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自然醫學沿革

1934

早在1934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橘泉中醫師(1896—1989)常思考“中國醫學向何處去”的問題,主張走兼取中醫之長的我國獨創的道路。他編著了《近世內科國藥處方集》一書,提出醫學不分中醫門戶,搜求經驗古方,以中醫方法治病,以近代科學說理,追求中醫科學化,西醫中國化。日本著名醫學家、東洋醫學會會長評論這部著作為“劃時代的好論著”。隨後,他又編著了《近世婦科中藥處方集》、《中國醫藥衛生常識》等著作

1934

1938

1938

葉橘泉中醫師 出版了《自然醫療》一書

1976

陳紬藝 中醫師於1976年11月12日創刊【大同中醫】

1976

1984

1984

1984年3月【大同中醫】改名【自然療法 】,窮畢生心血宣導「依據國父(孫中山先生)遺教,提倡醫道革命,復興中華文化,促進世界大同。宣揚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自然療法醫學,建立人人醫學,家庭醫學以及預防醫學」

1986

于1986年臺灣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創會會長 陳紬藝中醫師(1924.9~2008.3)專程至南京拜訪葉老,兩人一見如故,志同道合,結為莫逆之交。同時有緣再與葉老的高徒也是女婿的馬永華教授相知相識而互通有無,更堅定了 陳老推展宣揚中華自然療法醫學,其著作有《中醫病因新論》《金元四大家醫學新解》《中醫病機新論》《自然療法與中國醫學》等專著

1986

2008

2008

2008年3月因故停刊。綜上所述,葉老與陳老及馬老堪稱為海峽兩岸自然醫學的驅推手

今天

我們當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融合各國的自然療法醫學,化繁為簡,並將之系統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吻合的生活實踐,使之放諸世界皆准,造福全人類。

說明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各地區的天災地變、能源危機、糧食短缺、各種急、慢性病叢生等等。流感問題更一度讓各國政府、醫界、及世人們風聲鶴唳,如臨大敵;人們深深感受到環境瀕臨崩潰(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的壓力及危機,及必須面對生態因人為等因素,由漸變到突變的困境。

美國自然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美國伊利諾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自然康復中心陳厚琦博士/教授早在《自然醫學的歷史使命~二十一世紀醫學新思維》(2010.10)論文中就指出:

「當前,慢性疾病在全球範圍內造成的死亡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日益加劇。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全世界成人的最主要死因。愈演愈烈的多種慢性疾病,正演變成為人類社會的健康危機。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即將給全人類社會帶來的危害,遠遠超過人們現在的估計。

還在199611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總結報告中明確指出:目前醫療的發展是在全世界製造供不起和不公正的醫學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到了可供性的邊緣。美國第17任首席醫師 理查德德得 Richard H. Carmona (M.D., M.P.H., FACS) 2007年指出:「美國的疾病醫學已經破產。我們必須用健康醫學(自然醫學)來預防慢性疾病、改善健康。」

因此,遵循1946年7月22日世界衛生組織(WHO)所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對健康所下的定義:「健康不僅是軀體上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如何遵循此定義,先跳出對抗醫學(Allopathy)治標沒治本思維與規範,以中國醫學的基礎上,融合世界各國的自然療法醫學及生物科技知識,結合東、西方自然醫學,通過研究與教育,促進全人類的「生命、生活、生態、生計、生產」的健全發展(Health for All)

主旨

健康不分種族、不別國界、不比貧富尊卑;健康是全人類價值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基本的人權和個人責任。以中華文化為基礎,融合世界各地區的自然療法醫學,化繁為簡,並將之系統化,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吻合的生活實踐。經累積多年的研究、實踐,我們認為「體內環保是解決內源性疾病的關鍵」。使之放諸世界皆准,造福全人類。

促進中華自然醫學在亞洲區的發展,著重內源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disease)的預防、調理及逆轉,切實做到「上工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

目的

以研究與教育,推廣中華自然醫學,協助學界、醫界及一般的民眾瞭解中華自然醫學真正簡、便、亷、效、驗的價值。依據中華自然醫學宗旨,普及健康促進 (Health Promotion) 教育。最終,集社會各善因善緣、善能量,設立一所中華自然醫學大學(目前先互聯網平臺建立中華自然醫學科普基礎教育自然醫學文摘    體內環保健康促進學會   www.wcnmf.org等)。

三六八健康促進系統工程

三流迴圈(生命三元合一)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

六通(歩驟):

1、觀念通   2、二便通  3、經絡通

4、膽管通   5、氣血通  6、汗腺通

八換(方法):

1.換觀念 2. 換心情   3. 換習慣     4.換飲食

5.換好水 6. 換環境   7. 換運動     8.換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