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智能科技儀器於整體健康應用之研究 -智能體感儀-

本研究是以最新研發的「智能體質感應儀」(Constitution Energy Test,中文簡稱「體感儀」 )為研究工具,研究其所使用的電磁感應技術學理,以及在現代經絡檢測技術的發展歷史中其所代表的重要意義。其次則研究「智能體質感應儀」的檢測結果所呈現的方式,主要是以其系統體質、中醫體質、經絡體質、六經體質、氣機體質、脈輪體質等六大體質圖為主。其中最具特色乃是脈輪體質圖再結合中醫學獨創人體氣場軟件,同時建立花波身心靈諮詢資料庫,實為筆者個人獨家專屬之研發軟件。 首先介紹做為現代經絡檢測技術先驅的「良導絡」以及「傅爾電針」,其次介紹最近幾年發展出來以電磁感應做為檢測技術的經絡道與智能體感儀,最後介紹智能體感儀的操作與判讀。 筆者認為「智能體質感應儀」的研發,象徵著現代經絡檢測技術的另一個里程碑,運用「智能體質感應儀」的設備與技術,可以發展出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一套兼具自我保健與亞健康的測評研究系統,強化預防醫學,促進全民健康。 智能體感儀的硬體特色是突破電流電阻技術邁向電磁波感應技術,為中醫科技化.中醫標準化邁向新的里程埤,而其軟件之研發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感性科技",可作為全方位整體健康的測評工具,躍居全球健康產業的閃耀之星。 中醫學講究氣,中國老祖宗留下堅穩的人體氣場理論以及運氣的心法與技法,難能可貴的是智能體感儀的頂尖技術除了能夠抓住中醫的氣並給予數據化,竟然亦能抓到脈輪的訊號(佛光中脈),根據印度醫學的理論分析人體的七輪能量分佈而給予數據化、圖像化。藉由中醫體質與六經體質為基礎的能量分佈氣場,再結合脈輪的佛光中脈而建構一個完整的身心靈氣場,精準地呈現人體身心靈的科學數據與易於判讀的圖像,甚至在建議事項建立花波資料庫,扮演心理咨詢與分析的角色,令測評師快速了解受測者的身心靈健康狀況,完成WH O重視人類身心靈健康的使命。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前言 西方醫學發展到現在,雖然在疾病的診斷與治療上,有了可觀的進步成果,但是進入二十世紀後半期以後,以往以急性傳染病所造成的人類死亡率迅速的降低,取而代之的是惡性腫瘤(癌症)、腦血管疾病及心臟病等非傳染性的慢性病。近年來更擴及到類似憂鬱症等身心症的發生,甚至於包括身體功能及活動力減低、疲勞、情緒異常、睡眠障礙等症狀,緊張不安、動作失調、失眠多夢及休息品質不高、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工作效率降低、體虛困乏易疲勞,甚至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等等介乎疾病以及健康之間的現象。 中國傳統醫學理論對於養生保健十分重視,以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養生就提高人的自我治癒能力,進而提高人的生命力。簡單的說,中醫重視健康與生命的自我存續、自我保養,但予人不夠科學的印象,如果能夠透過現代的科技發展,讓中醫的診斷可以儀器來取代,以健康評估為核心,用科技的手段取得客觀的數據與圖表,並以實證醫學的態度進行臨床統計與學術研究,結合傳統的養生保健知識,發展出一套中醫結合科技的檢測系統,相信對中醫是一大創舉。 早於幾千年前,中國古代醫學文獻《黃帝內經》中的《靈樞.脈度篇》已記載:「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其中「經」是路徑的意思,屬縱行的通道;「絡」則有網絡的意思,屬橫貫的方向。「經」與「絡」二字有聯連的意思,它們在身體中聯系在一起,多縱橫交錯循行全身,此一系統即是經絡系統。 人體的經絡系統,就像有一個巨大的網,將身體每一個部份都串聯起來,此網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繫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的通路,通過經絡系統的連繫,使人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與生命活動有著息息相關且密不可分的關係。 經絡學說則是將身體的「經脈」與「絡脈」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經絡中血氣的運行與自然界、陰陽五行的關係,經脈循行路線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經絡與臟腑的關係等,其相互影響之結果做有系統的歸類,並提供予健康防治的應用。 經絡檢測的方法雖然已經獲得世界上許多學者的認同,且具備數千年的臨床經驗,但卻仍然無法登堂入室成為國際認可的一套醫學檢驗標準,主要是因為傳統的經絡檢測有許多困難點需要克服。 自從20世紀的中谷義雄以及德國的傅爾醫師,發現可以使用電阻電流的方式檢測人體經絡的流動變化,現代科學化的經絡檢測技術開始萌芽,而後21世紀,在累積了數十年的現代經絡檢測技術的經驗,結合現代的電磁感應技術,創造更便利、更準確、更穩定的現代經絡設備。 現代經絡檢測技術從早期的「良導絡」、「傅爾電針」開始,發展到現代的「智能體質感應儀」,應用電磁感應的方法,使得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檢測能夠數據化,並且做到檢測的標準化與客觀化。使得一般人可以在家透過智能體質感應儀進行「體質檢測」,瞭解目前的體質狀況,再相對應的調整生活起居、飲食、運動、心態等積極養生措施,就可改善原本的偏頗體質、預防疾病。 本研究以最新發展出的「智能體質感應儀」(以下文中簡稱「體感儀」)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夠充分了解智能體質感應儀的設計理論與應用方式,以做為發展中國傳統醫學理論為核心的醫療、照護、保健系統的基礎。 第二節 研究動機 西方主流醫學重視「藥物學」遠超過「營養學」,西醫在養成教育中缺乏營養教育。2009 年WHO 公佈慢性病死亡人數佔全球死亡人數 65%,美國醫療費用約75%用於慢性病治療,可見慢性病對國民健康和國家經濟影響至巨。 慢性病以代謝性疾病為主,例如所謂「死亡四重奏」─肥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嚴重威脅現代人健康品質,其病因為長期飲食與生活內容貧乏、混亂造成代謝失序。緩解之道在於多動少吃、多蔬少葷、吃高營養、多纖維、低熱量的多變化食物組合;淨化身體,提升生命力和自癒力。長久吃藥反而降低營養素吸收利用,打亂代謝,引起各種可怕併發症。 傳統中國醫學乃是「能量醫學」,注意身體能量的分佈、消長與平衡,中醫經典的「八綱辨證」、「陰陽、寒熱、虛實、表裡」以能量在體內的性質和方位的變化解釋各種偏頗體質致病現象,強調致中和、體質變化的重要。由於時代的演進,慢慢開始重視身心靈、同類療法、自然醫學、生物信息醫學等新的醫學概念與方式慢慢開始流行。 中國的傳統醫學重視經絡與氣的變化,若能將傳統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傳承古聖先賢智慧經典的傳統醫學,結合現代資訊科技,用以量測經絡變化,檢驗體質與能量狀態;以非侵入性方法簡化疾病、逆轉因果,在疾病成形之前就可中和消除,提升生命力和自癒力,啟動身體原有自我修護能力,達成「上醫治未病」的理想,則對於國家醫療資源的有效使用,個人身體整體健康的維護以都有重要的助益。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甚大,飲食與起居作息的不正常,致使慢性疾病的上身,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便能減少醫療保健資源的浪費。綜觀此因,若能尋得有效的方法,確實找到病根,施以自然且安全的醫療方式,甚而達到預防醫學的功效,實為人類醫療保健上的一大助益(王新賀,2006:1) 本研究以最新發展出的「智能體質感應儀」為研究對象,首先希望能夠理解體感儀的診斷基礎中國傳統醫學的經絡與氣的理論,以及這些理論對於現代的醫療保健能夠產生什麼樣的正面作用。 對於體感儀的設計理論與應用方式,尤其是在現代經絡檢測技術的發展歷程中,以電磁感應為主要檢測原理的體感儀等檢測方式,所具有之特殊劃時代的歷史意義,以及技術上的重要性,同時對比於原先的「良導絡」、「傅爾電針」所具有的優越性,也是本研究想要理解、探究的課題。 最後,對於體感儀如何結合了「電磁感應技術」、「人體全息學」、「高等物理學與數學的『複雜性結構分析計算』」,以創造出不論男女老少、各種手掌大小,只用雙掌放在儀器上都可以檢測的大眾化且平易的現代經絡檢測設備,以及其運作原理,也是本研究要研究釐清的課題。 等物理學與數學的『複雜性結構分析計算』」,以創造出不論男女老少、各種手掌大小,只用雙掌放在儀器上都可以檢測的大眾化且平易的現代經絡檢測設備,以及其運作原理,也是本研究要研究釐清的課題。 為了讓複雜、深奧的經絡能量變化,變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圖表,體感儀在呈現結果上的六大人體體質圖以及其內涵,將是本研究的重點,本研究將透過整理、濃縮各方面的資料,了解體感儀的六大體質圖的重要性、內涵以及呈現方式。 第三節 文獻探討 現代檢測技術在國際上已經累積了六十五年的歷史,可說是中醫現代化最具有代表性與公信力的一套檢測方法,深受世界各國的醫療人員與學者所倚重。1949年日本京都大學生理學教授中谷義雄博士(Dr. YOSHIO NAKATANI)研究穴道與經絡時,採用一個簡單方法,設計一套測量皮膚表面電流的方法,測量皮膚電阻,來探尋穴道與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