊亂、肌肉抽搐、思維渙散、心悸或過快以及躁動,因此建議適量即可。

  四、人工添加物85:現代食物為求色、香、味俱全,常在食物中加入人工添加物,因為添加物是非自然的東西,身體對這些物質因個人體質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反應。據一些研究證明,人工色素可能會引起小孩過敏反應。酒石黃(五號黃色色素)和亞硫酸鹽(防腐劑的一種)已被證明是引起氣喘的因素,人工甘味如阿斯巴甜也會引起倦怠、疲勞等症狀。如可以選擇食物,應盡量避免過度食用含人工添加物之食品。

    細胞營養學就是研究延緩老化及健康的科學,但人體老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然而促成老化原因不一,其中比較被接納的理論包括細胞分裂次數的上限、染色體終端因細胞分裂次數增加而變短、遺傳因素設定機制、以及外部環境或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等,都可能是老化的原因。實際上,老化是生命過程中一種不可逆轉的自然現象,目前很多研究細胞學的科學家找到一個老化共同現象:在老化細胞中,抗氧化物的含量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同時也發現長壽動物中的「抗氧化物與代謝速率比」高於短壽的動物,這說明了細胞內「抗氧化物」的含量與老化的程度有密切的關係。了解前述理論後,就一位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就可以正確給予個案適當的飲食建議、吃對食物、避免有害細胞物質進入身體,協助身體分子細胞的活化、修復、再生,以達到健康促進。

2-3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筆者在研究及服務個案過程,發現很多個案的問題並非單一因素,如果僅從單一療法、建議事項,亦難達到有效改善問題效果。早期從事健康事業時候,想法很單純、服務只以滿足顧客需求,顧客要減重的健康管理,就規劃執行,執行一段時間,達成目標,結案。顧客有三高、尿酸高問題,將給適合的健康管理規劃,執行一段時間,達成目標,結案。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發現,一段時間沒有追蹤管制,很多問題依然死灰復燃。原來自己只解決表面問題、治標,並無從根本著手。

    師從許心華博士學習巴曲花波、中醫智能體感儀、中醫體質判斷後,了解很多個案的問題在情緒,情緒問題及根本沒有找到、沒有探究、就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短期看似有效,時間一長問題依舊存在。從《黃帝內經》86找到相關情緒內容:「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溼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五志云,怒喜思憂恐。」、「肝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心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脾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肺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腎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觀其志意,與其病也。」、「無過以診,則不失矣。」、「開鬼門、潔淨府,精已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等,根據《黃帝內經》整體自然醫學「六氣五行」理論,了解情緒是導致疾病的因素。

    因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大多數都是健康管理師、諮詢師、芳療師、心理(靈)諮詢師,並不具備治療、開藥、醫師資格,因此如能善用巴曲花波情緒檢測表,了解個案情緒問題,對徵狀使用適合的花波療法,再輔以適當營養療法,對個案的幫助才是全面性、整體性。以下用一實際個案,說明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之研究結果。

◎個案A

    A男士,年齡47歲,因有體重約110公斤,三高、痛風、膝蓋痛、關節炎等問題,有看中醫超過半年時間,因效果有限,於2020年10月20日請求協助,希望透過健康管理方式,協助減重、減輕身體負擔,舒緩膝蓋壓力、改善三高。

    經過約一小時問診、完成巴曲花波情緒檢測表、中醫智能體感儀測試等,了解個案除上述問題外,本身因擔任公司高階主管、業績及工作壓力大,經常因為情緒失控暴怒,因此還有肝火旺盛、怒火攻心導致心火亦旺等問題。巴曲花波情緒檢測表顯示個案有「龍芽草、馬鞭草、岩泉水、葡萄、野生酸蘋果、橄欖、榆樹、鵝耳櫪」等情緒問題。

    經過細談更了解個案情緒壓力來源主因「上級老闆對其交代之工作已超過其職務範圍,雖能力佳可執行,但心中產生諸多不滿,亦抱怨同事無能,但因責任心重、依然完成老闆交代工作」。又因個人體重過重、導致膝蓋關節疼痛問題無法解決,且長期加班熬夜、情緒失衡導致肝火、心火旺盛、壓力大,三餐飲食無節制。以致雖然有看中醫,診治成效不佳。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內容了解個案體質、與巴曲花波情緒檢測表內容相符。

圖23 個案A之「中醫體質圖」、「脈輪體質圖」  檢測及整理:張淵豪

圖24 個案A之「臟腑體質圖」、「六經體質圖」  檢測及整理:張淵豪

    經上述望、聞、問診,筆者之切診給予個案「舒緩壓力花波」×2瓶、針對其身體所需之營養素「納豆激酶、穀胱甘肽、蛋白聚醣」一個月份。並要求個案須按黃帝內經所云:「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調養身心。並約定一個月後回來複查。一個月後個案回來,再複測,情緒問題已明顯改善,且中醫體質之「氣鬱、血瘀」問題亦回復至標準。因此再持續給予「舒緩壓力花波」×2瓶、及身體所需之營養素「納豆激酶、穀胱甘肽、蛋白聚醣」一個月份。至2020年12月23日個案再次回來複查,個案之情緒問題穩定,不會亂發脾氣、中醫看診之體質狀況亦有改善,關節、膝蓋疼痛問題也明顯改善。因工作壓力仍在,無時間運動,又因家住南部,已請調回鄉服務,並於2021年1月1日正式返回家鄉單位服務,並升任該公司南部部門最高行政主管。   

圖25 個案A之「中醫體質圖」2020年11月及12月前後比較  檢測及整理:張淵豪

    個案A健康管理時間約二個月,能有效改善問題,筆者歸功於巴曲花波有效幫助個案A情緒穩定。因個案A脾氣急躁、心緒不穩,是已知問題。惟無有效方法協助,致影響身體臟腑功能失調、人際關係亦受影響。自從巴曲花波開始使用,整整二個月時間,對情緒穩定、人際關係改善、並搭配營養療法,中醫體質、臟腑體質均明顯改善。因此,在指導教授許心華博士指導下將這樣花波、營養素合一之療法,給與專有名詞,並定義為「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個案A202111日返鄉服務後,持續使用花波、營養素,128日回覆已可以正常打網球、可以開始運動,對「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表示肯定,後續因個案離研究者距離較遠,就沒有再使用智能體感儀實施複測,僅以線上持續追蹤、關懷。

圖26  個案A與研究者LINE通訊軟體對話  整理 張淵豪

2-4小結

    維護身體健康的方式非常多,本研究主要從如何維持情緒平和、細胞健康為主,並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了解個案脈輪、體質狀況,透過「量子花波」、「分子營養」等方式,作「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之研究。並以一位自然醫學研究者、從業人員的觀點出發,就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在個案情緒問題處理後,可以針對智能體感儀檢測出身體亞健康狀況,建議適當的食物、營養素,舒緩一些症狀。常見個案徵狀、需要的營養素(所需食物來源可參照前述)整理如下:

表11 身體徵狀及相關營養素補充來源

身體徵狀主要營養素(食物)附加營養素(食物)
疲勞、長期熬夜、生活壓力大、精神不繼、免疫力下降1.維生素B群2.櫻桃 3.人蔘 4.花粉 5.金線蓮6.玫瑰果萃取物 7.紅景天8.樟芝 9.維生素C 10.薑黃素維生素E、豬肝、蔓越莓萃取物
蜂蜜、酵素、蜂王乳、靈芝、冬蟲夏草、櫻桃、桑椹萃取物、玫瑰果萃取物、紅景天、小麥胚芽、硯仔萃取物
增強免疫系統、預防體質虛弱1.巴西蘑菇 2.山藥萃取物 3.乳酸菌 4.冬蟲夏草 5.紅景天6.花粉 7.乳鐵蛋白8.蜂王漿 9.諾麗果10.黑木耳萃取物11.人蔘12.明日葉13.蜂膠14.靈芝15.樟芝諾麗果、黑木耳萃取物、納豆激酶、銀耳、小麥胚芽、玫瑰果萃取物、乳酸菌、優酪乳、綠藻、藍藻、褐藻醣膠、啤酒酵母、大蒜萃取物、紫錐花萃取物、蜂膠、花粉、鋅
預防內分泌失調導致之口角炎、暴躁1.維生素B群 2.維生素C 3.櫻桃 4.花粉桑椹萃取物、玫瑰果萃取物、
失眠、睡眠品質不佳、神經緊繃難入眠、易醒多夢1.桑椹萃取物 2.紅景天3.鹿茸 馬卡、花粉、
活化腦部、提升注意力、學習力1.人蔘2.鋅3.魚油亞麻籽油、紅景天
用腦過度、掉頭皮屑、皮囊阻塞長痘痘、過敏皮膚紅腫1.桑椹萃取物2.黑豆3.何首烏4.芝麻素5.月見草油6.琉璃苣油7.亞麻籽油薑黃素、何首烏、小麥胚芽
年輕出現皺紋、肌膚保水性差、促進美白1.輔酵素Q10 2.小麥胚芽 3.櫻桃 4.鳳梨酵素 5.維生素C 6.葡萄籽 7.蝦紅素 8.木瓜酵素9.蜂膠 10.維生素E 11.琉璃苣油12.蜂王漿 13.膠原蛋白14.蜂膠薑黃素、茄紅素、葡萄籽、兒茶素、銀耳、黑豆、綠藻、藍藻、明日葉、紅景天、花粉、靈芝、茶花萃取物、薏仁、珍珠粉
改善經前症候群
生理期不規律
1.大豆異黃酮 2.月見草油 3.紅景天琉璃苣油、蜂王漿、維生素E、松樹皮萃取物、馬卡、優酪乳
有助傷口癒合、預防肌膚鬆弛、濕疹1.葡萄籽2.燕窩3.維生素C 4.鋅
5.月見草油6.琉璃苣油
琉璃苣油、燕窩、櫻桃、桑椹萃取物、玫瑰果萃取物、乳清蛋白
眼睛疲勞、乾眼症降低黃斑部病變1.桑葚萃取物2.山桑子3.魚肝油4.黑醋栗5.藍藻 6.金盞花7.藍莓8.蝦紅素金盞花、魚肝油、藍莓、葉黃素
牙齦出血、長期生活壓力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導致口角炎1.櫻桃2.玫瑰果萃取物3.維生素C
4.維生素B群
櫻桃、桑椹萃取物、玫瑰果萃取物、花粉
因感冒或過敏引起咳嗽、支氣管不適過敏氣喘徵狀1.冬蟲夏草2.紫錐花萃取物3.靈芝
4.山藥 5.銀耳 6.大蒜萃取物 7. 蜂膠
8.花粉 9.黑木耳萃取物
巴西蘑菇、諾麗果、納豆激酶、小麥胚芽、玫瑰果萃取物、乳酸菌、優酪乳、綠藻、藍藻、褐藻醣膠、啤酒酵母、明日葉、紅景天、乳鐵蛋白、樟芝、鋅
長期憋尿造成尿道炎、膀胱無力頻尿1.蜂膠2.蔓越莓3.南瓜籽4.韭菜 紅石榴皮、銀杏
排便困難、便祕、消化不良1.黑木耳萃取物2.銀耳3.膳食纖維4.蘆薈5.薏仁6.亞麻籽油7.綠藻8.牛蒡萃取物9.明日葉10.褐藻醣膠11.花粉12.馬黛13.山藥萃取物14.綠藻15.木瓜酵素16.大蒜萃取物17.鳳梨酵素紅景天、乳酸菌、優酪乳、藍藻、蝦紅素、銀耳、共軛亞麻油酸、啤酒酵母、何首烏、黑豆、藤黃果、馬黛、黑木耳萃取物
缺鈣致經常性抽筋1.鈣2.魚肝油優酪乳、寒天、珍珠粉、維生素D(D3)
關節老化、疼痛1.葡萄糖胺2.軟骨素維生素D(D3)蜂王漿、鈣、蜂膠、葡萄糖胺、軟骨素、
運動引發肌肉酸痛1.蝦紅素膠原蛋白、葡萄糖胺、軟骨素
改善更年期症候群
更年期後鈣質流失
1.馬卡2.胎盤素3.大豆異黃酮4.鈣5.維生素D(D3)蜂王漿、維生素E、松樹皮萃取物、馬卡、優酪乳、紅景天
預防腦部退化(健忘)、阿茲海默症1.薑黃素2.肉鹼3.小麥胚芽4.輔酵素Q10 5.魚油黑木耳萃取物、小麥胚芽、黑豆、藍藻、蜂膠、茶花萃取物、蜂王漿、亞麻籽油、人蔘、魚油
預防攝護腺腫大1.茄紅素2.南瓜籽(油)纖維類食物、茄紅素、含硒的食物、異黃酮、黃酮類
預防細胞老化1.小麥2.胚芽3.玫瑰果萃取物4.花粉5.金線蓮6.櫻桃7.人蔘8.樟芝9.維生素C黑木耳萃取物、櫻桃、藍藻、蜂膠、花粉、靈芝、茶花萃取物、蜂王漿、兒茶素
預防貧血暈眩、缺鐵1.花粉2.葉酸3.藍藻4.鐵5.維生素B藍藻、人蔘、明日葉、玫瑰果萃取物、黑木耳、維生素B群
附 註1.本研究整理之內容並非全面性,僅以目前文獻、出版書醫學保健書籍、營養學研究等資料綜合整理,作為自然醫學及營養療法之本研究依據。
2.本研究建議之營養療法所用之食物、營養素需符合「自然醫學之定義—現代化、科技化,天然、無毒、無侵入性、無副作用之原則」,不建議使用「化學合成、或有化學添加劑、或在國家建議之標準值使用下會產生副作用之食物(營養素)」。

參考前述分子營養療法結合徵狀、營養素及相關營養學書籍 由張淵豪綜合整理

第四章 個案研究與分析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個案研究法」,研究對象從筆者既有個案中挑選,因為筆者個案來自不同族群、階層,多是想了解自己身體狀況。自師從許心華博士後,更了解很多人其實沒有生病,卻可能因為生活、環境、與人相處出了問題,導致壓力、產生情緒問題,因無適當了解自己、找到問題所在,以為自己生病了。另外,人在生病前,細胞躁動期,人感覺不舒服,去醫院檢查卻獲得健康結論。但身體的不舒服感受卻依然存在,這是因為身體細胞已經發出警訊,如果因為身體檢查健康,而未檢討、探究主因,持續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那生病可能就是一種必然結果。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得知,人類患的病症原因,多可以歸類是細胞出了問題。因為細胞是人體最基本的單位,人體中有著近60兆個細胞,細胞有問題了、組織可能就有問題、而導致器官開始有問題、最後系統也出了問題,結果「人就會生病了」。因此,一般的感冒、還是憂鬱症、或是癌症都可以看成細胞生病了,細胞出現障礙或發炎原因,經過研究可以歸納為:87

  一、營養不良(細胞得不到它需要的養分):

      修復、複製細胞及代謝時需要的原料不對或不足。

  二、毒素侵襲(細胞被它不需要的物質毒害了):

      每一年,身體會接觸到來自食物、環境中各種有害物質(如塑化劑、重金屬、農藥、PM2.5等空氣汙染)。

  三、頻率躁動(細胞被不對的頻率干擾):

      比方說情緒會導致細胞躁動不安,感冒會令身體產生不舒服,可能只要多喝水、多休息、甚至吃一些好的營養素就能痊癒。但是來自心神干擾問題,就非常難以短時間治癒,因為《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使一位身體健康的人,也會因為心神不寧、恍神、胡思亂想最後導致疾病,故《素問·調經論》亦曰:「心藏神。」而《靈樞·邪客篇》直接說明「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維持心神健康,不讓身體60兆細胞產生躁動,是健康促進的首要。88

    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筆者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之個案,經過望、聞、問診後,深切了解個案問題,才有辦法切診,提出健康促進的改善建議。也才發現每個看似健康的個案,其實內心中都有不為人知的壓力、問題,筆者統稱為五門89(意涵:來自『人、事、物、環境、問題』等五項干擾情緒因素)。這也是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之主因,並搭配「量子花波」、「分子營養」的整合療法,針對不同個案、給予不同專案療法,包含花波、營養素、生活改善建議等,再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實施觀測,了解個案身心靈健康的情形,希望在未病或欲病之時就能提出告警,亦是本研究的重點。

    本研究之二個主要個案,一個是因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分析判讀之後,察覺個案查理男士之病癥,並請前往醫院檢查,發現其有血紅素嚴重不足之問題。個案理莎女士因家庭、工作關係導致長期有焦慮、恐慌及覺得自己已經生病等徵狀(又稱慮病症),經精神科醫師診斷為焦慮症因而求助。將分別於第一、二節做紀錄與分析。另將整理筆者近百筆檢測體質資料,了解現在人主要不健康問題及慢性病來源,提出綜合健康促進建議。

第一節  被研究者 查理 訪談紀錄與分析

個案:查理男士。現年46歲,為一自營商之企業主,長期工作勞累、晚睡、有企業經營不順利、庫存太多及資金不足等壓力問題。因想知道身體體質狀況,使用適當營養素調整健康狀態,於2020年10月份初次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了解身體狀況。

期間,每個月檢測一次體質,了解變化,僅給予改善建議,無介入任何療法,直至11月底筆者發現身體變化異常,要求個案就醫、才了解個案有血紅素不足問題,開始調養身體。另深入探討個案狀況後,發覺有嗜冰症問題、殊值納入本案研究。

【個案:查理 身心狀況敘述】:

〈生理方面〉:於2020/12/01抽血檢驗發現 血紅素(HGB) 7 R、

平均血球容積(MCV)56.7R FL
平均紅血球血紅素量(MCH)14.8R pg
痔瘡已有出血狀況約二個月

〈行為情緒方面〉:

查理2017年2月自高中教官退伍(任軍職共計23年) 並將退伍金結清、加上存款共計台幣600萬自行創業
2019年2月資金耗盡,事業無成、公司面臨周轉不靈,於是開始有恐慌、焦慮、緊張、害怕情緒發生。
2019年4月因恍神、精神不濟,發生車禍事故,人生陷入困境,並面臨官司、刑責、賠償等問題。

圖27  個案查理2016年擔任學校教官之身體檢查紀錄表(正面)。體檢時間2016年06月20日

圖28  個案查理2016年擔任學校教官之身體檢查紀錄表(背面)。當時僅有三高、血紅素正常。

〈人際關係〉:與人相處友善、和順、不易拒絕人,爛好人性格。

〈家族關係〉:排行長子,與父母關係較為疏遠。

夫妻關係和諧,與孩子互動良好,與岳父母關係良好

,但因事業經營不順,妻女開始有不諒解情事發生。

【智能體感儀檢測】:

〈檢測日期〉:2020/11/28

〈體質檢測〉

圖29  個案查理之「脈輪體質圖」,檢測時間2020年11月28日

    筆者第一次檢測到痰濕與濕熱體質出現紅色,脈輪能量(尤其臍論)偏低,因此請查理前往醫院體檢,以了解查理目前身體狀況。

【花波檢測】:

〈檢測日期〉:2020/12/06

〈單方花波〉:紅栗、岩薔薇、构酸醬、聖星百合

〈複方花波〉:救援花波、淨化花波、光明人生花波、寧靜好眠花波

【S.P.T雪逗人格測驗與心理測驗】:

〈檢測日期〉:2020/12/06

檢測結果為:猶豫人、爛好人、標準人

【醫師診斷】:

缺鐵性貧血、失血性貧血、紅血球容積率太小

圖30  個案查理2020年11月26日身體檢查紀錄表(無三高、血紅素僅有7R)

【服用藥物】:

醫師開立鐵劑,因使用後腸胃不適、還有便秘現象。

改用日本藥廠天然成分補鐵素(每日50mg)。

另因身體腸胃不適、常有嘔吐現象,另增加日本95%

純度薑黃素(每日100 mg)。

【個案敘說】:

〈人生勝利組〉

個案查理自1994年高職夜校畢業後,進入軍校專科部就讀,二年後畢業以少尉軍階在海巡部服務,2001年考取國防大學插大全職進修,並結婚。畢業後分發成功嶺任職連長並晉任少校。

成功嶺三年多時間,連長任內因績效優異,獲上級賞識拔擢直升至總部督察室任職,並接任重要職務、在職進修研究所,2010年獲得碩士學位並晉升中校兼任長官辦公室主任秘書,協助重要工作推動,也被派任至特殊機構協助重要任務遂行,並榮獲多項獎項。

2014年思考人生未來方向,想到軍人可以去的各單位工作,體驗不同人生,經過檢視發現,軍人可以做的工作還有學校教官,於是透過轉職考試,從國防部轉任至教育部任職。

2014年至2017年間,在某市立高中擔任主任教官的查理,年收入已超過百萬台幣,在學校管教及帶領學生有獨特風格,讓學生服服貼貼,深獲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喜愛及信任。

2016年底,因國家有提出教官退出校園政策,讓查理教官萌生退意、想提早規劃自己後續生涯,並於2017年2月辦理退休,一生共擔任軍人服役23年。當時積蓄約200多萬、每月定額退休金5萬、並考取國家華語導遊及領隊證照,帶團收入每月約3萬,兼課收入約2萬,退休後仍保有月入約10萬收入,又有自己的房子,可輕鬆、愉快過日子、陪伴家人、孩子。

〈壓力的起源〉

2017年中,才退伍半年的查理,因覺得當時才43歲,人生不該如此平淡度過,在評估自己能力及健康狀況後,毅然決然做出創業決定,並將每月定額退休金5萬,一次結清領回約250萬,成立公司,從事健康事業銷售馬來西亞原裝進口椰子油。

2018年初期,因不闇企業經營之道,過度擴張、裝潢辦公室、進貨、聘任員工、參加各類商會活動、參加慈善機構並捐助,導致資金快速消耗殆盡。另因椰子油熱潮已過、不易銷售,形成過多庫存,壓力也漸漸變大,開始有吃冰塊解壓習慣。

2018年底,為籌措後續經營資金並將自有積蓄200多萬再投入,並額外增加投資其他項目,海外供應商原料品質無法符合台灣法規,導致投資項目宣告失敗,壓力指數面臨爆表,開始有心神不寧、恍神情事、夜晚難以入眠狀況。

2019年初,看著資金消耗殆盡、一堆椰子油庫存的公司,回家還要面臨妻小殷殷期盼企業成功的期望。為了可以繼續走下去、銷售庫存,茶米又去貸款100多萬、也持續參加商會、開發客源,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心理壓力很大,經常待在辦公室發呆、吃冰塊、想著自己的人生為何會走到這樣、懊悔及焦慮。

〈屋漏偏逢連夜雨〉

2019年4月,壓倒駱駝的一根草終於落下。

因為查理不太會拒絕別人,某日答應一位商會朋友參加一早6點30紛舉辦的商業晨會。因已長時間心力交瘁、精疲力竭、精神不濟。當日早起的查理在精神恍惚下不小心發生車禍擦撞事件,當天會議無法準時與會、後續還有和解、賠償問題要洽談。面對家人的關心及此刻人生,內心開始有很多負面情緒、並開始怨天尤人,責怪自己,為何讓人生勝利組的自己落到這樣下場。開始封閉自己近半年時間,住在公司、很少回家,檢視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並決定停止一切商業活動、社交、應酬,從自我反省、察覺自己問題開始,靜下心來看看如何走下一步。

在辦公室期間,把賣不出的椰子油自己吃、送朋友吃、亦解聘員工以減少支出、出租辦公室增加收入,然後開始靜心修讀心經、金剛經。

除此,也參加心靈成長課程、讓解決不了現況的自己,先處理自己的心理問題,然後靠著最少的支出,偶有零售、帶旅遊團的微薄收入及再貸款的資金,度過2019年。

2020年初,以為寒冬即將過去,沒想到遇到心冠肺炎疫情,世界各國以鎖國及隔離政策避免疫情擴散。原本還能靠帶團賺些微薄生活收入的查理再次陷入窘境,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正是此景。看著日益空虛的存簿、孩子配合學校調查家長受心冠肺炎疫情影響情況。聽到孩子埋怨父親明明是人生勝利組,怎麼可以把自己搞成這樣,然後回報學校「父親無收入,失業中」。此刻,查理心情再次陷處谷底…於是乎,繼續吃冰塊解悶、解壓力,人生又陷入一次的黑暗期。

〈歸零人生重新開始〉

2020年四月,在成功嶺擔任連長期間帶過的一位士兵,現在已經是一間跨國企業藥廠老闆,聽說查理遇到的窘境,大方邀約參與製藥事業販售保健食品,並說明在疫情嚴峻下,只有這個事業可以讓查理重新開始,在已經無路可走情況下,選擇相信,然後批發及販售來自國際藥廠的產品,在不限制批發量的情況下,給與批發價,減輕進貨的資金壓力,賣多少、批發多少。自此,靠著挨家挨戶到藥局、診所銷售產品,拋棄自我意識、歸零重新開始。

另外,辦公室分租的朋友竟然是許心華教授的學生,為了幫助查理使用花波、改善消極、負面情緒,也邀約參加國際花波健康管理師課程進修,讓查理接觸花波,學習使用花波。但當時並未認真使用花波,致使花波效果並未發揮。

〈人生最難—誠實面對內我〉

學習是快樂的,可是當每月一堆負債、必須用自己僅有的收入繳費時候,就是面對現實的開始。查理每月有15萬元的固定支出,但月收入經常不到10萬,才驚覺自己原來是靠貸款、貨款在周轉過活。如果周轉失敗,就是被追債的開始。於是乎,壓力又出現、也開始大量吃冰塊解除壓力。

從2020年10月開始,大量吃很多冰塊(每天約2公升、3-4包便利商店販售的冰塊)、吃薑母鴨、吃辣、飲食毫無節制,也導致痔瘡流血情事發生。惟當時並無感覺身體不適、不舒服,因此並無就醫看診。2020年10月初次接受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了解自己體質,當時測得數值其實已有異樣,也獲得很多健康管理建議,但查理總是覺得自己很健康,無須擔心。現在回想起來,發現那是一種逃避自我、不敢面對自我的反應,才導致後續身體狀況惡化。

〈儀器告警—體檢報告驗證—害怕的開始〉

2020年11月底,中醫智能體感儀出現紅色警報,查理似乎也察覺不對勁,於是聽從建議至醫院檢查身體,才發現身體最大問題是血紅素(HGB) 7 R、平均血球容積(MCV)56.7R FL、平均紅血球血紅素量(MCH)14.8R pg等問題。檢查的醫師非常緊張,並警告查理當下狀況「以達輸血標準」,並安排多項生理、病理檢查,以確實了解身體是否有胃出血、癌症、及腸胃問題。

看到醫師那麼緊張,查理才驚覺問題嚴重,並跟著緊張起來,然後詢問醫師及查詢醫學知識後,才知血紅素不足、延伸的問題有:疲倦、頭暈、容易喘、心悸、臉色蒼白、體力變差、免疫力下降等…。而這些徵狀查理早就全部都有,原來早有血紅素不足問題,只是自己不知道。回想當教官時候每年體檢,除了膽固醇過高、BNI超標外、其他的都正常。每想到才退伍短短四年,竟讓血紅素從正常男性的 (HGB)14R,下降到剩下7 R…,難怪醫師很緊張。

查理說,從一份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報告《Pagophagia improves neuropsychological processing speed in iron-deficiency anemia》得知,一般人有食冰癖的比例不高,只有4%。但有食冰癖的人當中,就有逾50%是缺鐵性貧血患者,也就是說全球有2%的食冰癖者都是缺鐵性貧血患者。研究人員亦將人一般人和缺鐵性貧血患者進行測試,比較反應能力和專注力。測試者會分別飲用溫水和咬冰塊。結果顯示,缺鐵性貧血患者在飲溫水時,表現出反應力慢和注意力不足的問題,但當咬冰塊時,就與正常人無異。90,91看完這份研究報告,查理才知道自己為何會長期需要靠吃冰來集中注意力、舒緩壓力。

查理從中醫知識中發覺「中醫也認為冰飲是一種『寒邪』,吃過多的冰冷、寒涼食物,會引起內寒,容易損傷身體陽氣。當陽氣受損,便會出現「陽虛」寒症。寒邪有凝滯特性,會影響阻塞經絡不通暢,使經脈氣血循環不好。冰飲入腹,因為寒氣,也會使氣血阻滯、循環變慢,在胃腸部分就會影響消化,久了造成脾濕、胃寒,初期食慾變差、消化也不好,後期變成腎寒…」92。如果人體反覆處於氣血輸佈不均、運作不暢的狀態,容易造成體質的偏斜不足,長期下來便會出現特定的不適症狀或疾病。

說到這裡,查理內心非常恐懼,害怕,本來是逞英勇、一次將退休金領完創業,結果…人生搞到什麼都歸零,現在連身體也搞壞了,真心求救,希望老天再給自己一次機會,再次真正歸零,重新開始,並請筆者幫忙。(聽著查理自述,看著臉色蒼白、毫無血色的查理,想著自己能幫得上什麼忙!)

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聽完個案自述後,深思自己只是自然醫學奉行者,即使習醫,也是想做預防勝於治療之事。從中醫看來,上醫重視疾病的預防,尤其強調「治未病」的概念,認為維持氣血陽氣健運是常保健康的首要原則,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以及「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道理。而個案查理反覆由食道進入的冰冷寒邪將直接傷害體內陽氣,身體長期承受這樣的額外負擔,加上缺少運動,周邊氣血微循環不良,不免暗伏體質陽虛。很多個案在自述時怕冷畏寒、手腳冰冷,面白倦怠、乏力懶言,這便是體質陽虛寒化的典型表現。然而每個人的先天體質不同,局部虛損不足之處亦不盡相同,身體各個系統對冷飲冰品的干擾會產生不同程度耐受性,症狀表現也隨之而異。一般來說,若身體局部寒化,將在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上。

此外,脾是「後天之本」、「氣血化生之源」,就消化系統而言,經常吃冰飲冷可能一再導致腹腔低溫,腹腔低溫會使心臟醚走神經張力增加,進而降低心跳頻率,影響消化系統的血液灌流,損害脾胃運化食物所需陽氣,消化酶的分解效能亦跟著趨緩。由於後天脾胃產生生化之源不足,因此常見怕冷、食慾減退、脘腹冷痛而喜溫喜按、大便清稀或水瀉完穀不化,以及面色虛白、倦怠神疲、清涎多與浮腫等表現。呼吸系統同樣容易受到食入寒氣的危害,《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形寒飲冷則傷肺」,「形寒」就是描述外來寒氣對呼吸系統的損害;「飲冷」則是指飲食過於生冷使脾胃寒化,食物消化機能下降,長久則導致陽虛體質病理路徑;這裡所論述的「肺」,泛指呼吸系統。簡單來說,「形寒飲冷」易傷肺之陽氣,呼吸道對周遭溫度變化調適力下降,易致鼻水噴嚏與咳嗽感冒,若肺寒化濕為痰飲,內停於肺,則易出現咳喘清痰量多,甚至喘促無法平臥的症狀。

上述內容是筆者從中醫典籍學習之思維,以智能體感儀檢測數據得到驗證。如下圖,查理體質確實「陽虛、痰濕、濕熱、血瘀」。

圖31  個案查理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0年11月28日

臟腑間已在不平衡之邊緣,脾胃狀態有嚴重虛情形(如下圖)

筆者思考著,要如何幫助查理。剛好我們都有學習花波,因此經過初步溝通,請查理先同步使用複方花波及營養素。使用花波主要是舒緩查理焦慮、緊張情緒。營養素主要以補鐵素為主(每日劑量50mg,同醫院處方,只是將醫院鐵劑(查理表示服用醫院鐵劑會便秘、腸胃不適)、改成天然萃取之補鐵素,另增加薑黃素100mg調節免疫系統。這樣「花波+營養素」方式,也符合本研究內容。

圖32  個案查理之「腑臟體質圖」,檢測時間2020年11月28日

經過一個月後,查理回到醫院復診,血紅素回復至(HGB)7.1 R,進步有限,筆者決定跟查理實施深度訪談,了解其目前真實現況,是否可以堅持下去。

【第一次 個案訪談】

時間:2021年1月2日

地點:福樂量子分子健康研究中心

〈訪談內容〉

筆者:查理你好!我是David,你知道目前自己的狀況嗎?

查理:David您好,我是查理,我知道自己目前狀況。

筆者:那你想要讓自己變好嗎?

查理:想,也想回復正常生活、想重新開始、想讓身體健康。去年自己認識的好幾位朋友,都因為身體問題猝死,自己有嚇到,他們的年齡都跟自己相仿,而且都是自己好友,而且都是軍人,看起來都很健康,怎麼會說走就走,他們的小孩都還很小…….我也是。

(查理拿出手機,將自己好友猝死新聞給我看,他的表情有些許哀悼)

圖33個案查理好友猝死新聞報導資料   資料來源 台灣 聯合報 新聞網 查理提供

筆者:這幾年,慢性病、心肌梗塞、心因性休克致死等案例確實有增加趨勢,而且年輕化。如果你有認知,是否願意配合調整一些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確實配合花波及營養素的使用,先調整你的情緒好嗎?

查理:好,我願意。

(我讓查理在做一次花波情緒檢測表,問題跟上次差不多)

筆者:這一次,我們繼續使用紓壓花波、增加專注挑戰花波,補鐵素及薑黃素繼續使用,我們過完年後再見面複測,目前體質改善狀況還不明顯,但已有進步。

(筆者要求查理每天工作時間可以使用專注挑戰花波,3-4次,每次4滴配合350CC的水使用。晚上前可以使用紓壓花波。另要求查理每日飲水量須體重×30CC (約2500CC);每日可以晚上11點前就寢,至少睡滿7小時;飲食方面均衡正常,太油、太辣、太鹹都要避免。體質檢測紀錄如下)

圖34  個案查理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1月2日

【第二次 個案訪談】

時間:2021年3月6日

地點:福樂量子分子健康研究中心

〈訪談內容〉

筆者:嗨,查理,你氣色看起來不錯,最近如何?

查理:感謝David,這二個月來,我每天有正常使用花波,飲食正常,惟一比較難做到的就是晚上11點睡覺。哈哈!

筆者:晚上11點睡覺很困難嗎?怎麼笑得那麼尷尬。

查理:主要因為陪孩子讀書,我若是11點先去睡,孩子可能就沒有節制到凌晨1-2點才會睡覺。現在學生,功課壓力也大,真是可憐。不過,我還是盡量在12點左右睡,最晚不會超過凌晨1點。

筆者:不過你看起來確實比一月初好多了,氣色也好、說話也有精神,還沒幫你檢測,就可以感受到身體狀況的不同。很棒!我們先做一下情緒檢檢測表,還有檢測身體,再來討論這一階段,要怎麼幫你。

(這一次查理花波情緒檢測情形有『橡樹、線球草、龍芽草、岩泉水、栗苞、水堇』,身體能量也提升、體質也有改善、能量明顯提升)

圖35  個案查理身體體質狀況圖  檢測日期2021年3月6日

筆者:查理,你的身體狀況跟1月比真的進步很多,難怪臉色看起來很紅潤。然後你的情緒特質也跟之前有一些不同,感覺變嚴謹了,岩泉水、龍芽草、水堇都出來的。最近跟老婆、小孩關係是否比較緊張。

查理:你……怎麼知道?

筆者:龍芽草、水堇都是開運和諧的配方之一,你現在的情緒特質又有岩泉水….肯定難相處。而且栗苞是不聽話老公的情緒特質,肯定有被老婆唸,是為了擠牙膏嗎?而且你目前體質有氣鬱加血瘀,表示氣血不通暢,心裡肯定有事。(看著查理尷尬表情,頗有趣)

查理:是擠毛巾啦!我老婆嫌我毛巾都擰不乾,常唸我。我又不喜歡被唸,所以有回嘴,所以關係有一些緊繃。小孩也跟著起鬨,讓人感覺不舒服。結果我說話也開始有反擊性、不客氣,導致關係真的有些緊張。我自己也做了12人格測試,最近有炸彈人特質。

筆者:這樣啊!那這一次我幫你改單方花波,針對你的情緒檢測狀況調製,比較能符合你的現況及改善。營養素的部分持續使用穀胱甘肽、補鐵素、薑黃素,這次會增加使用磷蝦油。早上使用穀胱甘肽、磷蝦油各一份、晚上使用補鐵素、薑黃素各一份。二個月後我們再來會面。

查理:感謝博士。

【第三次 個案訪談】

時間:2021年4月28日

地點:福樂量子分子健康研究中心

〈訪談內容〉

筆者:嗨,查理,你看起來很有精神,很不錯喔!這二個月跟妻女關係如何?

查理:感謝博士,這二個月都是按時使用單方調配的花波,自己有一個很明顯感受,情緒比較穩定,不會動不動就被激怒、跟老婆、小孩說話,也比較不會有攻擊性,彼此的關係改善不少。

筆者:很棒喔!都有按時使用花波及營養素,等一下再幫您檢測一次花波及體感儀。

這一次測試出來的花波是『榆樹、龍芽草、馬鞭草、岩泉水、山毛櫸、鳳仙花、水堇』。療程已經進入第三次,我們可再多一些時間探討問題。

榆樹有「被責任壓得喘不過氣」。

龍芽草有「隱藏情緒、表面上看起來是快樂的,東方男人都有的特質,有苦說不出」。

馬鞭草有「   過度熱衷、熱心、身心緊繃,這個有想要孩子聽自己意見的特質」。

岩泉水有「自律、嚴苛、堅持原則,不浪漫、一板一眼的特質」。

山毛櫸有「苛刻、缺乏包容心、愛批評及對別人要求完美的特質」。

鳳仙花有「急躁、沒有耐性、緊張、看不慣別人動作賣吞吞的特質」。

水堇有「高傲、冷漠、與人疏離,喜歡獨來獨往的的特質」。

如果以12人格分析,你目前還是有「炸彈人」、「標準人」、「面具人」的人格特質。

你覺得,跟妻女的關係真的完全改善了嗎?

查理:我覺得,用了花波,我可以比較有智慧處理事情,學會少說話,這樣也算有調整了吧!而且跟以往比較,真的好很多了。

筆者:那冰塊還吃嗎?

查理:說完全沒吃絕對是騙人的。但是自己發覺這幾個月來,跟以往最大的差別。以前遇到情緒緊繃、壓力大、心情不順、或是需要思考時候,自己一定要吃冰塊,如果沒有吃冰塊,心情會躁動、不安。但現在,只是喝飲料時候,想加冰塊,跟以往為了吃冰塊,專門去7-11、全家便利商店專門買冰塊吃,那是很大的差異及變化。而且現在,沒吃就沒吃,不會為了專門買冰塊到處找冰塊吃。

筆者:那你覺得自己生活上還有哪些差異性嗎?包含人、事、物各方面,今天我們多一些時間聊聊。

查理:自己以前的個性,耳根子軟、意志不夠堅定、容易人云亦云及跟風。在事業上,不容易拒絕別人,因此參加了很多商會、跟商會朋友捧場了很多商品,但實際上是不需要的物品。人家借錢,如果金額不大,自己大多也會借,然後就像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就自己來說,經常精神不濟、打哈欠、眼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散神。但自從今年一月分開始使用花波,很多情緒問題、個性問題,都有明顯改善。而且最重要的是…對於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我現在可以勇敢拒絕,這對自己來說,可以少掉很多麻煩。不過也發現,越來越不喜歡應酬、參加商會活動,及不必要的社交活動。

筆者:這樣很好啊!生活及事業上少了很多麻煩,多了很多時間。

而且你得八大體質、臟腑體質,都有明顯進步。上次的氣鬱問問題,也明顯改善。真的很棒喔!在請你5月份時候,找個時間去檢驗血紅素,我們來看看身體改善情形,是否跟智能體感儀一致。

圖36  個案查理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4月28日(與3月6日相比)

圖37  個案查理之「臟腑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4月28日(與3月6日相比)

    自2020年11月28日發覺查理身體異常開始,筆者使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提供查理身體改善方法。初期發現查理至2021年1月2日這一個多月間,體質氣虛、脾胃皆虛,且狀況改善不大。因此決定採用定期回診、訪談,以了解查理生活狀況,還有花波、營養素使用情形。就自己看診經驗,發現很多個案狀況無法改善,多數原因都在自己,已經知道自己身體出了狀況,醫師也提供改善方案、要求落實執行,但個案依然故我。

因此,毅然決然,為了個案身體健康、還有協助改善嗜冰症狀況改善,筆者改由定期訪談、身心靈諮詢方式,了解每段時間,個案生活、身心狀況,並透過花波測試、體感儀檢測,明確掌握個案狀況。

圖38  個案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01月02日(與2020年11月28日相比)

圖39  個案之「臟腑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01月02日(與2020年11月28日相比)

經過多次訪談、追蹤。長達半年時間,終於看到個案身心靈狀態改善很大,嗜冰狀況、個性、情緒、人際關係等也有明顯改善。這要感謝巴曲花波。

圖40  個案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1年04月28日(與2020年11月28日相比)

另外,在每次訪談、做花波測試時候,也發現。初期跟個案關係尚未建立,個案在填寫花波時候,仍會有所保留,可能較無法確切了解個案個性,需要透過望、聞、問、切、搭配中醫智能體感儀等作為,察言觀色,才能有「明辨體質、窮究病因、謹守病機、辯證論治」得思維模式。正確給予調理。因為個案問題探究原因,是壓力、情緒、不良習性導致,是症非病,因此筆者尚能以「治欲病」方法調理個案。

筆者,另以一案例作為本章結論。

2020年10月間,有一個案因工作關係拜訪筆者,順道做了智能體感儀檢測。當時發覺個案有「氣虛、陰虛、痰濕、濕熱、血瘀、氣鬱」等體質,筆者建議直接就醫(以中醫為主,調理體質)。唯二個月後再次拜訪筆者時候,檢測體質,仍無改善。經詢問了解,並未就醫,故身體狀況依舊,以非筆者能處理,因此,僅能勸說就醫,並從飲食、作息、工作上調整自己步伐,有健康才有一切。

圖41  個案之「中醫八大體質圖」,檢測時間2020年12月15日(與2020年10月25日相比)

第二節  被研究者 理莎女士 訪談紀錄與分析

個案:理莎女士。現年60歲,為生醫科技負責人,早期工作勞累、壓力大,大陸經商投資失利、父親失智及資金周轉不足等問題。開始有焦慮、躁鬱問題。

返台後,以照顧父親為主、並經營酒商行販賣洋酒,但近年因疫情、家庭因素,焦慮、擔心自己會生病(慮病症)等負面情緒問題仍無法解決,因緣際會下認識筆者,並於2020年11月份,並開始實習花波,以自己為個案,調整情緒。

期間,每個月調整一次花波,了解變化,僅給予情緒改善建議,無介入任何療法,直至20214月初次檢測中醫智能體感儀發現身體體質有氣虛、陽虛、痰濕、血瘀等狀況,要求個案調整生活作息、調養身體。開始以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調整個案身體。因個案焦慮、擔心自己會生病等負面情緒,經花波調整後,情緒開始調整,並逐漸正向,生活狀況改善,因而納入本案研究。

 

【個案:理莎 身心狀況敘述】:

〈生理方面〉:於2017/03/05 因事業投資虧損3000萬台幣,導致身體不明因素至桃園敏盛醫院急診,經醫師診斷為焦慮症。2020/09/09因父親過世,身心俱疲,身體不適,再度就醫,經醫師診斷為情緒因素導致壓力造成的狀況及便秘,身體無病。僅開立緩瀉劑,舒緩便祕狀況。

另因理莎有失眠問題,另有請醫師開立安眠藥。

圖42  個案理莎2017年至台灣桃園敏盛醫院急診 就診紀錄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圖43  個案理莎2020年因遭逢家中變故焦慮症至醫院就診 相關用藥紀錄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行為情緒方面〉:

理莎2017年跟朋友投資房地產及洋酒事業,因時機不對、自己判斷錯誤,導致投資失利,損失3000萬,致使心情低落、鬱悶、沮喪、絕望,萌生自殺念頭。因當時父親生病需人照顧,故堅強面對、照護父親。惟身體不適至敏盛醫院急診就醫,醫師診斷焦慮症。

2020年5月父親離世、9月弟弟離世,面對親人相繼離去,理莎再次崩潰、心情再次跌至谷底,就醫。醫師診斷心理、情緒因素導致壓力造成的疾病,造成焦慮症復發。

〈人際關係〉:與人相處為善、個性正直,不善拒絕別人的爛好人性格。

〈家族關係〉:排行長女,有二位弟弟(一位已過世)、二位妹妹,父母過世。理莎目前單身,與弟妹關係良好。

【身心情緒檢測】:

〈檢測日期〉:2021/01/16-03/28 參加國際花波健康管理講師課程,開始使用花波調整情緒。

使用複方花波:急救、紓壓、寧靜好眠、光明人生。

2021/04/09  參加花波個案研討會 重新使用花波情緒檢測表,調配單方:野生酸蘋果、榆樹、龍芽草、橄欖、白栗。

【智能體感儀檢測】:

〈檢測日期〉:2021/04/09 因參加花波個案研討會,筆者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結果發現理莎體質有「氣虛、陽虛、痰濕、濕熱、血瘀」等狀況。另臟腑體質為「肝陰虛、心火旺」等狀況,其他如脾與胃、肺與大腸、心與小腸、心包與三焦尚在可以平衡狀態,因此請理莎接受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調整體質。

圖44  個案理莎2021/04/09 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中醫八大體質」資料來源:張淵豪

圖45  個案理莎2021/04/09 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臟腑體質」    資料來源:張淵豪整理

【醫師診斷】:

診斷心理、情緒因素導致壓力而造成焦慮症。建議理莎自行調適。

【服用藥物】:

未開立藥物,僅提供調養身心建議,多與人互動、時間可以療癒身心,堅強度過難關。

另因情緒、壓力造成便秘問題,有使用緩瀉劑、安眠藥。如便祕或睡不著時可服用一至二粒。

圖46  理莎2020/09/09因遭逢家中變故至醫院就診 醫師開立緩瀉劑紀錄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圖47  理莎2021/01/06因有失眠問題 醫師開立安眠藥紀錄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個案敘說】:

〈富貴人生〉

個案理莎於自1986年迄2016年間(莫約24-55歲間)與前夫經營洋酒事業,與知名品牌洋酒商合夥,在桃園地區販售洋酒,每月營業額百萬以上,並參與商會、有自己的房產(自有店面、非租賃),與丈夫生活非常優渥、名車代步,累積超過近億元資產。

後期事業交由專業經理人管理,因過於信任管理者,導致公司應收帳款未入公庫,遭私人挪用,資金流發生問題。理莎與丈夫發現時已經太晚,導致無法挽救,被迫與知名品牌洋酒商拆夥,夫妻離異、經營近30年事業歸零。惟理莎自身仍有3000萬資產。

2017年單身的理莎,接受當時的閨密好友建議下,用自身累積近30年的經營洋酒經驗,自行再開一間屬於自己的品牌洋酒商行,預備東山再起,當時耗資約500萬進貨與店面裝潢。

圖48  2017年理莎重新開立之洋酒商行 耗資約500萬進貨與店面裝潢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遭友詐欺—人生歸零〉

2017年,因友人邀約前往大陸經商投資房地產、洋酒事業,因過度信任友人,將累積的資產約2000多萬匯往大陸,友人拿到錢後隨即消失,導致理莎資金歸零,台灣原經營之洋酒商行也因無足夠資金周轉、現金流不足等問題,被迫結束營業。

當時理莎在心灰意冷、心情低落、鬱悶、沮喪、絕望情況下,萌生自殺念頭,因父親當時罹患失智,極需家人照顧,因理莎單身(其餘弟妹均有家庭)故生活重心轉移照顧父親,才未做傻事。惟因身心俱疲情況下曾經被送至敏盛醫院急診,當時醫師告知應為焦慮引起,請理莎心情放鬆、轉移焦點,狀況應能好轉。

之後因專心照顧父親、並改從事生醫科技產業,生活有了重心,方才度過情緒不佳、焦慮情況難關,並赴大陸參與再生療法等生醫事業,擔任負責人,期望東山再起。

〈家逢變故、焦慮復發〉

2020年初,因爆發心冠肺炎疫情、大陸事業發展亦不如預期,理莎返台。由於父親病情亦陷入危急,故選擇留在台灣陪伴父親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父親病逝後,因疫情關係,理莎未再返回大陸。

2020年9月因小弟癌症過世,理莎再度因一年內連續遭逢家中變故,焦慮症再度復發並就醫,並因焦慮、壓力,擔心自己身體有狀況等身心情況下,罹患便祕,醫師先就處理便祕問體,開立緩瀉劑。惟焦慮問題仍未解決。

〈學習花波、調整自我〉

2021年1月,理莎因緣際會下參加許心華博士開辦的國際花波健康管理講師班,認識許心華博士,並開始使用花波調整情緒,許博士以多年精神分析與心理諮商經驗,立即察覺理莎焦慮症除了以往問題累績之外,尚有擔心害怕自己生病問題所致(又稱慮病症),因此教導理莎的花波實習個案以自己為主,並將課程所學及複方花波,應用在自己身上、每日按時使用,感受自己情緒改變,並要求完成實習個案長期追蹤報告,方能結業。

2021年1-3月期間,理莎按時將複方花波使用,並於課堂上報告近2個月身心變化,在情緒焦慮及壓力部分確實有明顯改善,感謝許博士教導。

〈花波研討、發現問題〉

花波課程結束後,尚有多次研討會議,2021年4月9日筆者因擔任該場次的花波研討會主持人,除聽取學員報告外,並逐一與會學員以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其身心狀況,讓學員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惟因當時眾多學員中,理莎的體質狀況最差(中醫八大體質呈現「氣虛、陽虛、痰濕、濕熱、血瘀」等狀況。另臟腑體質為「肝虛、心實」),在筆者建議下,使用量子花波、分子營養等整合療法,調整體質。

量子花波部分,依據情緒檢測表所測得情緒特質有:野生酸蘋果、榆樹、龍芽草、橄欖、白栗、線球草等。就人格特質分析理莎具有面具人與猶豫人之特質,經使用線上12人格分析(60題),雙重比對後確認。筆者特別調配個人化花波,請理莎開始每日使用。

圖49  2021年4月9日理莎參加花波研討會時所做人格特質分析  資料來源:理莎提供

分子營養部分,了解理莎有因緊張及壓力情緒導致之胃腸不適及便祕,另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有「氣虛、陽虛、痰濕、濕熱、血瘀」等狀況,應是壓力大、精神緊繃、未能適當休息所致, 所以才需靠安眠藥幫助睡眠。筆者建議補充薑黃素、魚油、維生素B群、粉光蔘等營養素調整體質,看看能否讓理莎精神、體力恢復一些,並約定一個月後再做複測。

並請理莎依黃帝內經所云,做到『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才能形與神俱。』維持身心靈健康。

圖50  理莎2021/04/09使用智能體感儀測出的「中醫八大體質」    資料來源:張淵豪整理

【第一次 個案訪談】

時間:2021年5月13日

地點:福樂量子分子健康研究中心

〈訪談內容〉

筆者:理莎妳好,時間過得好快,一個月過去了,妳看起來精神不錯,說說這個月的狀況?

理莎:張博士您好,感謝上個月願意花時間協助我找到問題,自從改用單方花波之後,情緒調整及變化上更明顯,這個月來也聽從您的建議,幾乎在家休息,飲食及生活作息維持正常,心情保持輕鬆,白天讀讀花波及文學相關書籍,上網玩玩股票,還蠻愜意的。

筆者:這樣的生活很棒,整個人氣色看起來也精神多了。稍後先幫您做智能體感儀、花波情緒檢測,看看這一個多月來,身心的差異。

圖51  理莎2021/05/13 使用智能體感儀檢測的體質狀況拍攝    資料來源:理莎授權使用

理莎:張博士,我的身體狀況有變好嗎?

筆者:我們來看看這一個多月來,您的體質變化。

根據能量指數比對可以明顯看到您的「氣虛、痰濕、濕熱、血瘀」等體質都明顯改善,除了痰濕之外,其他都在標準值以內。陽虛狀況差不多,但痰濕、陽虛體質離標準值都不遠,請理莎要有耐心繼續保持正常作息、飲食、足夠睡眠,重要的是心情要放輕鬆喔!

圖52  理莎2021/05/13 與04/09使用智能體感儀檢測的中醫體質比較    資料來源:張淵豪

理莎:有的,為了健康、為了讓在天上的父親及弟弟安心,未來我會讓自己越來越好。

筆者:我們再繼續看其他數值,臟腑體質方面,上個月有「肝虛火、心實火」。中醫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臨床常見的火類型有「心火」和「肝火」。最簡單的解決方法是「去火」,中醫最常用的治療實火方法是清熱瀉火法;最常用來對付虛火的治療方法是滋陰降火。所以上個月給您的營養素中薑黃素及小魚油可以幫助預防高血脂症、動脈硬化、肥胖、代謝症候群、幫助排泄等各種狀況,還能清除氧自由基,對於改善發炎性疾病也有幫助。這些都有相關醫學研究論文可以證實。至於B群包括B1、B2、B6、B12、葉酸、泛酸、菸鹼酸等,是維持細胞生化作用重要的輔助酵素,功能包含代謝、造血、保護神經、解毒、提高免疫,可預防肝癌、肺癌、胃癌等。粉光蔘功效可以補氣(平衡免疫系統功能)養陰,健脾(促進腸胃消化吸收功能)益肺(護養氣管),生津開胃,適合用於壓力太大、工作忙碌、睡眠不足的人身上。

從這二次體質改善狀況,剛好符合您的需要,您的身體長期處於壓力大、勞累、身心俱疲情況下,花波再搭配營養素、在家上您願意休息、好好調養身體,剛好讓你的身心得到休養,尤其肺經順暢許多,減低壓力、恐慌及焦慮症狀。

圖53  理莎2021/05/13 與04/09使用智能體感儀檢測的臟腑體質比較    資料來源:張淵豪

所以,很明顯的,這一次您的木(肝、膽)、火(心、小腸,心包及三焦)、金(肺、大腸)可以調整到一個平衡狀態,其他的如土(脾、胃)、水(腎、膀胱),也都在平和範圍,再持續休養、作息正常、飲食起居有節制,心情保持輕鬆愉快,您的身心靈狀況都會越來越好、越健康。

圖54  理莎2021/05/13使用智能體感儀檢測的臟腑體質狀況全覽    資料來源:張淵豪

理莎:聽您這樣說,我都想學學中醫基本概念,也能幫助自己調整身體了。

筆者:這樣很好啊!等一下道別時,我送您二本北京中醫藥大學徐文兵教授的中醫書籍《字裡藏醫》、《知己》及這二本書籍的線上學習課程,讓您也能透過自我學習,自癒而癒人。

另外,這一次您的情緒檢測表所測得花波有「聖星百合、線球草、冬青、龍芽草、馬鞭草、白栗、栗苞」,稍後再調一瓶花波讓您帶回去使用,營養素也請持續使用。

理莎:好的,謝謝張博士。另外,您說要送我的那二本書籍,會不會很難,我怕自己看不懂。

筆者:不會的,《字裡藏醫》、《知己》及這二本中醫書籍,是北京中醫藥大學徐文兵教授所著,是他在大學部教授的課程用書,已經有完整線上影音課程,稍後一併給您。最近疫情比較嚴峻,剛好避免外出,在家看看醫書、了解自己身體,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知道了您的故事,更覺得您是堅強的女性,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有問題隨時可以跟我線上聯繫喔!

理莎:嗯。我有信心一定會越來越好。真的感謝張博士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幫我。

【小結—量子分子整合療法】:

理莎離開之後,筆者思考著這位個案,從他的故事,一路走來的歷程,真的不容易。一位從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貴婦,年過50歲後,陸續遭逢事業、婚姻、財產遭朋友騙光、家人離世等變故,迄今已年近60歲,雖然有焦慮、壓力、緊張、擔心、害怕等情緒與人格特質,卻可以不向命運低頭,試圖自救而參加許心華博士的花波健康管理講師課程,自己因擔任課程合教副教授而了解理莎狀況,並因為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判讀理莎雖然因為課程期間有使用花波,情緒問題亦有改善,但就中醫角度(結合體感儀)看到他整體面相及體質仍有氣虛、面色黯淡情況,而多一份心深聊、關懷學員,才有機緣幫助理莎。

因理莎配合課程使用花波已有3個月,筆者後來了解理莎體質及臟腑狀況後,在運用營養素協助調整身體狀況。

經過一個多月時間,運用量子花波、分子營養的整合療法,確實對理莎體質產生好的變化,因此在經過理莎同意授權下,也作為本研究個案之一。理莎因為焦慮、擔心自己生病、以往發生的事情導致她的身心靈狀況多有不適,但去醫院就診,醫師並不覺得她有生病,並未開立精神疾病的相關藥物給予服用,僅就理莎自述、診察結果,給予緩瀉劑、安眠藥,讓理莎好睡、好瀉。

但就中醫的「治未病」概念,理莎的焦慮、擔憂自己生病的慮病症,就像是本研究前面所敘述,細胞在還沒有生病前,有一個躁動期,如果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就真的會形成病徵、而真正生病。《黃帝內經》也說:「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所謂「治未病」,就是能先洞見疾病,採取預防性治療,減低發病或病情轉變的可能。筆者身為自然醫學研究者、醫療保健從業人員,就是以治未病之理念服務個案,秉持不怕煩、不怕個案叨擾。自師從許心華博士學習花波課程後,運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及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使用花波、營養素,協助個案情緒調整、體質改善,事半功倍,並經體感儀驗證量子分子療法確實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實證醫學。但如果察覺個案確實已進入病態、已有病徵,筆者仍會建議就醫。

理莎,即是很好的研究之個案,而且有上進心、學習之心,為了找到自己問題,願意學習花波療癒自己,進而自癒癒人

就「治未病」而言,含義有三。93,94

一、是未病先防,減低疾病發生,古稱「養生」。

二、是已病早治。於發病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不致惡化。治病時須照顧整體,治未受影響的臟腑,以防疾病傳變。以肝病為例,應認識到肝病較易傳染脾臟,所以在治肝的同時,應先補脾。這就是治其未病。

三、是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

「治未病」與「治已病」截然不同,「治未病」是於病發前治療;「治已病」則是就病治病。總括而言,就是防患於未然。

後續,筆者仍會持續關懷理莎,協助他了解自己、並在自癒之後還能癒人。

第三節  被研究者 亞健康族群 65歲以上高齡者體質狀態(T檢定分析)

筆者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做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研究過程,最大感觸、體悟就是透過體感儀可以很明確得到個案八大體質、臟腑體質、六經體質、經絡體質等實際狀況,快速、精準分析。也遇到很多人僅想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了解當下體質狀況,並未接受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建議,因此也蒐集到很多受測者資料,幫助筆者了解不同族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生活習慣、不同飲食習慣之所導致之各類體質數據。

    根據衛福部公告國人十大死因、慢性病的資料顯示,65歲以上高齡者是高危險群(如下圖)。以主要死因為例(因病死亡),65歲以上男性死亡人數69322人、佔所有男性死亡率67.3%;65歲以上女性死亡人數58139人、佔女性死亡率80.3%。

圖55中華民國衛福部公告2019年男性主要死因「類別、年齡、死亡率」    資料來源:衛福部

圖56 中華民國衛福部公告2019年女性主要死因「類別、年齡、死亡率」   資料來源:衛福部

再從上述資料分析得知,不分男女,65歲以上罹病致死比率非常高。若以65歲以上罹病男女死亡率比率來看,男性佔54.4%、女性佔45.6%。由此數據可以分析年齡越大是罹患疾病、慢性病比率高、致死率高之高風險族群。如同下表顯示台灣18歲以上罹患各類慢性病狀況的調查,65歲以上老人人數比例(不分男女)均為最高,超過其他年齡之總和。因此,預防勝於治療,治未病的概念,應即早建立,讓自己在年老之時,尚能在老化之時、還能擁有且保持健康的身心狀況。

圖57 中華民國衛福部2019年公告之國人罹患慢性病「類別、年齡、數量」 資料來源:衛福部

3-1 應用中醫智能體感儀分析65歲以上高齡者體質狀態

依據前述及相關統計數據來看,筆者目前使用智能體感儀在台灣各地協助檢測服務人數約有200多人,並將年齡超過65歲高齡者(共38人)之「中醫八大體質」與「八大系統體質」檢測數據資料化並作統計分析,相關數據如下,紅色數字代表體質狀況已經超過標準值。多數高齡者有「氣虛、陽虛、陰虛、痰濕、血瘀」等體質問題及「呼吸、內分泌、運動、泌尿」等系統性問題。

圖58 使用智能檢測儀針對65歲以上高齡者之檢測「中醫八大體質」、「八大系統」數值資料

上述數值使用T檢定比較分析,所得到之分析結果說明如下。

就中醫八大體質而言,數值超過30,表示該項體質有異常,經過T檢定平均數比較,發覺超過65歲高齡者在『陽虛、痰濕、血瘀』等三個體質是容易超過標準,另外『氣虛、陰虛』體質,也超過標準值一點點。因此就T檢定後的數值,與實際檢測所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透過數值顯示高齡者普遍有『陽虛、陰虛、氣虛、痰濕、血瘀』等狀況。另外就八大系統分析,數據在40分以下或60分以上屬於不合格,經過T檢定平均數比較,高齡者分數均在合格區間,但接近不合格邊緣的系統體質有『呼吸、內分泌、運動、泌尿』等四個。

圖59 使用T檢定統計分析「中醫八大體質」、「八大系統」數值資料

根據前述數據統計分析,發現65歲以上高齡者體質平均數值呈現虛弱或僅在合格體質邊緣,符合以往醫界專家學者研究結論。

另以衛福部近年慢性病研究統計資料分析如下:

圖60 中華民國衛福部2005-2018年間統計之國人罹患三高抽樣數據     資料來源:衛福部

依據衛福部長期「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95顯示,八成以上(88.7%)老人自述至少有一種經醫師診斷慢性病,五成老人(62..4%)自述有經醫師診斷血壓;如同上表最常見的慢性病為: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比例均不低,以高血壓位最多。

衛福部也發現,高齡者常見的慢性疾病前五項分別為:高血壓(46.67%)、白內障(42.53%)、心臟病(23.90%)、胃潰瘍或胃病(21.17%)、關節炎或風濕症(21.11%)等。國民健保也提供65歲以上高齡者每年一次的全身健康檢查,卻只有52.3%高齡者有做,並以教育程度高的老人做健康檢查比率較高。因此就自然醫學醫師、研究者而言,深入社區做義診協助發現高齡者自身狀況、提供營養保健建議、並請高齡者定期健康檢查,請高齡者在疾病預防保健行為方面,務必定期接受血壓檢測、血糖檢查、膽固醇檢查、腎功能檢查等,實為重要。預防勝於治療,愈早發現自己身體狀況,愈早保養,才能達到治未病、治已病。

根據研究統計,高齡者慢性病致病原因,多數和個人生活型態、健康行為有關,例如:吸菸、不良飲食習慣、缺少運動等等。慢性病初期,多發生在壯年、中年時期,往往被輕忽;隨著年齡的增長,病因慢慢累積;早期健康檢查和定期監測血壓、血糖,對於降低各種癌症及慢性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非常有效。因此,年輕的時候,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健康飲食、作息正常、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保持愉悅等)。根據上面38位高齡者智能檢測數據統計分析,就本節前述個案來看U01、U02、U05、U06、U09、U11、U14、U20、U23、U26、U27、U28、U35等13位(比例佔受統計數38人之34.2%)應有亞健康或慢性病徵兆。如能定期接受健康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控制慢性病和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外,對於尚未罹患慢性病的人,也有預防和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 老化是人生必經的歷程,而健康的老化生活可讓高齡者更快樂自在的生活。這也是身為自然醫學研究者、醫療保健從業人員之期望。

3-2 從台灣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數分析60歲以上高齡者染疫情況

筆者研究本案(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迄今(2021年5月24日),自去年新冠肺炎(COVID- 19)流行開始,5月15日起是台灣地區爆發疫情最嚴重的時間起點,短短10日之內(5/15-5/24)即增加新冠肺炎確認診人數3257人,並造成17人死亡(自疫情爆發迄5/24,台灣確診總人數為4917人、死亡總人數29人,致死率0.59%)。91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之相關數據如下圖,與全球疫情相較,台灣還在相對低案例區域。

圖61 台灣2021/05/01-05/24 COVID-19病例樹狀統計 資料來源: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根據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統計數據,病例數有37%是超過60歲以上高齡者、並多有慢性病史,另死亡人數29人中超過60歲以上高齡者佔25人、21位有慢性病史、1位無相關病史、7位待查證釐清。

表12 台灣新冠肺炎累計至20210524死亡人數

案號性別年齡發病日確診日死亡日疾病史
19622020-01-25 00:00:002020-02-25 00:00:002020-02-25 00:00:00B型肝炎、糖尿病
27802020-02-06 00:00:002020-02-23 00:00:002020-03-20 00:00:00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
34502020-02-21 00:00:002020-02-28 00:00:002020-03-29 00:00:0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108402020-03-07 00:00:002020-03-19 00:00:002020-03-29 00:00:00體重過高、心血管疾病
170602020-03-20 00:00:002020-03-23 00:00:002020-03-29 00:00:00癌症
101702020-03-17 00:00:002020-03-19 00:00:002020-04-09 00:00:00糖尿病、高血脂
197402020-03-19 00:00:002020-03-21 00:00:002020-05-10 00:00:00
907802021-01-28 00:00:002021-01-29 00:00:002021-01-29 00:00:00慢性腎病、糖尿病、高血壓、心臟衰竭
799702020-12-26 00:00:002020-12-31 00:00:002021-02-03 00:00:00心血管疾病史
935602020-12-24 00:00:002020-12-29 00:00:002021-03-05 00:00:00糖尿病、高血壓
889602021-01-19 00:00:002021-01-24 00:00:002021-04-09 00:00:00有慢性病病史
109470待釐清待釐清04/09猝死待釐清
1522602021-05-10 00:00:002021-05-16 00:00:002021-05-17 00:00:00待釐清
209580待釐清2021-05-17 00:00:002021-05-17 00:00:00有慢性病病史
268370待釐清2021-05-20 00:00:002021-05-17 00:00:00心血管疾病史
3097802021-05-19 00:00:002021-05-21 00:00:002021-05-20 00:00:00待釐清
355370自述無症狀2021-05-22 00:00:002021-05-21 00:00:00待釐清
1912602021-05-12 00:00:002021-05-17 00:00:002021-05-21 00:00:00有高血壓病史
2384802021-05-17 00:00:002021-05-19 00:00:002021-05-20 00:00:00待調查確認
2483702021-05-16 00:00:002021-05-19 00:00:002021-05-20 00:00:00有高血壓病史
2986602021-05-18 00:00:002021-05-21 00:00:002021-05-21 00:00:00具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病史
3304602021-05-20 00:00:002021-05-21 00:00:002021-05-20 00:00:00有高血壓病史
3414502021-05-17 00:00:002021-05-22 00:00:002021-05-21 00:00:00有高血壓病史
1860702021-05-14 00:00:002021-05-17 00:00:002021-05-19 00:00:00有胃癌等慢性病史
2476702021-05-17 00:00:002021-05-19 00:00:002021-05-21 00:00:00有扁桃腺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史
2720602021-05-15 00:00:002021-05-20 00:00:002021-05-22 00:00:00不清楚潛在病史
2825602021-05-17 00:00:002021-05-20 00:00:002021-05-22 00:00:00有高血壓、肝硬化等慢性病史
4162602021-05-21 00:00:002021-05-23 00:00:002021-05-22 00:00:00有糖尿病、B型肝炎等慢性病
4184602021-05-20 00:00:002021-05-23 00:00:002021-05-22 00:00:00不清楚潛在病史

由此數據分析得知,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如能以此次疫情為案例,藉以警惕、提升一般民眾預防保健、健康促進、免疫系統平衡之『治未病』觀念,並能落實執行在日常生活之中,也是本研究之建議之一。

圖62 台灣新冠肺炎累計人數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https://www.cdc.gov.tw/

圖63 全球新冠肺炎累計人數 資料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https://www.cdc.gov.tw/

3-3 未介入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之個案 應用智能體感儀追蹤分析

綜觀台灣,一般人民眾,一樣生活在相同區域地區,有人健康、有人有疾、有人有病,雖說有病應該要看醫師,但發現更多無病也看醫師,身體稍有微恙、感冒、本應多休息、多喝水,即可康復,但卻過度仰賴健保資源就醫,拿藥服用。也因為台灣人愛吃藥、愛進補、迷信偏方等習性,所造成的尿毒症不在少數,一般民眾到醫院看病,總覺得要打點滴或拿到藥才算「有看到」,其實有些來路不明的藥物,摻雜重金屬或止痛劑等非常傷腎,有時候非得等到腎臟出了問題,才願意面對現實的就醫,這時候往往只能走上長期洗腎一途了。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洗腎原因的排行榜第一名是糖尿病,大約十個洗腎的病友們就有四位是因為糖尿病引起;第二名是高血壓;第三名是腎臟發炎,主要的症狀,就是血尿。最後才是因為服藥造成的腎衰竭。由這個「排行榜」可以看出來,其實真正傷腎的原因是高血糖及高血壓。其次,高膽固醇與抽菸對腎臟也很不好。造成台灣洗腎人口多的原因:97

一、老年人口以及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人口增加。

二、國人不當用藥習慣,有些藥物本身具有腎毒性,直接造成腎臟傷害。另外是慢性病人可能因服用了宣稱可治療其疾病之不良藥品、藥草或製劑,加速了糖尿病、高血壓所引發之腎病變。

三、全民健保實施,降低民眾接受醫療門檻降低。

四、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病人存活率提高及老化,且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標準化死亡率逐年下降,致發腎病變的人數增加。

五、透析醫療品質佳: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透析存活率不比國際差,甚至於比其他國家好,此相當於透析病患可以活得更久,故使得末期腎臟病之盛行率高於其他國家。

六、腎臟移植率低:因國情與法令不同,由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台灣腎臟移植率低,且相較於美國,美國腎臟移植率為台灣之6倍,如此,我國洗腎病患脫離率低,造成洗腎盛行率高。所以,預防慢性病,就必須要控制好血糖、血壓、膽固醇、戒菸、體重管理等。

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在2019年發表之《2019 台灣腎病年報》98,透析腎病發生數從2013 年10,697 人,2017 年增加至11,887 人。以40–64 歲發生數最多,75(含 )歲以上次之,65(含 )歲以上發生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如下表)

圖64  2013-2017年新發腎病腎病透析患者人數 資料來源:2019 台灣腎病年報,P28。

在2017年透析盛行患者於盛行前三年伴隨相關共病症方面,共病症比率前三高分別為高血壓(83.7%)、心血管疾病(58.4%)及糖尿病(51.2%)。以65歲為切點區分,除多囊腎外, 65(含)歲以上透析盛行患者伴隨共病症的比率較65歲以下患者高(如下圖)。因筆者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時,部分尚無腎病或糖尿病之亞健康個案,已能透過儀器檢測得知有糖尿病體質,或身體在目前狀態下,未來有發生糖尿病機率增加,檢測數據作為筆者了解個案生活、飲食習慣之依據,並透過訪談、問診,實際了解個案,並提出改進方案。如數據有異常或已顯示病徵,筆者一定建議就醫檢查。

圖65  2017年透析腎病盛行患者伴隨共病症情況 資料來源:2019 台灣腎病年報,P56。

筆者從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中,發現有一位中年個案,因為長期晚睡,喜好冷飲(跟前述個案查理一樣有食冰癖)、甜食,作息不正常的數據分析,更能了解,要讓身體健康絕非只靠自己當醫師即可達成,如無好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適當運動、足夠睡眠,亦難做到健康。

此個案,因參加活動認識,初期並未了解其身體狀況,僅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身體,儀器顯示其中醫體質狀況為『氣虛、陽虛、陰虛、痰濕、濕熱、血瘀』,當下感覺不妙。

圖66  中年個案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之中醫八大體質狀況

在觀看其臟腑體質,肝火實旺,有腎虛、脾虛、肺虛等狀況。臟腑處於不平衡狀態。

圖67  中年個案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之臟腑體質狀況

六經體質處於濕邪高,身體正氣已不足抵抗寒邪,體內難以面對外來邪氣,另經絡體質之肺經及腎經均虛弱,應已處於病徵。

觀察智能體感儀建議事項『易患有糖尿病現象』。此個案才說越認自己有糖尿病、血紅素不足、高血壓等病史,只是自己想透過自然療法,不吃藥、靠自己調整飲食、作息改善。

圖68  中年個案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之六經及經絡體質狀況

筆者從其面容黯淡無光、臉色暗淡、皮膚乾燥、黑眼圈明顯、氣虛、濕寒較重、下巴處發黑暗淡等研析此個案體內臟腑應有損傷,因顏面與臟腑氣血的盛衰有關,面容老化的關鍵原因是氣血虛虧。跟智能體感儀實測與中醫實證相符,建議其應接受醫院持續檢查、醫師診察及服藥調養,自然療法可輔助使用,但不建議也不贊成僅用自己想法、道聽塗說方式自主調養。就本章節前述腎病發生率會併發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血管疾病等,此個案自述均有這些症狀,由於不想最後落入洗腎一途,才想自救不吃藥、靠自己調理。

筆者從事健康事業多年,從很多個案結果得知,已進入病徵之患者,如無醫師、醫院持續追蹤檢查,建立正確就醫、用藥觀念與知識,僅聽信訪間偏方、自行調養,最後可能會面臨洗腎一途。唯有就醫、在醫師管控下、正確搭配自然醫學、整合醫學療法,隨著身體病癥狀態改善,在醫師同意情況減少西藥服用劑量、減少腎臟負擔,才是正確作法。筆者身為自然醫學醫師、健康管理師,在了解個案已經生病狀態下,絕對不會貿然、一意孤行只使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為個案調理。並以〈扁鵲見齊桓公〉典故99(出自《韓非子》)說明,「諱疾忌醫」之教訓,及身為自然醫學人員應有之醫德及不事之人。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3-4 介入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之失敗案例 個案B女士

個案B女士為二位孩子的母親,平時在家照顧小孩,整理家務。

因日常生活中,甚少有自己時間,故待孩子、先生睡著後,半夜在忙自己的事情,彷彿只有在那樣的時空中,她才是自由、完全屬於自己。認識個案B女士是在因緣際會下,需要花波紓緩緊繃生活的壓力、也想讓身體不要那麼勞累,因此開始調理身體。

2021年01月27日初次檢測,開始使用花波,並了解個案上述生活狀況,為建立一些基本健康養生觀念讓身體健康,給予建議如下:

一、每日要有足夠睡眠時間,建議該睡覺時間、就好好睡覺。

個案B晚上幾乎非常晚睡,白天又要忙家庭、小孩,因此筆者根據2017年諾貝爾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得主美國學者霍爾(Jeffrey C. Hall)、羅斯巴赫( Michael Rosbash)以及楊格(Michael W. Young)研究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的分子機制說明100,控制生物生理時鐘的關鍵基因和控制機制,在正常作息。誠如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人類、鳥獸、昆蟲與植物等所有生物的作息都有一定節律,但現代很多人類卻一直未能按照「生理時鐘」作息,導致身體生理時鐘紊亂,無法有效休息、恢復身體正常機能,導致疾病。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研究結論是褪黑激色素分泌階段讓人想睡覺、直到釋放皮質醇時間讓人起床,正是人體生理時鐘機制。

圖69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晝夜節奏」  資料來源:諾貝爾醫學獎官網

下圖的中醫12時辰養生的生理時鐘週期,剛好也跟2017研究諾貝爾醫學獎研究的睡眠時間符合。

圖70 中醫12時辰臟腑養生及生理時鐘圖示  資料來源:FB元氣網

中醫養生睡眠時間晚上11時前睡養肝膽、到翌日5時起床剛好走到大腸經排便,再用早餐。中醫5000年前的養生論於2017諾貝爾醫學獎『晝夜節律與生物鐘』獲得證實101。筆者建議個案一定要先從正常睡眠開始調整體質。

二、每日要分次喝足夠水分(建議體重×30CC)

個案B體重約60公斤,正常每日飲水量約1800-2000 CC。但個案B喜愛以飲料店手搖杯茶飲作為日常飲水量,因此身體檢查時已有體內有農藥殘留數據,筆者依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Peter Agre)和羅德里克.麥金農(Roderick MacKinnon)獲獎結論『細胞膜上的水通道有通道蛋白,只選擇讓水分子通過』102,如果沒有喝足夠的、正確的水,細胞將無法有足夠水分滋養,會生病的。水通道對腎臟特別重要,因為腎臟每天都得從尿液中回收水分以調節體內的水含量,而這些工作都要依靠水通道有足夠的水通過來完成。尿液中的水有70%藉由水通道AQP1回收至血液,有10%的水通過另一種水通道蛋白AQP2 然後被吸收,所以許多腎臟和遺傳的疾病都和水通道有關,例如腎性尿崩症就是水通道蛋白的缺陷所引起的。此外,某些類型的水通道也和體液的排出有關,若人體有些體液發生滯留而無法代謝,就可能會引起例如鬱血性心臟衰竭的疾病、或腎衰竭的疾病。因此,喝對水、和足夠的水,真的非常重要。

三、要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養份,維持細胞健康

個案B因白天忙送小孩上學後,開始整理家中環境、洗衣,之後才能休息,根據自述得知其飲食並不正常,常吃零食、一些速食食品、外購手搖飲料、麵食,推測蔬菜、膳食纖維、蛋白質攝取應該不足。根據聯合國的WHO跟FAO二個組織經過25年以上研究,並發表聲明『現代人慢性病多(包含三高、糖尿病、腎臟病、抵抗力不足)主因均來自營養攝取不足、飲食不均衡、身體長期缺乏某些營養素(包含礦物質)導致。』103因此與個案訪談後,實在擔心其身體狀況。建議作為家庭主婦的個案B,時間自主、彈性高,應該更要好好照顧身體、均衡飲食、攝取足夠養份,維持身體健康。

四、適當運動,維持身體細胞正常含氧量,促進氣血循環

胸悶、氣短、心慌,經常性頭暈頭痛,睡不著、睡不好等是現代人常有徵狀。主要原因是身體缺氧,含氧率不足所致。1931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奥托.福利滋,邁耶霍夫博士(Otto Fritz Meyerhof)與奥托.海因里希.瓦柏格博士(Otto Heinrich Warburg)指出:「細胞缺氧造成組織和細胞的氣合作用(Oxygenation)不夠,是導致疾病和癌病的主要原因且也會造成退化性疾病的體質;缺氧是免疫和退化性疾病的一個顯著的因子」』104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平心堂中醫門診部徐文兵醫師長期研究黃帝內經發現『現代人後天失調,在自己的起居、飲食、情緒等方面,創造了疾病養成及發病條件,違背人體運作正常機能,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體質有痰濁和血瘀、氣鬱等氣血不順暢問題』因此《黃帝內經》說「經脈不通,百病生」。105

下圖是筆者2021年1月27日個案B檢測之中醫八大體質有『氣虛、痰濕、濕熱、血瘀』等狀況。與中醫實證之理論相符。

圖71  個案B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出「中醫八大體質」數據

五、保持愉悅輕鬆情緒,讓心平靜、是健康基本之道

個案B身為家庭主婦、未上班,白天送完小孩上課,開始整理家務,下午接完小孩下課後又開始忙於晚餐、小孩功課,日復一日,內心壓力可想而知,因此才會在老公、小孩睡著後之深夜,不睡覺、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看書、划手機、聽音樂。長期下來導致身體起居無常、飲食無節、不得休養,而身心俱疲。

從2021年1月27日個案B檢測之臟腑體質有『肝火旺、腎虛、脾虛』全身能量僅剩40、臟腑平衡在1.31,均在及格邊緣,已經到需要休息養生、調節的地步了。在訪談問診時候,能明確看出其顏面呈現泛白(氣血不足)、神色緊張(表示內在壓力大)、與先生關係緊繃,眼睛經常乾澀出淚(肝主目,已經發出警訊)。中醫的肝與腎,是身體津液水分的大本營,過勞、熬夜都會造成肝腎陰虛,脾胃對水飲開始有吸收不良問題106。所以,智能檢測儀數據與中醫實證之理論相符。因此,給予複方舒緩壓力花波,改善生活壓力。

圖73  個案B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出「臟腑體質」數據

個案B經過訪談、望、聞、問診後,給予上述建議,提供複方紓壓花波及相關營養素、飲食建議,期望其能從日常生活、飲食習慣調整,讓身體越來越好,就一位未上班之家庭主婦而言、只要願意按建議方法執行,體質應該可以調整好。

經過四個月之後,中間每月均有回診,檢測。惟個案B女士表示原本作息、飲食習慣實在難以改變,而且真的很喜歡在老公、小孩睡著之後,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於是乎,最後一次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實際情形如下。(筆者將第一次與最後一次數據做對比)

中醫八大體質檢測出個案之『氣虛、陽虛、痰濕』體質狀況更加嚴重、仍有『濕熱、血瘀』狀況,根據研究發現輕度動脈硬化患者中以血瘀質、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為主,僅能提醒個案應就醫檢查。

圖74  個案B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出「中醫八大體質」1月與5月之數據比較

就臟腑體質來看,個案之肝火實旺、已轉為肝火虛旺,並影響到心火致心肝火旺。且有肺、脾、腎皆虛情事。因此容易脾氣大、情緒躁動不安、頭痛、面紅、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失眠、多夢等況。跟先生、小孩相處時常發脾氣、開始呈現焦慮狀況。除了給予複方之紓壓、寧靜好眠花波,還有益生菌、蜂膠等照護脾胃、肺部之營養品,期望幫助個案情緒紓壓、好睡眠,舒緩因緊張導致腸胃不適等狀況。

圖75  個案B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出「臟腑體質」1月與5月之數據比較

個案接受諮詢、調理迄今已有四個月,因無法實際按照建議事項,落實在生活上並執行之,導致身體狀況、體質每況愈下,雖非身為自然醫學從業人院所樂見,卻也愛莫能助。只能不斷提醒個案,為了家人、小孩,務必保重身體、並去教學醫院做一次全身健康檢查,深入了解身心狀況。若真的有病症出現,應就醫調理,若延誤導致嚴重病症發生,將得不償失,此案也因個案無法配合,而調理失敗,並納入本研究之案例,作為參考。

第四節  小結與討論

4-1 小結

    本研究是以量子花波療法結合分子營養療法,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為研究工具,所獨創的全方位整合療法。針對二個主要個案做質性研究分析。Patton1990)認為質性研究者的質性研究抽樣重點是樣本一般都很少,甚至只有一個個案,但需要有深度的立意抽樣107。所以質性研究抽的樣本必須是能提供「深度」和「多元社會實狀之廣度」資料為標準。

   筆者作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推廣者及研究者,接受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的個案多元、區域以台灣地區為主,經過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後,給予相關健康促進建議,區分如下:

  一、中醫八大體質接近平和體質,或接近標準之平和體質,僅有輕微陽虛、痰濕或濕熱體質,並經花波情緒檢測表測驗後給予適當之複方之量子花波,協助情緒紓緩或好眠。另依黃帝內經建議依「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調養身心靈。

二、中醫八大體質、臟腑、經絡、六經、八大系統顯示屬於告警之亞健康狀態,除建議個案應做健康檢查,早期了解身體狀況,如無病徵,除給予複方之量子花波、黃帝內經之食飲、起居、作勞建議外,另依個案自主需求搭配適當營養素,以補足身體所需養分。

  三、中醫智能體感儀明確顯示已有病徵,即強烈要求個案就醫,並遵照醫囑調養身體,自己協助照護、隨時監控體質變化,絕對不作超過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從業人員本分之外的事情,避免延誤個案病情,或讓個案誤以為僅靠自然療法就可治癒其病症。

    經過累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之多元化個案數(200),從中挑選一些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可能遇到之特殊案例(如本研究之查理、理莎、個案A男士、個案B女士、中年個案等),做個案之質性研究,並依前述三項健康促進建議,分別給予適當的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及持續追蹤、了解個案體質改善情形或未能改善之原因,並做最後之研究分析、綜合建議,期望研究過程、結果,可以提供作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從業人員或研究者之方法,有效應用於自己領域,並對個案有實質幫助。

    另將200多個案,將年齡超過65歲之高齡者(38)之中醫八大體質、八大系統之數據整理,做T檢定分析。從中發現65歲以上高齡者普遍有『陽虛、陰虛、氣虛、痰濕、血瘀』等體質狀況。八大系統體質亦呈現『呼吸、內分泌、運動、泌尿』等四個系統弱化情事。且38位高齡者中,可能至少13(34.2%)有亞健康或慢性病徵兆。如能定期接受健康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控制慢性病和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外,對於尚未罹患慢性病的人,也有預防和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會。

    此刻正是自全球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迄今,台灣地區最嚴重時間點,自2021515日至24日短短10日之內,即增加新冠肺炎確認診人數3257人、造成17人死亡(台灣地區自疫情爆發迄今,確診總人數為4917人、死亡總人數29人,致死率0.59)。且每日病例數均不段增加,因無法掌握病菌傳播鏈,台灣地區提升全國疫情警戒至第三級至614日止(未來視疫情情況決定是否延長或提升至四級)。從染疫及致死病例(包含年齡、族群)分析,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與本研究智能體感儀蒐集相關數據分析相近。因此建議高齡者更應注意日常身體照護、提升免疫系統。另年輕族群更應注重日常身體保健、健康促進作為,莫以為年輕、身體好、健壯,即可肆無忌憚消耗能量,導致體質、臟腑受損,致使發生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體重(BMI)超標等情事,長期下來將導致慢性病發生。年長時,無足夠體力、無足夠能量、無足夠抵抗力、無健康身體面對環境多變下各類病毒、汙染對人體之傷害。

4-2討論

討論一 :台灣十大疾病死因主要發生原因探討(以慢性疾病為主)

    台灣2019年公布之國人十大死因,第一名是惡性腫瘤(癌症)、其次為心臟疾病與肺炎。而癌症當中,十大癌症死亡率以肺癌是第一名,肝癌、大腸癌次之。值得了解、關注的是,癌症發生率集中在55歲以上中老年人族群,占85%。

    根據本研究蒐集數據顯示,台灣民眾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未能符合黃帝內經、營養專家建議,是導致癌症及慢性病高居不下的禍因。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菸、酒、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等主要危險因子,佔癌症死因的30%。佔國人罹癌排行榜加總6成左右的大腸癌、肝癌、肺癌、乳癌及口腔癌等五種癌症,都與前述致癌因子有關。如:肺癌的發生受到吸菸與二手菸的影響甚大,口腔癌及食道癌與抽菸、喝酒、嚼檳榔息息相關,而肥胖、不健康飲食及缺乏運動等致癌因子則是大腸癌及女性乳癌發生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如本研究的個案A、中年個案、個案B、個案查理均是因為生活習慣不佳(如個案A有抽菸喝酒習慣、中年個案在建築業工作也免不了交際應酬及抽菸喝酒、而且晚睡及睡眠不足是所有個案的共同問題)、飲食未能節制(個案交際應酬飲食無節、中年個案及查理有食冰癖、個案B喜愛冷飲零食),因此所由個案之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數值,肝經(肝膽)均在110以上。

    根據衛福部統計,政府提供40歲以上一般民眾有49.3%不曾利用過全民健保提供之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在未利用此項服務的民眾當中,最主要原因為自認為「身體很好」,顯示民眾之疾病預防觀念仍有待進一步提昇。108因此,未能透過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未能建立正確生活及飲食習慣,都是慢性病、癌症發生率、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亦值得自然醫學、整合醫學人員持續研究、探討之問題。

討論二 :台灣致死率高的慢性疾病之預防作為(以營養素為主)

    因疾病後的治療成本比預防保健高出太多。以台灣為例,每年均會針對全民健康保險收入與支出做年度總檢討,並提出翌年預算額度。以2020年台灣健保會昨討論之2021年度全民健保總額度時,因台灣人口結構老化及醫療支出成本上升等因素,預估2020年底健保收支短絀約676億元台幣,健保準備金翌年估計將不足法定規定的水平,隔年健保費可能會因此而上漲,對全民健康保險費而言,2021年度健保總額在面臨艱鉅財務壓力下,還須兼顧民眾未來的醫療需求,實在是一大挑戰。

     且分析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資料,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就醫人數約36.4萬人,年花健保約新台幣513億元)、第二名是糖尿病(就醫人數145.9萬人,費用約291億元)、第三名是齒齦炎及牙周疾病(就醫人數877.8萬人,約花費171億元)。其他疾病依序為齲齒、高血壓、到院抗腫瘤治療、呼吸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思覺失調症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以台灣排名第一的慢性腎臟病為例,全民健保費用支出高居不下的原因,跟高齡化社會的人類壽命延長、腎臟功能退化,及身體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病控制不當、及未建立正確用藥、使用未經政府核可及來路不明藥物、保健食品等因素都息息相關,也因此增加腎臟功能負擔。惟前面研究得知,台灣民眾健康篩檢率約五成,導致未能早期發現與介入治療,導致發現送醫時候,需要花費更多醫療支援治療亦是主因。

    因此,本研究建議政府應積極宣導、主動鼓勵民眾定時健康檢查、控制三高、以及採行健康生活(如戒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等)、正確用藥觀念,才是照顧腎臟、維持身體健康最適當的方法。為了有效預防預防慢性病發生,應該建立一般民眾具有早期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早期治療的觀念,甚至無病也要有養生觀念及實踐的正確概念。期望民眾為自己的健康付諸行動,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多攝取蔬果、適量的運動,並且主動定期做健康檢查。    

討論三 :以中醫智能體感應測試一般人身心狀況,能否早期發現身心異常狀況、並以花波、營養素調理身體,研究實際改善情形。

    綜合本研究之個案、38位高齡者研究數值發現,就自然醫學、整合醫學研究者,如果有一台攜帶方便、具有信度與效度、準確率、再現性高、足以作為體質感應測試後,準確分析判讀之儀器,實在非常重要。

  本研究確實應用中醫智能體感應儀,可以了解一般民眾透過儀器感應得知自己的身心狀況,並經過分析後,依照實際體質感應現況,呈現個案對花波、營養素的需求,給予適當花波、營養素,並每1-3個月檢測一次,使受測者了解自己的身心變化,對於體質、臟腑、經絡等數據異常者,亦能立即提出就醫建議,發揮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實現預防醫學之功能。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本研究使用安全、無毒、沒有侵入性的量子花波與分子營養作為整合療法的實證,並以融合中醫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智能體感儀對個案實施體質檢測與判讀,有下列發現與結論:

  一、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可以在個案未病之前,穩定情緒、提供身體所需營養素。

      根據《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要》、《本草備要》等中國藥典記載,花露療法是中國老祖宗的遺產,花波療法是花露療法的延伸,可以改善生物體的情緒而令其獲得身心靈健康。人體有物質身體與能量身體,分為生理系統、分子轉移(如食物、藥物)、經絡系統、電磁傳導(如針灸 、運動)以及信息系統、量子共振(如自然 、花波)等。其中經絡系統以及信息系統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因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情緒困擾問題越來越多,如能配合量子花波療法而達到矯正人格、改善情緒、淨化心靈之效果是一種善行。另利用現代最新尖端科技中醫智能體感儀,可檢測出中醫的氣並予以數據化,可以檢測中醫人體氣場、氣機能量及全身能量分布狀況,並針對個案的情緒開立適合的花波,同時配合所需營養素,內服外調,相輔相成,徹底改變中醫給人不科學的刻板印象,真正落實中醫科學化。因此透過量子花波可改善個案情緒,再搭配適合營養素平衡身體質量,讓身、心、靈,達到和諧的最佳健康狀態。

  二、慢性病多、糖尿病患者多,腎病盛行率高居不下原因,跟民眾生活習慣、飲食無節、未全民落實健康檢查、用藥觀念不正確有關。

      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而40歲以上民眾卻有49.3%不曾利用過全民健保提供之免費成人健康檢查,原因是「自認為身體很好」。隨著年齡漸長,以往不良習慣長久累積的身體狀況,就會在年長時候發生,導致慢性病發生、有病症,而需要更多國家醫療支出資源。以此次台灣爆發之新冠肺炎(COVID-19)來看,前面數據筆者統計至2021年5月24日,但實際狀況迄今,每日數據均高居不下,而且死亡率不斷增加,仍以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筆者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資料為主,截至今日(5月26日),台灣已有新冠肺炎6091個案例(較5月24日的4917案例數,新增1174例),死亡人數總計46例(較5月24日的29例,新增17例死亡)。雖然與全球各國相比仍相對少數,但台灣屬島嶼國家,自世界衛生組織於2020年3月11日宣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全球大流行(pandemic)開始,台灣有一年多時間(2020年5月1日前)確診案例非常少,累積總確診數才1129例。卻於5月1日後爆發群聚感染後,快速增加確診案例數迄今(5月26日)總計6091例,短短26日新增4962例,是台灣疫情爆發前的439.5%,爆發疫情流行原因不列入本研究探討。109但從確診病例數、死亡數可得到明確結論『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因此如何提早養生、照護身體、促進健康,是本研究重點,避免長期累積之身體問體,最後形成慢性病,造成老年時候,照護不易、身體受疾病所苦、影響生活、增加家人負擔。

圖76  全球COVID-19疫情累計確診數統計數據  資料來源:國家研究院

  三、一般身體正常民眾,如無正確養生觀念並落實執行,最終仍會導致自己身體不健康。

      本研究之相關個案,因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作息均不正常,最後導致自己有疾需要調整體質,其中個案A、個案查理、個案理莎,可以配合從日常生活、飲食習慣、作息改善,搭配量子分子整合療法,於是體質確實獲得改善,讓自己身體更好。而個案B女士,因為自己想自己對、自己做自己對,完全無視醫囑建議,雖有使用花波、分子營養素,身體狀況卻仍無法改善,且每況愈下。

      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達到延年益壽、身體健康、老而不衰的目的,就是養生之道。也是《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 》說的「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度百歲乃去。」之道理。所以養生之道必須越早開始越好、而且力行實踐。《黃帝內經﹒靈樞·本神》又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避邪不至,長生久視」。故「順四時、適寒暑,節飲食、強脾胃,和喜怒、養心神,慎起居、調勞逸,崇吐納、推導引」才是明確的養生健康之法。

第二節  研究貢獻

本研究使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確認『意識導致疾病』(如個案理莎)、『壓力導致心理情緒不穩、行為改變、注意力不集中、生理身體產生病徵』(如個案查理、個案理莎、個案A、個案B等),初期身體檢查正常並無病症,但卻可以感受身心靈的不適、甚至感覺自己怪怪的,透過中醫智能體感儀就能察覺中醫體質、臟腑體質、六經體質、經絡體質、八大系統、脈輪能量等差異性、變化、異常,透過量子花波達到矯正人格、改善情緒、淨化心靈。同時透過分子營養素來調整體質、補足因為外食、飲食無節、不正常等,補充身體所缺的營養素。這種以安全、無毒、沒有侵入性的『量子分子療法』,融合中醫文化與現代科技的整合醫學,讓醫療文明邁向22世紀的里程碑。經實證研究,對未病之個案是有效的,而且透過長期追蹤、關懷,讓個案越來越好,這是身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從業人員的期望,也是本研究貢獻之一。

本研究貢獻之二,善用中醫智能體感儀,義診、助診,幫助偏鄉高齡者了解自己身體狀況,提出改善建議。另將蒐集資料做統計分析,結果得知年齡超過65歲之高齡者(共38位)之中醫八大體質、八大系統之數據整理,做T檢定分析。從中發現65歲以上高齡者普遍有『陽虛、陰虛、氣虛、痰濕、血瘀』等體質狀況。八大系統體質亦呈現『呼吸、內分泌、運動、泌尿』等四個系統弱化之狀況。且38位高齡者中,預估至少13位(佔34.2%)呈現亞健康或慢性病徵兆。如能定期接受健康檢查;除了可以早期發現、控制慢性病和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對於尚未罹患慢性病的高齡者,也能提早預防和延緩慢性病發生的機率。

本研究貢獻三,因目前正逢台灣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時期,筆者亦將確診案例、致死個案數據納入研究比對,得知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與本研究智能體感儀蒐集相關數據分析比對相近。因此,就一位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從業人員,如果可以透過一台足以信任的儀器,隨時可以幫助一般民眾檢測體質,提出改善建議,以治未病為理念,幫助更多人健康促進,是醫者仁心理念之落實。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使用質性研究,主要個案研究對象為查理(因壓力導致有食冰癖問題)與理莎(因投資失敗虧損台幣3000多萬、及親人接連去逝,而有焦慮症、失眠、慮病症(擔心自己生病)等情況)二人;個案A男士有工作壓力大有抽菸喝酒習慣及本身個性關係情緒容易失控暴怒等情況。三位個案在使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後,雖然讓個案情況明顯改善、情緒、壓力大狀況獲得好轉,體質也獲得提升,但因本研究之時間、個案數量有限,未能證明此法適用在所有不同情況之案例,是本研究限制因素之一。

另外,在研究亞健康族群之體質紀錄與分析時,使用了衛福部公告之十大死因、慢性病數據庫資料並與筆者使用研究工具『中醫智能體感儀』中65歲以上高齡者共38位之數據做對比,衛福部數據顯示『不分男女,65歲以上罹病致死比率非常高,約50%』,筆者之研究資料庫顯示『65歲以上者,屬於亞健康或慢性病比例佔34.2%』因追蹤時間不夠長、且筆者是自然醫學從業人員及研究者,接觸之個案多屬健康或亞健康之民眾,尚無因罹病、重症住院、死亡,難以做出健康或亞健康之民眾如有罹病、重症住院、死亡之數據或比率結論,此為本研究限制因素二。

本研究有另有中年個案(55歲,有糖尿病、高血壓、血紅素不足、有食冰癖等情)、個案B女士(38歲,家庭主婦,育有二子女,因以丈夫、小孩為生活重心,又想要有自己獨處時間,因此常在家人熟睡之後,過著屬於自己的夜間生活,導致心肝火旺及肺、脾、腎皆虛,體質呈現氣虛、陽虛、痰濕、濕熱、血瘀等情)等二例,雖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下已知身體狀況,且中年個案已確認有相關慢性病史、個案B女士體質每況愈下,已建議就醫,搭配『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調整情緒及體質外,更應在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上落實改變,達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之健康促進及體質改善。惟個案無法遵守、仍按自己想法、作法生活,又期望只靠『量子分子整合療法』能改善現況,實在難矣!故筆者以〈扁鵲見齊桓公〉之典故,為二個案不聽從醫囑作註解、譬喻,說明醫者亦有難為之苦,此為本研究限制因素三。

第四節 建議

筆者根據本研究的結果提出幾點建議,作為未來研究精進或持續努力之目標。

 一、本研究使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並將相關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等相關食物做整理,後續研究者可針對量子花波、分子食療對個案之幫助做觀察、追蹤,以協助個案做情緒、體質之改善情形研究。

  二、全球之慢性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多,且腎病盛行率高居不下,雖然世界衛生組織(WHO)、中華民國衛福部長年以來都有提出相關改善建議,惟相關病例仍逐年增加,此原因值得自然醫學、整合醫學人員納入研究。

  三、一般健康、亞健康族群民眾,因為自覺身體健康,並無『治未病』、養生觀念,導致台灣地區民眾雖有免費全身健康檢查可以使用,惟使用率卻僅有50%,其原因值得探究與作為後續研究探討。

  四、此時,正值台灣新冠肺炎爆發之際,經數據統計『60歲以上高齡者是染疫高風險、60歲以上且有慢性病史人員是染疫(致死)之高風險群』,因已有慢性病之高齡者已不可逆、更難以恢復正常體質,如何搭配有益身心靈健康、趨緩病情惡化方法,也是值得身為自然醫學、整合醫學研究者,努力之方向。

    本研究的內容、結論及專業建議均可以納入未來自然醫學、整合醫學學生,學習用『量子分子整合療法』之專業教材,亦為筆者努力完成之貢獻與心願。

參考文獻

  1. Radd-Vagenas, Sue, PhD. (2019) ,《 Understanding the ‘traditional’ Mediterranean cuisine: relationship to cognitive health and advances in measurement of adherence》. PhD Dissertation.
  2. 中國 孫思邈 (652),《備急千金要方》。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
  3.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19), 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原始數據】。https://www.mohw.gov.tw/cp-16-54482-1.html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Top ten causes of death。 https://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he-top-10-causes-of-death
  5. 醫學百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解釋。http://cht.a-hospital.com/w/%E6%85%A2%E6%80%A7%E9%9D%9E%E4%BC%A0%E6%9F%93%E6%80%A7%E7%96%BE%E7%97%85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3),〈10 facts about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https://www.who.int/features/factfiles/noncommunicable_diseases/zh
  7. 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916 (2003) .《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hronic Disease》.
  8.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20), 2021年度健保總額協商結果。https://dep.mohw.gov.tw/NHIC/cp-4039-56104-116.html
  9.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19), 2019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https://dep.mohw.gov.tw/DOS/np-1918-113.html
  10.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9), 2007國民健康 三高傷腎新聞稿。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3804&pid=10503
  11. 世界腎臟日,國際腎髒病學會 (ISN)和國際腎臟基金會聯合會 (IFKF), 2006。https://www.worldkidneyday.org/about/world-kidney-day/
  12.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2016), 成人預防保健 免費成人健康檢查。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89
  13. 王琦 (2005) ,《中醫體質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4. 王琦 (2012) ,《九種體質使用手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5. 許心華、謝天渝(2018),《全方位智能科技儀器於整體健康應用之研究—智能體感儀》,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論文,https://aanmc.info/paper/r-t008-001/
  1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健康主題—慢性病。https://www.who.int/topics/chronic_diseases/zh/
  17. 維基百科,慢性病。https://zh.wikipedia.org/wiki/慢性病
  18. Bach, E (1931). 《Heal thyself: an explanation of the real cause and cure of disease》. Saffron Walden, CW: Daniel.
  19. Bach, E (1936). Heal Thyself pdfThe twelve healers and other remedies》.https://www.bachcentre.com/wp-content/uploads/2019/10/Twelve_Healers_1941.pdf
  20. 李時珍撰(1578)、張紹棠重訂,《本草綱目》,水部。商務印書館。查閱自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電子書。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4638011/reader
  21. 汪昂(1694),《本草備藥》,卷五金石水土部各種藥露。綜合出版社。
  22. 許心華、謝昊霓(2019),《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P18-37,博思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23. 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營養行動證據電子圖書館(eLENA).   https://medlineplus.gov/definitions/nutritiondefinitions.html
  24. 謝明哲等(2012),《實用營養學》,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P3-5、P31-34。
  25. 醫學百科,「微量元素」說明。http://big5.wiki8.com/weiliangyuansu_47174/Similar.html
  26. 台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健康促進工作手冊》。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8856/File_8483.pdf
  27. Francis, Raymond (2002), Never Be Sick Again: Health Is a Choice, Learn How to Choose It》. America:
  28. Robert Yin 著、尚榮安譯 (2001),《個案研究 Case Study Research》,弘智文化,P21-37。
  29. 葉志誠、葉立誠 (2002),《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商鼎文化,P202-206。
  30. 楊齡媛 (2012),〈鍾傑的預防醫學觀〉,《台灣光華雜誌》2012年2月。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d92b58b2-665d-4098-8e28-85c24e437aca
  31. 梁馨科、黃俊傑,〈身心靈整合健康觀:健康促進學校的未來展望〉,《2011 未來與管理學術研討 會論文集》,宜蘭佛光大學,2011,P1-11。
  32. 翁嘉英等(2015),〈心理社會危險因子與心血管疾病〉,《內科學誌》2015年26,P1-12。
  33. 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2012。《國民飲食指標手冊》,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 http://consumer.fda.gov.tw 。
  34.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每日飲食指南手冊》,部國民健康署網站 http://www.hpa.gov.tw/Home/Index.aspx
  35. 中華自然醫學公報(綱要),中華自然醫學綜身學習網。http://cnm368.com/?p=282
  36. 許心華(2000),《天天好心情—巴曲花精 情緒密碼》,博斯智庫,P12-14。
  37. 愛德華 巴曲, 致詞於他的50歲生日會1936年9月24日,《十二種花波與其他花波》終極版(1941),英國巴曲花波中心。
  38. 許心華(2018)。〈藥膳食療之研究與探討-花波療法〉。《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2018年論文集》,頁397-398。
  39. 愛德華 巴曲(1932)。《解放自已》,英國巴曲花波中心
  40. 娜拉-薇克,《爱德华-巴曲的医学发现》,第十六章
  41. 許心華、謝昊霓(2019). 《遇見巴曲花波—關於人格、脈輪、情緒與量子醫學實證》, 博思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42. 歐錫彪(2011),〈營養學的起源和發展〉,《中國營養師服務網》。https://www.jktree.com/oldman/article/4196.html
  43. 中華文化網,〈中華文明溯源故事:神農嚐百草〉。https://www.cnculture.org/b5/908.html
  44. 孫星衍孫馮冀(2017),《中醫文化經典必讀叢書:神農本草經》,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45. 王亞傑 (2018),〈黃帝內經的飲食思維與現代營養學〉,解放軍306醫院,中醫科。https://kknews.cc/zh-tw/health/3z2mm3y.html
  46. 約瑟.傑貝利 (2018),《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X人性X歷史,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 八旗文化。
  47. 陳秀芬(2017),〈從人到物 —《本草綱目‧人部》的人體論述與人藥製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八本,第三分。P589-632。
  48. 孫長灝(2003),〈營養學發展的歷史回顧與展望〉,《中華預防醫學雜誌》第37卷第5期。P323-324。
  49. 中華民國國立台灣大學營養科學學士學位學程必、選修核心能力指標與課程對應表(2019)。 資料來源:台灣大學營養科學研究所網站。
  50. 葉松鈴、沈佳錚等(2019),《營養學》,文京出版機構。參考第1-6章。
  51. 謝明哲等(2019),《實用營養學》,華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1-8章。.
  52. 許惠玉等 (2019),《大專校院推動增加攝取膳食纖維食物教學資源參考手冊》,中華民國教育部、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53. 金惠民(2010),〈營養診斷融入營養照護流程的模式〉,《 Taiwan Journal of Dietetics》TJD 2010;2(2): P1-8。
  54. 陳珮蓉、黃勝堅(2017),〈以價值為基礎的營養照護〉,《北市醫學雜誌》第十四卷,P86-91。
  55. 渡邊昌(2020),《超圖解營養學》,台灣東販股份有限公司。
  56. 郭常勝(2005),〈糖尿病人怎麼吃〉,《糖尿病家族》,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
  57.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3)。《高血脂防治手冊- 國人血脂異常診療及預防指引》修訂版,第38-160頁。
  58. 衛福部國民健康局(2019),〈正確飲食習慣〉。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3&pid=8365
  59. 江省蓉(2020),《保健食品全書—錯誤觀念,當心越補越大洞》,易博士出版文化。
  60. 賴正國(2010),《皮膚電性測試的穩定度研究》,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經絡臨床研究中心。
  61. 賴正國,(2016),〈新型電磁感應式經絡檢測儀〉。參考自 科技大觀園: 網站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c/sZth.htm
  62. 許心華 (2018), 《全方位智能科技儀器於整體健康應用之研究-中醫智能體感儀》,美國APU大學博士論文。
  63. 陳必誠(2018),《現代中醫導論要略》,華格那出版,P9-86。
  64. 張俐敏、烟建華(2007),〈中醫邪概念的學術內涵〉,《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13(11):P807-808。
  65. 宮錫杭、陳受強(1996),〈《內經》正邪離合論語中醫病邪理論的氣化觀〉,《甘肅中醫學院學報》,3(1):P3-5。
  66. 王冠明(2010),〈中醫心理學基礎與情志病防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67. 杜文東(2005),《中醫心理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6(1):P10-17。
  68. 王米渠(1988),《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貴州人民出版社。
  69. 徐文兵(2011),《字裡藏醫》,台灣:野人出版文化。
  70. 周淑媚(2014),〈《黃帝內經》情志論述與文學情志療法研究〉,《中醫藥雜誌》,第25卷特刊2,P 202-204。
  71. 廖桂聲、蔣永孝、李政育(2011),〈七情致病與中樞邊緣系統之相關性及中醫臨床用藥〉,《中國醫藥研究叢刊》,中國醫藥研究發展基金會。
  72. 楊世敏(2020),《致中和:體質不一樣,養生大不同》,天下生活。
  73. 曲黎敏(2010),《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康鑑文化。
  74. 曲黎敏(2009),《黃帝內經2—從頭到腳說健康》,康鑑文化。
  75. 張世啟(2014),《黃帝內經—養生原理與應用》,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76. 許心華(2020),《量子花波療法—從量子醫學談花波》,美國聖保羅大學博士論文。
  77. 維基百科,〈替代醫學〉之註解。https://zh.wikipedia.org/wiki/替代醫學
  78. 丁志音(2009),〈另類療法〉《台灣大百科全書》,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09
  79. 鄭瑞雄(2005),〈另類療法—對另類醫療應有的態度〉,《脊隨損傷醫訊》。http://cpanel-199-19.nctu.edu.tw/~hcsci/hospital/other/alternative.htm
  80. 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 MD, PhD)、安德魯.索爾(Andrew W. Saul, PhD)合著(2015),《細胞分子矯正醫學聖經》,晨星出版。
  81. 萊納斯‧鮑林博士(Linus Pauling, PhD)(2011),《長壽養生之道:細胞分子矯正之父20周年鉅獻》,博思智庫
  82.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4),〈聰明吃 救健康 -健康飲食 3多3少3均衡〉。https://www.mohw.gov.tw/cp-2638-22554-1.html
  83. 王培賢(2016),〈讓人傷心又傷腦的反式脂肪〉,《活力營養季刊》第67期,彰化基督教醫院。
  84. 張金堅、邱月暇、蔡崇煌(2015),〈咖啡對健康的影響〉,《台灣醫界》58, No.11,P470-475。
  85. 程仁宏、楊美鈴、趙昌平、洪昭男等(2010),《食品用添加物安全管制與規範專案調查研究報告》,中華民國監察院。
  86. 紫圖(2006),《圖解黃帝內經》,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87. Raymond Francis(2002),《Never Be Sick Again》,Health Communications, Inc。
  88. 曲麗芳(2016),〈心主神明,心智成長,心理健康〉,《台灣心理諮商季刊》,8 卷4期,P1-20。
  89. 甘立業(2015),〈人類存在與存有的五門問題〉,《道子規》,馬來西亞道子I系統有限公司。
  90. 貝塞爾‧范德寇(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大家出版文化。
  91. 林芳羽(2017),〈常常想吃冰?可能是身體的求救訊號〉,早安健康養生保健專欄。網址 https://www.edh.tw/article/10060
  92. 楊成湛(2017),〈病從寒中來〉,《人醫心傳》2017/5月刊,花蓮慈濟醫院。
  93. 靳琦、王琦(2007),〈中医“治未病”说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0卷第11期,P725-728。
  94. 華人百科 中醫科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治未病〉。https://www.itsfun.com.tw/治未病/wiki-5440495
  95.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7),〈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08
  96. 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1年5月24日公布COVID-19病例數據及相關統計資料分析。資料來源: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網站  https://www.cdc.gov.tw/
  97. 衛福部國民健康署(2018),〈台灣洗腎人口多的原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635&pid=1200
  98. 黃尚志等(2019),《2019 台灣腎病年報》,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腎臟醫學會。
  99. 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辭典(2011),〈諱疾忌醫〉,《成語典》編號483。https://idiom.wlps.kl.edu.tw/dict_idioms/483.html
  100. 陳示國(2017),〈2017 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科學月刊》576期。
  101. 中華民國行政院農委會(2018),〈2017諾貝爾獎證實中醫兩千年前的養生論〉,藥用植物主題館。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subject.php?id=4615
  102. 劉宣良、林進中、陳錦文等,(2004),〈2003諾貝爾化學獎 報導〉,《科學發展》376期 P59-63。
  103. 世界衛生組織技術報告書(2002),《膳食、營養、和慢性病預防》,世界衛生組織(WHO)、世界農糧組織(FAO)聯合報告書。
  104. 陳興漢、廖品珊(2018),《生物氧化醫學問與答》,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05. 徐文兵(2018),《飲食滋味: 黃帝內經》,幸福文化,台灣繁體版。
  106. 林政宏(2005),《圖解中醫診斷入門》,文神出版社。P10-22。
  107. Patton, M. Q. (1990), 《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 Inc.
  108. 衛福部(2015),〈為何不做成人健康檢查?四成民眾答:「因為身體很好」〉。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126&pid=1728
  109. 全球COVID-19疫情累計確診數統計數據,資料來源:國家研究院。https://pride.stpi.narl.org.tw/index/graph-world/detail/4b1141ad70bfda5f0170e64424db3fa3

附錄

附錄一:美國德保羅大學  整合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研究參與者同意書  

參與「美國德保羅大學 整合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研究同意書

一、前言

  您好,非常感謝您願意參與「美國德保羅大學整合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研究(以下簡稱本研究)計畫,這份研究參與者同意書(以下簡稱本同意書)主要是要向您充分的說明有關本研究的相關資訊,便於您決定是否要參加本研究。若您在閱讀本同意書或參與本研究的過程中,對於本研究仍有任何的疑問,歡迎您隨時向計畫主持人提出,研究主持人將為您做詳細的說明和回答。如果您決定參與本研究,敬請在這一份研究參與者同意書上簽名以代表您同意參與本研究。

    若您在這份研究參與者同意書上簽名同意參與研究後,想法有所改變,您仍然可以隨時退出本研究而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同意書內容如下:

  一、研究機構名稱:美國德保羅大學 整合醫學研究所

  二、研究目的及方法:本研究主要了解研究對象使用中醫智能體感儀檢測之各項體質狀況,並以花波、營養素(包含飲食建議)作為改善體質、促進身心靈健康之研究。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為方法。

  、研究主持人之姓名、職稱及職責張淵豪 博士生、協助亞健康之研究對象體質改善,如遇有病徵之個案將建議就醫,花波、營養素僅為輔助作為,不作為醫療方式。

  四、研究計畫聯絡人姓名及聯絡方式:張淵豪博士生、手機:0909906333

  五、研究對象之權益及個人資料保護機制:若研究發現有關與您的權益有關,會立即通知您。本研究將依法把任何可辨識您身分紀錄與您的個人隱私資料視為機密來處理,不會公開、也不會向與本研究無關的人員透露。研究原始資料將被審慎保管在計畫主持人檔案櫃,並於研究完成後,研究資料撰寫成論文後,接受學校審核通過後,會知會您同意後共同參與銷毀。  

  六、研究對象得隨時撤回同意之權利及撤回之方式:研究進行過程中,若您感覺不舒服或想法有所改變,可以隨時退出本研究。您不會因為簽署本同意書,而喪失在法律上的任何權利。

  七、可預見之風險及造成損害時之救濟措施:本研究為單純之學術研究,未涉及商業或參與者間金錢上之往來,無風險性或救濟措施存在。

  八、研究材料之保存期限及運用規劃:本研究為深度訪談,無材料保存期限或運用,研究完成、論文審查通過後,即會同研究對象共同參與銷毀。

  九、研究可能衍生之商業利益及其應用之約定: 本研究為單純之學術研究,未涉及商業利益及其應用之約定。

  十、本同意書一式兩份,將由雙方各自留存一份,以作利日後聯繫之依據。

  十一、研究參與者已詳細了解上述研究方法及其所可能產生的危險與利益,有關本研究計畫的疑問,業經計畫主持人詳細說明。

      本人同意接受為此研究計畫並自願成為研究參與者。

研究參與者簽名:

聯絡地址:                    ()                                             聯絡手機:

 

計畫主持人簽名:                                 

聯絡地址:                    ()                                             聯絡手機: 0975081996

 

計畫見證人簽名:           與研究參與者關係:     

聯絡地址:                    ()                                             聯絡手機:

 

 

 

簽署日期: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