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自然醫學網要
中華自然醫學公報(綱要)
Communique of Chinese Natural Medicine
中華自然醫學是40多年前由〈台灣〉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創會總會長陳紬藝中醫師結合一群志同道合的醫、學界人士共同創立。
中華自然醫學以人文為本,科技為用。以道興學,以德昌術。
一、對自然醫學之態度 :
要有「山不拒土石而成其高,海不擇細流而成其大」之胸襟。要有「宇宙洁澣大無外,事物精微小無內」的認知,及「江山自古多奇士,武林永無第一人」所知有限的自知之明。
二、人生自然法則:
生得順 壯得久 老得慢 病得輕 走得安
三、觀念決定健康 觀念決定命運
心理決定行為,行為產生結果。
四、中華自然醫學綱要
- 主旨 :結合東、西方醫學智慧,促進全人類的健康。
- 特性:論之有據,言之有物,簡便易行,行之有效。
- 前提:力求有效,更求無傷害(First, do no harm)。
- 認知:
4.1. 天人相應。人不能自外於自然環境而生存。
4.2. 取法自然。人文為本,科技(科學)為用。
眾生平等:宇宙間每一個個體都有生存之權利。每個生命體都客觀地與內、外在微生物(microscopic)包括細菌、病毒共生,必須維持其動態平衡與和諧。每個生命體,都有其強大而旺盛的自然療能medicatrix(正氣或自癒力)。
4.5. 對大多數疾病,生命體本身都能自癒。
4.6. 身心不二,心靈影響身體,身體影響心靈。
4.7. 疾病是正消邪長、陰陽失調的動態現象。即自然療能抵禦內在或外在不良因素的有形或有感反應,所展現出的動態現象。
4.8. 疾病無論其為何種形式(除遺傳性、傳染性、外傷性及自然衰老外),其主要原因就是體內廢物毒素的堆積及自然療能低下或紊亂。也就是中國醫學所說的「邪毒盛、正氣衰」。
4.9. 醫生充其量祗是自然療能的幫手。
5. 態度:
5.1.視病如親,視病如師,敬業樂群,樂善好施。
瞭解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善用自然。
5.2. 虛懷若谷,見賢思齊;尊重未知,善用已知。
6. 要件:
所使用的任何理、法、方、藥、食應該合乎「適應原」(Adaptogen)【註1】的條件:
6.1. 無毒、無副作用。(Nontoxic)
6.2. 廣效性,其作用不限於特定的組織、器官。(Nonspecific)
6.3. 具使身體各機能作用正常化。(Normalization
7.守則:
7.1.能養不醫(孫思邈:醫者期無醫。林佳谷:醫院無病房。)
7.2.能中不西(中醫與自然醫學為「順治」〈善治治本〉,西醫為「逆治」〈暴治治標〉之故。)
7.3.能內不外(外科手術不能切除根本病因之故)
7.4.能食不藥(You are what you eat。孫思邈《千金方》中第二十六卷爲「食治」專篇強調以食治病,認爲「夫爲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命藥。」)
7.5.能簡不繁(智者,化繁為簡;愚者,化簡為繁。故中醫抓主證。)
7.6.能小不大(能在家調理好,就不必看醫生;能在小診所看好,就不到大醫院診。)
7.7.能省不奢(醫者當有慈悲心,智慧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盡量讓患者少花錢。)
8. 中華自然醫學基礎理論要點
凡俱有從遺傳獲得DNA信息資源、並俱有與外在大環境的能量、信息相互感應的有機活體請之生命【註2】
8.1生命的定義:
生命的現像是信息、能量、物質在一定時空中,有序的多層次的動態和合展現。
信息以能量、物質做載體,調控整合、能量物質;三者並存轉化而不可分割,但三者相互不可完全替代。而生命的本質特徵,是自我生成、自我複製、自我更新、自我調節、自我療癒、自我適應的極高度有序、精準的有機活體。因此,生任何生命都是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三元合一的。
8.2.中醫的基礎理論,尤其經絡學是中華自然醫學的重要基石之一,而經絡是機體內外信息、能量有序的多層次的感應、感傳系統。
8.3 體質是機體各機能(精、氣、神)的綜合表現,其有以下條件構成
(也是中華自然醫學側重的範畴):
8.3.1.先天信息:中醫說的「稟賦」或「先天」,即基因DNA;
8.3.2.後天信息:意念、意識、觀念、情志;
8.3.3.生活習性(包括飲食、運動、作習等);
8.3.4.外在大環境因素(陽光、空氣、水、聲、光、電、磁等);
8.3.5.體內與微生物的共生關係及體外與微生物的接觸關係;
8.3.6.體內酵素潛能(Potential Enzyme)的多寡及其所産生的酵素活性的強弱;
8.3.7.體內營養均衡與否
8.3.8.體內有氧或缺氣的狀態;
8.3.9.體內水份的多寡及水的代謝是否正常;
8.3.10. 機體節骨發育、結構正常與否;
8.3.11.體內毒素積存的多寡和機體自潔能力的強弱;
8.3.12.其他
8.4 健康與否:
主要決定於心理、生理、結構、生活方式與所處環境
8.5 基本原理:
8.5.1.自主性調節適應原理、
8.5.2.整體性動態和諧原理、
8.5.3.歷史性起源與演化原理。
註:摘自 張奇醫師《自然醫學原理概論》2015.02
8.6 病理:
當人體在某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機體內、外環境的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的循環與互換交流的失序和異常,是機體發病的機理。
8.7. 診斷:
自主診斷(內觀內省或內證)及客觀診斷(中醫四診八綱等),可以配合部份現代醫學科技非侵入性的診察技術。
8.8. 治療:
以「扶正祛邪 固本培元」【註2】的方法,幫助恢復三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循環的動態和諧。
8.9 模式:
修養、鍛煉、治療(順治為主),三法並用。
8.10 範圍:
健康的維護、促進,疾病的預防(治未病),慢性病(非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與逆轉。
9. 中華自然醫學的定義
9.1.中華自然醫學對「健康」的定義:
遵照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1946年所通過《世界衛生組織憲章》對健康定義的補充「健康不僅是軀體上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
9.2 中華自然醫學對「病」的定義
「病」是正消邪長、陰陽失調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療能抵禦內、外致病因素及自我療癒的調節、排毒的表現;亦是機體的求救訊號。
9.3 中華自然醫學對「病因」的定義
病無論其為何種形式,其主要的病因是負面情志、思緒及內、外邪毒盛,正氣(自然療能)衰,致使體內缺氧及各類廢物、毒素的堆積及自然療能低下或紊亂。
9.4中華自然醫學對「毒」的定義
凡對機體的正常運作構成負面影響或損傷的有形、無形的內、外在因素均為自然醫學廣義之「毒」。
9.5中華自然醫學「病機」的定義
有毒就必然阻礙「三流」(信息流、能量流、物質流)。「三流」受阻,必使機能錯亂,機體受損。因此,毒、堵、亂、損,就是病機。
9.6 中華自然醫學對「藥」的定義
合乎「適應原」(Adaptogen)的條件1. 無毒 2. 廣效 3. 促進機體各機能正常化。或吻合中 藥中上品或少數中品者。
9.7 中華自然醫學對「治療」的定義 「恢复自愈力」
治療的手段均以非侵入性的簡易而有良效的理、法、方、食、藥等,及大自然本有的陽光、空氣、水等自然要素,幫助自然療能清除病因,斷除病緣,化解病機,使造成疾病的基本條件減少或消失。
註: 本定義於 2016-05-28由陳厚琦教授補充訂正。
9.8 中華自然醫學對「療效」的定義
能治本(順治)之效,而非治標(逆治)之效。必要時,以治本(順治)之效為主,治標(逆治)之效為輔。
9.9 中華自然醫學對「治癒」的定義
幫助機體自癒康復後,沒有或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或不可逆的不適感。
9.10中華自然醫學定義:
以中道哲學觀,在對機體無傷的前提下,利用自然元素(陽光、空氣、水、食物等)激發與保護機體的自然療能,有助於疾病逆轉或維持身心健康,並能將之系統化,其理論與實質相符合者,謂之中華自然醫學。
10. 目的:
以期通過教育、立法,建立「人人醫學、家庭醫學及預防醫學」。集各方善因善緣,在東方先設立一所具有系統理論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中華自然醫學大學」。
附錄:
綜上所述,目前「醫改」所面臨的主要問題:
1.原因
1.1. 醫學的定義與內涵,因不同的生活環境與文化體系而各異;但是,養生防病應該是世人的共同需求與人權。而人們的生活起居、飲食之得宜等,以及保健產業、生物科技產業、有機農耕【註2】等,正是自然醫學發展的實踐或不可或缺的「食、藥、方」提供者。可是,幾乎各國政府的相關法規,都明文規定食品或主流西醫(對抗療法Allopathy)不認可的療法均不可標榜療效。現行法規顯然對「療效」的定義是狹義而專斷的
(詳見附件:此療非彼療https://www.aanmc.info/paper/Ho-001.pdf)。
1.2 各國的醫療衛生法規多以對抗療法(Allopathy)的理論為依據;是自然醫學發展的最大阻力。
1.3. 社會大眾普遍對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健康食品、功能性食品、輔助食品等)、及各類自然療法(Naturopathy)欠缺分辨的專業智慧而無所適從;
1.4. 自然醫學界尚欠自律、自強及系統化整合。
2 為什麼?
2.1.大多數人未瞭解自然醫學和自然療法有何區別何在?而且,自然療法 (Naturopathy,curing & healing) 種類繁多,不易整合;(其實,醫學為「體」,療法是「用」。)
2.2. 自然醫學雖已在歐美很多地區有其合法地位,在東方世界大多尚「妾身未明」;有違醫學學術多元性及其自由,忽略了人民健康及選擇醫療的基本人權;
2.3. 社會大眾大多數不太瞭解「最好的醫生」其實是自己;欠缺選擇醫療的智慧或權利。
2.4. 地球已面臨環境崩潰,也可以說地球已處於「亞健康」或「亞疾病」狀態。而人類大多數處於「亞健康」或「亞疾病」狀態誠屬必然的宿命。所以,任何醫學若不把心性、生命、生活、生態、生計、生產因素考量其中,往往僅流於片面的保健思維或下工治已病(或末病)的窘況。
2.5. 整個亞太地區,均缺少或沒有正規的自然醫學教育體系(學院或大學)。
2.6. 各國政府只訂定法規保障、保護對抗療法(allopathy)而懲處違背該法的業者或民眾,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之虞。更造成一醫(對抗療法)獨大而專斷的局面。
3 怎麼辦?
雖然,自然醫學的理、法、方、藥、食等,不乏合乎「適應原」(Adaptogen)的要件(無毒、廣效、正常),其「論之有據,言之有物,簡便易行,行之有效」的特性,在促進人類健康的同時,往往就把疾病的因素化解或排除。但,問題是:
3.1「言之有物,論之有據」的學術理論及教育體系是否已建構完成?
3.2 必須從學理上將東方自然醫學的醫、藥、療、療效等內涵及其定義,與西方主流(對抗療法Allopathy)的醫、藥、療、療效等內涵及其定義之不同,說清楚,講明白,二者理應「道並行不相擾,萬物並育不相害」而有所互補。
3.3「簡單易行,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藥、食等是否用之得宜,及相關實務,從業者是否真的專業和表裡如一,言行一致,視病如親,以病如師?相關機構是否已完善健全?
3.4 相關法規是否已確立?法規又如何擬定?
3.5 社會大眾是否已真正有選擇健康的智慧與權利?
4.結語Conclusion
為建立一套完整的中華自然醫學專業教學體系,結合歐美的自然醫學,在亞洲先從有系統的教育開始,逐步完成立法、考試、認證。或許,此專業培育,讓中華自然醫學有更完善的學術依據及合法地位與自主。
【註1】前蘇聯國家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伊索拉爾.萊克曼博士Dr.Israel Brekhman
在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提出,「適應原」(Adaptogen)的觀念。得到世界醫學會的認同。
【註2】農諺:多一座有機農場,少一間醫院。
